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止 嗽 散

止 嗽 散

止嗽散——《医学心悟》方清程国彭,可治新久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原文: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

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予制此药普送,只前七味,服者多效。

或问∶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何也?予曰∶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

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经曰∶微寒微咳。

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

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

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

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

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宜其投之有效欤?附论于此,以谘明哲。

现代研究经验:★●止嗽散见于清代名医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中。

为了说明本方能用于各种外感咳嗽,有必要对其药物功能做一简介。

方中紫菀、百部,性均温润,紫菀味苦辛,百部味苦甘,皆入肺经,二药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可理肺止咳,新久咳嗽均能使用。

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兼苦味,桔梗能宣达肺气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味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寒咳热咳均能应用,以上四味为本方主药,因其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故能调整气机升降失常;方中另有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疏表,甘草缓急止嗽。

由于本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等特点,因此,对于肺的宣散肃降、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咳嗽,都能使用。

临床上,对于风寒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可在原方中加苏叶、防风等辛温发散之品;对于风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应当减小紫菀、百部的用量,加入桑叶、菊花、薄荷、瓜蒌皮等辛凉清解化痰之品,以加强本方散风清热、止咳化痰之力。

对于湿热所引起的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当减去辛温发散之荆芥,加入前胡、佩兰、菖蒲等化湿止咳,滑石、薏苡清热利湿。

对于燥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也应当减去辛温之荆芥、橘红、白前,加入辛凉甘润之桑叶、沙参、麦冬、知母、元参、梨皮等以滋阴生津润燥,加川贝以润肺止咳。

还有些咳嗽病例,时经多日,咳仍不止,咯痰不爽,喉中发痒,痰白而粘,治疗时只需要在止嗽散中加杏仁、贝母润肺降气就可以了。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各型外感咳嗽,均能以止嗽散为主方加减来治疗。

但是,应该指出,无论是哪一种外感咳嗽,都以宣通肺气,疏散外邪为主。

所以,在用止嗽散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特别是在咳嗽初起之时,更要注意。

★●我用中医治疗咳嗽经验介绍:无论治疗哪种咳嗽,以《医学心悟》中的“止嗽散”根据不同病情随症加减,取得极好疗效。

基本方药:陈皮白前紫菀贝母百部甘草桔梗冬花杏仁咳嗽初起加前胡、桑白皮、枇杷叶;咳嗽后期多气阴两虚,加黄芪、五味子。

若咽痛喉燥,鼻流黄涕,头痛身热,痰黄黏稠,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加黄芩、菊花、桑叶、鱼腥草;若兼干咳喉痒,咽痛,唇舌干燥,痰少,不易咯出,舌红少津,脉浮数或细数等燥热症,加北沙参、知母、地骨皮;若兼鼻塞流清,痰白稀,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症,加细辛、防风、桂枝、麻黄、生姜;若兼久咳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闷,胃纳呆,大便时溏,苔腻,脉滑属痰湿壅盛,加苏子、莱菔子、云苓、法夏;若兼咳引胸胁作痛,上气咳逆阵作,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火犯肺之症,加山栀子、黄芩、瓜蒌皮、知母、僵蚕;★●张景岳曾提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风邪挟寒致咳嗽者占多数。

现在正值隆冬季节,今年的冬天分外寒冷。

笔者在社区服务中心接诊大量因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继发咳嗽者,许多患者并未达到肺痈的程度,但每日咳嗽困扰着他们,有时会迁延很长时间。

笔者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每每奏效,现将心得论述如下。

1 风寒初起,重用辛温解表药《医学心悟·咳嗽》中提到“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2 清热解毒为必选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继发咳嗽,用现代医学解释为外受感冒病毒侵袭,人体抵抗力低,继发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所致。

按照中西医结合的思想,选用具有抗感冒病毒、细菌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

3 与时俱进,多考虑“寒包热”症现在的北方居民,冬季大多居住在安装暖气的楼房中,很容易燥热上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常抵御不住美味酒食的诱惑,易助湿生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难免会精神紧张,情绪郁闷,气郁化火;以车代步,体力活动减少,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体虚。

在体虚,体内有热邪的情况下,外出着衣不慎,感受风寒,很容易出现所谓“寒包热”症,即外感风寒,内有里热症的咳嗽。

适当选用黄芩、生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前胡、丹皮,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是治疗此症的最佳选择。

4 咳嗽有痰,慎重问诊若痰色白为肺寒,选冬花、杏仁、干姜、半夏、厚朴;痰色黄为肺热,选浙贝母、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生石膏、黄芩;痰量多为湿邪重,加厚朴、茯苓、白术、半夏;痰量少、质粘稠,不易咯出或干咳无痰,为阴虚,加知母、麦冬、生地、百合;痰有咸味,为肾气虚,加枸杞子,山茱萸、党参、黄芪。

特别提出的是,咳嗽有痰者,一定先要用药将痰排出,痰排出后会加速病情好转。

有的患者服药后,咳嗽量增多,误会用药错误使病情加重,故应事先向患者解释清楚。

另外,咳嗽痰多,尽量避免使用黄芪,忌服粘腻食品,以防助湿,有碍痰的排出。

甘草、百部、苦杏仁的药理作用中有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有碍于痰的排出,所以咳嗽痰多时,避免使用,止咳作用可用冬花、紫菀、前胡、白前替代。

5 体会:冬季外感咳嗽用止嗽散以汤剂形式加减治疗,一般需3~12剂痊愈。

笔者观察只要辨证正确,用药恰当,效果颇佳,比单纯用西药抗菌、抗病毒的输液治疗效果要快。

缺点是有些清热解毒药味道太苦,难以下咽。

若畏苦药者,小儿患者服用,应适当把味道太苦的药物替换掉。

因苦杏仁药效成分中含苦杏仁苷,经口服,在下消化道分解后产生少量氢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枢,为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所以小儿患者应该慎用,尽量用其他药物替代。

体虚及老年患者,注意病愈后的后期调养,以补肺脾肾气阴为主,选药要少而精。

★●【儿科剂量】:桔梗4 荆芥4 紫菀4 百部4 白前4 生甘草1.5 陈皮2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功效:调肺下气,止嗽化痰。

适应症:诸般咳嗽,不论新久。

禁忌: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

方义:本方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

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

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

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

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

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

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

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所以-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但阴虚肺燥之虚损咳嗽,则非其所宜,这在临症时须加辨别。

近人聂云台氏用本方诸药各30克,研末(均生用,不炒),另加生萝卜子60克(研)批杷叶(去毛,包)30克煎汤,滤去渣取汁,再加生萝卜汁60克,共和调药粉为丸(酌加炼蜜更好),每丸如弹子大,约重8克,每服1粒,小儿减半,早晚各一次,开水化服。

这对各种咳嗽奏效更好,诚如聂氏所说:“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

”编者曾多次制用,收效颇为满意,病者亦称道不置。

这是在程氏制方的基础上有了改进,值得推广应用★●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为治风痰咳嗽之主方,具有止咳化痰,疏风宣肺之功。

笔者自2002~2006年应用该方加减治疗外感咳嗽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所治108例均为近年来本院中医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女32例,男26例,年龄15~67岁,平均46.5岁。

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7~65岁,平均43.5岁。

两组病人基本症状:咳嗽、咳痰、咳痰不爽、咽痒,证属风痰咳嗽。

基本方:紫菀、百部、款冬花、陈皮、白前、桔梗、荆芥各10g,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炒杏仁各12g,半夏6g,炙甘草6g。

随证加减:兼风寒表证加防风10g,荆芥10g,连翘10g;兼风热表证加柴胡10g,黄芩10g,金银花10g;咽痒咽干加生地10g,蝉衣10g,麦冬10g;咽痛加牛蒡子10g。

治疗组均用止嗽散加味治疗,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下,6剂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止咳糖浆,青霉素48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静滴,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结果:疗效标准:两组用药1个疗程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咳嗽两周未发作;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咽喉部症状减轻;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疗效观察:治疗组治愈23例(40%),好转32例(55%),未愈3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分别为18例(36%),22例(4%),10例(20%),总有效率7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病案举例:患者,女,30岁,恶寒发热2周,近日恶寒发热减轻,咳嗽、咳痰、痰少难咳,咽干咽痛、胸痛不适,舌淡苔薄白,用青霉素48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静滴2周,咳嗽症状无明显改善,故求服中药,证为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治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味:紫菀10g,百部10g,款冬花10g,陈皮10g,白前10g,桔梗10g,荆芥10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炒杏仁6g,半夏6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00ml,每日3次,服6剂诸症大减,再服上药5剂,诸症悉除。

讨论:感冒后咳嗽不愈是临床上常见病,中医学则认为是指患者不慎触冒风寒或受凉而罹患感冒,经治疗外感表证除而遗留咳嗽久而未愈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之外感咳嗽的范畴,该病一年四季皆有,约占肺科门诊患病人数的60%。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多由风寒或风热之邪袭肺,致肺失宣降而咳。

而肺为娇脏,易受外邪,故咳嗽咳痰,中医治疗宣肺化痰,止咳。

而止咳散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其中紫菀、百部味苦而性温润,皆入肺经,均有下气化痰,理肺止咳之功,此二味温润不燥,均能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是君药。

桔梗开宣肺气而化痰,白前降气祛痰而止咳,辅助君药,以调理肺气,止咳化痰,荆芥疏风解表,甘草、桔梗利咽止咳,调和诸药为佐使,加之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诸药相合,使邪散肺畅,气顺痰消,诸症自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