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国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瓦尔特.本雅明。
本雅明在艺术生产理论的建立和形成有着突出的贡献。
这部作品体现了本雅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的艺术作品》的开篇就提到马克思在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初级阶段就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就行预测。
从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是“上层建筑的变革要比基础的变革来得慢,它用了半个多世纪使生产条件方面的变化在所有文化领域中得到体现。
要作出这个说明,这就必然要涉及一些预言性的东西。
”而且还讲到他的这些艺术理论虽不能为政治服务,但是对于表达艺术政策的变革要求却很有用。
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其中部分属于意识形态。
而艺术的生产则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围。
在这里,本雅明已经把艺术的的创作纳入到生产中来。
复制,首先是一种技术。
这种复制技术是属于生产力中的因素: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种复制技术,是依托在生产工具上的。
这种复制技术大致的发展历程是铸造和制模——木刻——石印术——照相机、摄影机。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由原先的只会制造器类物品到对手稿的复制,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更好地传承。
而到了石印术的出现,使得复制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照相机、摄影机等先进的技术诞生后,更是让艺术品的复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也就符合了,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影响上层建筑。
二、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品的影响:艺术作品的现时现地性和韵味使得艺术作品本身具有价值性和权威性。
1、对艺术品本身而言:首先,艺术作品具有现时现地性。
现代的科技很发达,机械的复制技术能够很逼真的把艺术品复制下来。
本雅明认为,即使在最完满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现时现地性。
强调的是这种艺术品在其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
这种独一无二性构成了艺术品的历史。
在评价艺术作品时,把作品放到作品的创作背景来考察是否具有意义。
特定的创作背景是作品灵魂中重要的部分,也是作品的价值之一。
本雅明所提到的现时现地性从作品的外在传播形式出发。
在反映作品“现实”的价值是有一致性的。
即使复制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甚至可以借用摄像机、电影的方式逼真的对艺术进行复制。
但是,艺术作品原作的独一无二性体现在作品赋予了作者的艺术构思。
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的创造到作品的形成,凝聚了作者的思想精华。
可是,复制作品只是原作的表面形式的复制,不能把作品全部的精髓复制过来,所以复制作品的价值是远远比不上原作。
可能文学作品中没有真品或者赝品之分,但是在美术作品就有这种区分。
而这种艺术品的真假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性和权威性。
除了原作的现时现地性外,原作构成成的化学元素等是复制品所无法拥有的。
于是,真品由于其有可鉴别性,使得它具有权威性。
这权威性也加大了原作的价值性。
而且这种权威性还体现在作品的时间性,原作所存在的时间价值是复制品所不可能复制的。
就像我们的古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可是被复制的文物虽外在形式一样,可是它不具有原作的那种时间的价值性,所以原作更显其具有权威性。
其次,艺术作品的韵味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就在于韵味的消失。
传统工艺术由于不能大量复制,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就是韵味。
“人们可以把在此排除的东西纳入到韵味概念中,并指出,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韵味”。
韵味即是对艺术品原作的享有,在时代生产技术不可能大量复制的情况下,原作即使艺术品独一无二的确证。
占有原作,才能有对艺术真确性的享有。
这种韵味让原作具有复制品所不能比拟的价值和权威。
三、机械复制技术为大众的艺术欣赏提供可能有些原作是普通大众所难以接触到的。
但是,复制技术为大众这种艺术的欣赏提供可能。
复制技术,使得稀世艺术品,被无限量地复制。
如果没有复制技术,那么这些稀世的艺术作品只能永远被一个人或者少数的人提供欣赏的机会,让少数贵族统治者在沉思默想的关照中体味作品那无可取代的韵味。
但是机械复制技术让这些稀世的艺术品走向大众化。
大众有机会接触这些艺术品,慢慢地这些被束之高阁的艺术就能获得更多的欣赏者。
复制技术,对作品本身而言,可获得更多的解读;对大众而言,则是对本身知识素养的提升。
但是,本雅明不足的一点是:对社会生产力转化为艺术生产力的复杂性和中介环节的考虑太过简单化,特别是忽视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与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总之,对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用一种辨证的眼光来看待。
既要看到此作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的贡献以及理论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要看到作品中观点的一些不足。
了解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本雅明的思想理论,更好地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电视电影也称电视故事片,是影视合流的产物,所以其定义也有两重性。
从电视节目形态的角度,电视电影是指模仿电影故事片类型拍摄的类似于电视单本剧的一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
换言之,电视电影可以说是用电影技巧拍摄的电视单本剧。
从电影类型的角度,电视电影是指主要为电视播放而制作的电影故事片。
电视电影发展现状随着全球电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的先进科技手段大大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而电视也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
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直至整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既体现出了影视艺术在新传媒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现实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新型的整合形式,同时又反映出了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
电视电影迅猛发展的道路,正说明了影视合流、互动、互补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
艺术特性电视电影的艺术特性并没有完全划一的准确界定,但就其技术标准和艺术标准方面来看,理论界和制作者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
从技术标准方面来看,相对于一般电视剧,电视电影应该是更精美的制作。
它应该比一般电视剧的影像更清晰,这是一个技术手段和材料介质问题。
从艺术标准方面来看,专门为电视电影创作的剧本既要区别于电影的题材,又要有电影剧本那样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电影语言及较高品位的内涵,有比电视剧更深化的主题。
最后,电视电影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电影艺术文本的一种补缺,其低成本运作的投资风险性也是传统电影所无法比拟的最大优势之一。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影视评论家仲呈祥说:“电视电影作为近年电影频道大力扶植的新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影视剧创作当中短片剧的主导力量,扭转了中国电视剧短片创作每况愈下的情况。
我认为这不仅对中国的电影艺术,也对中国的电视艺术作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在电视剧语言形态的日益完善、审美能力的日益发现当中,短片创作起到探索的作用,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电影的一个实验基地。
甚至我现在感觉,在一定意义上,可能将来电视电影这种形式要取代电视剧创作里面的短片创作。
”随着全球电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的先进科技手段大大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而电视也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
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直至整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既体现出了影视艺术在新传媒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现实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新型的整合形式,同时又反映出了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
电视电影迅猛发展的道路,正说明了影视合流、互动、互补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
目前,中国电视电影已经走过初创阶段,对电视电影的创作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在与电影、电视剧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有以下三点可资证明:首先,电视电影工艺制作材料完成了四次跨越。
最初使用标准清晰度数字磁带制作。
后来发现这一技术不能满足电视电影对艺术与技术的质量要求,2000年开始使用16毫米胶片制作。
16毫米胶片的使用的确带来艺术质量的明显提高,同时也有一些技术上的局限在国内现实情况下无法解决。
于是,2002年电影频道又进行更大的调整,从科技高速发展与电视电影发展的远景着眼,放弃16毫米胶片的使用,改用高清晰度数字磁带制作,而且不断推进对这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电视电影的发展来看,这个决策及时、准确,适应了电视频道的发展尤其是收费频道的上马与电影市场的发展以及数字院线的建立与对节目的需求。
2003年,为了使电视电影尽快全面向高清数字技术转型,完善高清数字电影的视听效果,并为高清播出及进军数字院线做准备,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又建立了在全国领先的5.1声道音频系统工作室,从此揭开了电视电影在声音制作上的新阶段。
这一举措使系列电视电影《大汉风》《共和国将军》及时受益,创造了令人震撼的声音效果,使电视电影真正全面地与电影接轨,与世界电影技术接轨。
2004年,高清电视电影全面使用5.1环绕立体声技术。
上述四次工艺技术的跨越对于电视电影发展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技术性领域,它带来对电视电影创作观念的再次震荡。
其次,电视电影在艺术上崭露头角。
由于站在电影与电视两位巨人的肩膀上,中国电视电影的出现尽管只有短短十来年,但已涌现了一批在艺术上很有光彩、颇受专家好评的作品,如《上车走吧》《王勃之死》《阿桃》《杨守敬与吕贝卡》《法官老张轶事》《情归天尽头》《冬日细雨》《古玩》等。
从2000年起,电视电影逐渐被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奖等国内外著名电影节与电视节接纳。
这些奖项取得的重要价值在于,中国电视电影拿到了艺术殿堂的准入证,有作品值得艺术家们说长道短了。
其三,电视电影的收视率不断攀高。
收视率是电视电影的生存预警标志,几年来电视电影的收视率不断上升,甚至出现跳高的现象。
仅就黄金档播出分析,以两个百分点、观众人数约为2200人为标准,最初的两年只有10%左右的作品达到两个百分点的收视率,2001年上升为24%,其中只有一部达到三个百分点,2002年收视率出现翻高,在播出的110部电视电影中70%的作品达到两个百分点以上,其中17部作品达到三个百分点,三部作品达到4个百分点。
收视率不断攀升说明观众对电视电影的兴趣在上升,电视电影可以依赖的观众群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