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

国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



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 。

关键词 | 动态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陷阱 贸易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 | F113. 4
作者信息 | 韩民春 ,男 ,1968 年生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430074 。
徐 姗 ,女 ,1984 年生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430074 。
一 、引 言
因此由其决定的经济增长和比较优势变化实 化理论 ( Factor2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这
质上也是外生的 。基于此类的“动态”比较优 一模型说明了贸易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
势只是在原来基础水平上不断固化 ,发展中 认为如果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忽略不计 ,则
国家永远都是发达国家的依附 ,并且利益不 即使要素不能跨国流动 ,只能在国内各产业
杨小凯和博兰 (Borland) 在批评新古典 主流理论的基础上 ,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扩 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 ,核心观点是认 为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 高 。通过参与分工 ,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 可以获得内生比较优势 。③
杨小凯等人建立了一个新 H - O 模型 , 其中不仅包括要素禀赋优势 ,还包括了技术 比较优势 ,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成本 ,方法上 运用了超边际分析 ,将生产模式内生化 。研 究结果表明 , H - O 理论中的多样化假设只 有在边界处才能成立 。此外 ,他们还提出了 一个机制 ,通过此机制 ,交易效率的改进能促 进国际贸易 ,从而刺激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 的分配 。他们认为“效率集中”调整的技术比
经 而得到的“技术革新”以及国外技术外溢 。
济 学
格 罗 斯 曼 ( Grossman ) 和 埃 尔 普 曼 ( Helpman) 在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
上构造了一个动态的两国贸易与增长模型 ,
其中内生的技术进步来自于企业利润最大化
的行为 。他们研究了外部贸易环境及产业政
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率的作用 ,强调了规模经
显然 ,在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知识和信 息要素为重要投入的信息经济时代 ,按照传 统的静态比较优势指导贸易只会使发展中国
46
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因此 ,要使比较优 势理论 对 当 今 国 际 贸 易 格 局 有 更 好 的 解 释 力 ,就必须从动态的视角来对其进行研究 。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 论分析的延伸和发展 ,但它并不是近代才出 现的新概念 。早在李嘉图著名的《论谷物价 格法对股票利润的影响》一文中就体现了动 态的思想 ,认识到了长期经济增长对贸易的 影响 。由于比较优势由要素结构和技术水平 两方面来决定 ,因此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实质 上也就是研究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如何推动 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
48
高科技产品 。② 3.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模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以澳大利亚华人
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 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 新古典经济学家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 工和专业化的高深经济思想形式化 ,发展了 新兴古典经济学 。此学派将内生比较优势理 论置于一个交易成本和分工演进相互作用的 理论框架中 ,认为经济增长并不仅仅是一个 资源配置的问题 ,而是经济组织演进的问题 。 通过经济组织的演进 ,能够获得市场的发展 和技术的进步 ,进而决定了比较优势的内生 演化 。
中 ,每一个时间点上的贸易格局都取决于各 国企业所拥有的科研项目的数量 。模型的重
要特征 表 现 在 对 知 识 资 本 和 差 异 产 品 的 引 入 。从长期来看 ,贸易模式随着各国研究与 开发投资决定的新技术的数量而动态变化 , 他们的 模 型 预 测 了 产 业 内 和 产 业 间 贸 易 的 格局 。
二 、基于技术进步的动态比较 优势理论研究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动态比较优 势理论的发展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罗默 的内生增长理论 ,技术从外生变量变成内生 变量 ,对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研究也随之不 断完善和发展 。这方面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 为两大类 :一类是把技术视为外生变量 ,从动 态角度研究技术的进步对贸易模式和一国福 利水平的影响 ;另一类则把技术视为内生变 量 ,除了研究技术变动对贸易和经济增长的 影响外 ,还将技术发展视作科学研究投资和 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 。此类分析框架同时包 括了技术进步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这三个 方面 。
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比较优势 理论基于静态的框架 ,分别从各国间劳动生 产率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 ,揭示了国 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在现存资源和供 求力量作用下的最优贸易模式 。然而 ,随着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的附加值和需求弹性过低 ,发展中国家以比 较优势来指导其贸易结构 ,不仅没有加速福 利的改进 ,甚至还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 困增长现象 。不仅如此 ,不断从发达国家进 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也使发展中国家 过分依赖国外技术 ,缺乏自主创新 ,不断固化 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
关于新产品的垂直差异与内生动态比较
优势的分析 ,格罗斯曼和埃尔普曼建立了质 量提升的模型 ,研究了不同国家的厂商在研 发活动上均引入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方法而展
开的竞争 ,以及由此决定的贸易长期模式 。 他们得出结论 ,认为在要素价格均等的均衡 条件下 ,人力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能在高科 技产业内获得比较优势 ,进口传统产品 ,出口
国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 3
韩 民 春 徐 姗
提 要 |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一国要素结构与技术水平的动态化特征愈加明显 ,
因此 ,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如今日新月异的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本文从要素结

构变化 、技术水平变迁 、福利效应和政策等角度 ,对国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
② R. Lucas ,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 22 ( 1) , 1988.
③ L. Rivera2Batiz and P. Romer ,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 35 (4) ,1991.
断减少 。 贸易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的结合主要分
析技术进步的内生决定因素 。但是与基于要
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 ,基于技术变动的动态
比较优势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内生
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中 ,国际贸易模式与经
济增长率都是内生决定的 ,其主要研究的是
国际贸易与国内经济增长的关系 。克鲁格曼
考察了国际贸易对世界收入分配的影响 。②
卢卡斯 (Lucas) 研究了国际贸易模式与技术
进步的内在联系 。此后 ,罗默 ( Romer) 等人检
1. 技术差异和技术转移模型 斯文松 (Svenson) 等人用技术作为外生变 量的差异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和同类产品之 间的贸易 ,证明了在两国资源配置比例和需 求偏好相同 、产品生产需要两种以上生产要 素投入以及不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 ,技术 的差别就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在两国 贸易中 ,各国都会出口其要素生产率相对较 高的产品 。长期来看 ,只要一国能保持在其 优势产品上的技术优势 ,那么比较优势将一 直在初始优势产品上 。 克鲁格曼 ( Krugman) 研究了技术进步对 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影响 。①他 分析后认为 ,如果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 ,
从而导致该类产品价格下降 ,对发达国家
不利 。
技术转移模型与技术差异模型思想一 经
致 ,区别在于其假定技术存在国际转移 。模 型证明了一国的技术进步对其贸易模式的影
济 学
响取决于要素在该产业间的转移以及技术在
国际间的转移情况 。
2. 贸易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结合
以上两个模型都是基于技术进步外生决
定的前提下研究技术进步的影响 。随着罗默
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进步因素在长期是否继续 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是研究动态比较优势的 福利效应 ,即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的动态过程 是否像 静 态 理 论 那 样 能 增 加 一 国 的 经 济 福 利 。简而言之 ,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实质是 对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成果 ,主 要研究长期比较优势变化的决定因素及其福 利的影响 。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 题 :一是决定一国静态比较优势和贸易形式
3 此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电子 商务环境中的要素跨境流动及其对我国的政策意 义”(项目批准号 :06JA790040) 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基于自主创新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我国对外贸易 结构优化的研究”(项目编号 : 08BGJ011) 的阶段性 成果 。
济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他们建立
的动态比较优势模型 ,不仅推进了比较优势 的动态分析 ,而且就动态分析而言 ,其方法也 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早些时候对具有产品创
新的贸易的动态研究 。
他们分别研究了新产品的水平差异和垂
直差异与内生动态比较优势的关系 。在对新
产品的水平差异与内生动态比较优势的分析
③ X. Yang and J . Borland , 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 ,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99 (3) ,1991.
较优 势 将 取 代 要 素 禀 赋 来 决 定 贸 易 的 流 演讲中对不同部门中劳动力增长或技术进步
47
增长 。① 此类比较优势与贸易模型的基本思想与
内生增长理论一致 ,均认为知识与技术是有 目的的研发投资活动的结果 ,或者是生产与 投资过程中无意识的“副产品”。由于知识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