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


技术参数:
6Y1型电力机车 用途:客货两用 轴式:Co-Co 传动方式:交—直传动 持续功率:3410kW 持续速度:48.2km/h 持续牵引力:257.7kN 最高速度:100km/h 最大牵引力:308.7kN 整备重量:138t 累计产量:7 首台投产年代:1958.12 株洲电力机车厂制造
技术参数:
电流制 单相工频交流 工作电压/kV 额定值 25 最高值 29 最低值 19 轴式 Co-Co 轴重/t 23 机车整备质量/t 138(+3/-1)% 轨距/mm 1435 动轮直径(新/半磨耗)/mm 1250/1200 机车功率/kW 小时制 4200 持续制 3780 机车牵引力/kN 小时制 343.2 持续制 301.1 粘着值 362.8 起动值 487.4 机车速度/km·h(-1) 小时制 42 持续制 43 粘着值 41.2 最大值 90 电制动方式 一级电阻制动 制动功率/kW 3500 车体底架长度/mm l9400 车体宽度/mm 3106 落弓时最高点距轨面高度/mm 4740 车钩中心线间距离/mm 20368 车钩中心距轨面高度/mm 880土10
红 色 芍 药

司 机
械 间

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S2型电力机车
简介:
1969年,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株洲电力机车工厂联合研制了 SS2型电力机车试验车。 产量只有一台,而且很早就报废。至今 有关其详细的资料也甚少有人知晓。也是韶山型系列的9款主型机 车中唯一已经不存在的一个成员。 用途:客货两用 轴式:Co-Co 传动方式:交—直传动 持续功率:4620kW 持续速度:51.5km/h 持续牵引力:323.4kN 最高速度:100km/h 最大牵引力:352.8kN 整备重量:138t 累计产量:1 首台投产年代:1969.10 株洲电力机车厂制造
三次重大技术改造:
第一次技术改造从8号车开始 首先是采用200A、600V螺栓型二极管取代引燃管组成中抽式
全波整流桥;牵引电动机改为4极、有补偿绕组的高压牵引电动机; 由于低压侧调压开关的级位转换电路中过渡电抗器的跨接会产生环 流,使开关触头分断极为困难,调压开关经常 “放炮”。
第二次技术改造从61号车开始 采用300A、1200V平板型二极管组成中抽式全波整流电路,
SS3型电力机车
基本简介
韶山3型机车是中国铁路第二代(级间相控调压、交直流电传动)国产客、货两用干线电力机车。根据铁道部 于1977年下达的设计任务书,于1980年代,由株洲电力 机车厂与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在韶山1和韶山2的基础上, 联合研制成功了韶山3型电力机车,代号SS3。采用低压侧 调压开关实现8个大调压级和在每级内利用晶闸管相控无级 调压,机车具有无级加速特性。1978年首台韶山3型机车 研制成功,经过试验改进,1985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于 1989年开始大批量生产以取代韶山1型,到1993年产量 677台(车号0001~0677)。韶山3型电力机车车长20.3 米,电流制为 单相工频交流,持续功率4320千瓦,最大速 度100km/h,6轴,轴式Co-Co。韶山3型机车曾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优质产品奖。
SS3B型电力机车
韶山3B型电力机车是6轴货运和客运机车。机车采用单相工频 制,电压25kV,交-直传动。主电路采用大功率整流管和晶闸 管组成的不等分三段顺控半控桥整流方式,晶闸管相控平滑调 压,采用恒流、准恒速限压控制,使机车具有无级加速特性, 起动平稳、加速度大。采用小时功率800kW、具有补偿绕组的 脉流串励4极牵引电机,使机车具有较大的牵引力。机车轮周制 动功率达4000kW,具有较大的制动力,同时具备加馈电阻制 动特性,强化了机车低速工况下的制动能力。具有轴重转移的 电气补偿环节和空转与滑行保护装置,以改善机车的粘着利用。
SS1型电力机车前身6Y1型电力机车
简介
1957年,中国组织了一个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铁道部以及 高校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电力机车考察团,于1958年初赴前苏 联考察 。考察团用半年时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以当时前 苏联新设计试制成功的H60型铁路干线交直流传动电力机车样 机为基础,结合中国铁路规范,选用单相交流工频25kV电压制, 作出了机车的设计方案。考察团回国后,组成电力机车设计处, 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进行了全面设计。1958年底,湘潭电机 厂在株洲电力机车工厂等厂所协助下,试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电 力机车,即6Y1型干线电力机车。6Y1小时功率3900kw,最高 速度100km/h, 6轴。机车经环形铁道运行试验,由于作为主 整流器的引燃管不能正常工作返厂整修。 1959年起,株洲工厂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下称株洲所)等 厂所联合对6Y1机车进行了多次试验,做了很多改进,到1962 年共试制5台机车,并在宝凤线上试运行。但是由于引燃管、牵 引电机、调压开关等仍存在问题,6Y1型未能批量生产。
UIC轴式 轨距 轴重 轴距 通过最小曲线半径
机车长度
机车宽度
机车高度
整备重量 受流电压 传动方式 牵引电动机 最高速度 牵引功率
牵引力
技术数据 Co'Co' 1,435 mm 23 t 4,300 mm(固定轴距) 125 m 20,200 mm(车底架长) 21,416 mm(车钩中心距) 3,100 mm 4,700+-50 mm(落弓状态) 4,380 mm(车顶平面至轨面) 138 t 交流 19kV/25kV/29kV 交—直流电传动 ZD103(ZQ-800-1) 100 km/h 4,320 kW 470 kN(起动) 317.8 kN(持续)
利用二极管的反向截止特性组成过渡硅机组,取代过渡电抗器以消 除级位转换电路中的环流,大大提高了调压开关可靠性,也使33个 运行级全部成为经济运行级。
第三次技术改造从131号车开始 将主电路中抽式电路改为单拍式双开口桥式整流调压电路。该
电路取消了过渡硅机组,而与主整流机组合并。整个机组采用 500A、2400V的整流二极管。这种改造于1980年从SS1-221号车 定型,也就是SS1型电力机车
SS1型电力机车
简介:
韶山1型电力机车(车型代号SS1)是中国铁路第一代(有 级调压、交直传动)电力机车。是由1958年试制成功的第一台引 燃 管6Y1型电力机车(仿制20世纪50年代苏联H60机车)逐步演 变而来,但其三大件(引燃管、调压开关、牵引电机)可靠性较差, 而经历了三次重大技术改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