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XX:曹翠平学号:2专业: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摘要:本文从哲学史上关于认知结构的研究出发,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认知结构的看法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认知结构的神经生理. 心理结构基础认知结构的发生形成过程;分析了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主体;认知结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实践结构;内化正文: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
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观念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的形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客体,从而形成观念的东西。
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何以能够实现,从根源意义上赖于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但还必须注意到反映主体认识能力的认知结构。
主体进行认识活动时有无一个认知结构的存在,哲学史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一般说来,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但由于把认识看成是仅由外物决定的,是直观被动的照镜子式的反映,从而基本上否认了主体认知结构的存在;相反,唯心主义哲学家以抽象的形式提出了认知结构问题,承认了认知结构的存在。
两者都没有科学地说明主体认知结构及其来源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反映论,从而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并为科学地研究主体认知结构及其来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基点。
以下我们就从分析马恩列的经典论述入手对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前提及形成过程试图作一科学的探讨。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认知结构的论述由于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去理解认识,此认为,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摹写,而是一个包含主体需要、意向、情感、意志等因素在内的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的能动过程。
在这个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必然承认主体具有一个能动的功能结构——认知结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1]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在从事某项实践活动前,头脑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
就是说,认知结构是认识的前提,人类要学习,就首先要有学习的能力,人类要认识就首先要有认识的条件。
恩格斯指出:人的认识有“两类经验,外在的物质的经验以及内在的经验——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
”[2]在这里恩格斯谈到的“内在的经验——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就是认识主体用以整合“外在的物质的经验”从而形成新的认识的主体认知结构。
即是说,在主体进行认识前,作为认识的主体必须是具备一定的认知结构的。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里概念和规律等等(思维科学=‘逻辑观念’)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着永恒运动着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3]人的认识“客观上是三项:(1)自然界;(2)人的认识=人脑(就是那同一个自然界的最高产物);(3)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X畴等等。
”[3]根据列宁对认识的这种理解,必然逻辑地承认主体认知结构的存在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列宁又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它在人们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
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4]在这里,列宁不仅直接肯定了认知结构——“格”的存在,而且清楚明白地阐明了认知结构的来源是由“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内化到人的头脑中去的。
马恩列都承认了认知结构的存在,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说明了认知结构的来源。
特别是列宁的上述几段论述中,强调了认知结构是“自然界”、“人脑”“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即是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的“格”——三者的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生的,即是说,“人脑”是形成认知结构的物质前提,实践是认知结构的来源,实践结构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内化于主体的大脑中就形成了认知结构。
这样就为我们正确地理解认知结构及其来源指明了方向,这就是:(1)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实践活动而进化发展起来的人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中心为大脑)是形成主体认知结构的物质前提;(2)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客体结构、实践结构不断内化,主体自身不断地“筛选”的双向过程中,不断地由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的转换中逐步完善形成的。
二、人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是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虽然我们不像唯心主义者那样,认为认知结构是先天地存在于人们心中,但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世代人类劳动实践进化产物的人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大脑是它的中心)却是主体认知结构形成的前提。
现代心理学、语言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成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最早形成的认知结构应该到主体内部去寻找,这个根源可以追溯到机体的一个简单功能上去,主体的“结构化就是从这种简单的功能作用开始的”;[5]他还认为,“儿童表现的思想与成人的科学思维之间,并没有理论上的鸿沟;这就是我们要发展为发生认识论的理由。
这在逻辑数理结构领域中被当做本身看待,而不看做物质材料构造的工具,更是明白无误的。
这些结构主要包括内涵次序与对应关系。
这些关系肯定来自生物学,它们在出现和重建为各种不同的水平的行为之前,已经存在于胚胎的发展和成熟的有机体的生理组织发生(DNA)编造的程序中了。
它们很早就变成发展的行为智慧的基本结构,在自发的思想及后来的思考之前,早已出现了,它们提供了我们称之为逻辑数学等那些越来越抽象的公理化的基础。
”6]现代语言学认为,遗传密码和语言符号乃是人类从远祖传递到后代的两种最基本的内在信息系统。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能力是生来就存在的,但必须在适当的时期同实际语言相接触,方能激发大脑语言能力的内在机制。
他推测这个激发过程一定在童年时期之前发生。
心理语言学实验支持了这一观点。
乔姆斯基还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一种关于语法的天赋的先验知识,尽管各种自然语言表面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是以那同一语法为根据的。
这种普遍语法中的不变性,除了遗传和天赋的原因外,不可能归之为其它任何原因。
现代生物学对遗传的研究也为我们的探讨提供了例证。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主要物质,核酸则是承担遗传的物质,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部分。
RNA是染色体中主要的遗传物质,被称为遗传因子。
DNA以RNA为媒介,通过RNA来传递信息。
带着遗传密码的RNA从细胞核中跑出来,通过与碱基配对,把氨基酸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由此决定了蛋白质的特异性,这种蛋自质的信息遗传过程被称为中心法则。
根据这个中心法则,可以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概括为:复制DNA(基因)芸】彳RNA 兰蛋自质(性状)·‘在这种机制下实现的基因遗传可使一个受精卵负载的信息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一个大图书馆的藏书量,因而具有将前面世代人的特征不同程度地遗传给后代的巨大潜力。
上述这些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天赋论中的一些合理因素。
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
”[7]可见,把话说彻底一点,我们的一切,包括认识能力、认知结构都是来源于先天的、先验的、天赋的物质世界。
如果不作狭义的理解,承认先天的、天赋的成份,就是在强调自然界和物质世界因素的作用。
这样一来又回到了世界的本源问题上,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人脑的思维属性是物质的本性决定的,这些都是先天的、天赋的,如果否认这一点,也就否认了物质的原因,就偏离了唯物主义。
同样我们强调后天的作用,即强调实践对人类认识的影响,这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但是如果后天的因素强调过了头,从而否定了先天的因素,也就滑入了唯心主义,真可谓两极相通。
总之,只有既承认先天的因素,即承认由于世代进化的人类通过遗传给人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中心为大脑)为主体认知结构形成的前提,又承认后来实践的因素,才符合认知结构发生和形成的真实情况。
三、认知结构的发生和形成人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是产生人的认知结构的前提条件,但从婴儿的纯自然状态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如何发生和形成完备的主体认知结构的呢?我们认为,婴儿在最初的纯自然的行动模式中通过活动区分出主客体后,到儿童时期发展起初级的认知结构,再由初级认知结构通过社会实践(包括学习)而形成完备的认知结构的。
整个过程都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客体结构、实践结构向主体内化以及主体的选择建构的双向过程中实现的。
我们先看看个体最初的认知结构是怎样发生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运用动态的、发生的自组织的观点,建立了儿童智力发展系统的理论。
皮亚杰把认识的发生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认识形成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与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的形成机制。
他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
这种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方面。
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遗传性的本能动作,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改变和复杂化。
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个体把客体纳入主体的图式中,这只能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主体不能同化客体,因而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促进调整原有图式而建立新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协调一致。
儿童遇到新事物,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即用原有的经验去理解事物,如获成功,便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
反之,原有图式或经验若不能奏效,儿童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同化新事物,直到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
图式可以说是认识系统的起点和核心。
从儿童开始的各种活动,图式就分化为多数图式的协调活动,并能建构新的图式。
对外界刺激再进行各种水平的同化,图式就不断扩展,智慧系统的结构也就越来越复杂,最后达到认识系统的逻辑结构。
皮亚杰认为,这个认知结构的进化是不断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过程,就是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的自组织过程,它使认知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地升华发展。
这样便形成了儿童的初级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