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

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

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缺一不可,失去了物质文明的支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空谈;同样,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去,物质文明建设也是______。

②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______下,小林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③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弄得劳民伤财,______没有使群众受益,______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A . 枉然熏染不但/而且B . 枉然熏陶不仅/反而C . 惘然熏陶不但/而且D . 惘然熏染不仅/反而2. (2分)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 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B . 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 . 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D . 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

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3. (2分) (2016高一上·日喀则期中) 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前后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①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大的飞跃②“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超过了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③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④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⑤有些事情,确实如此⑥因此,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化的基本精神A . ②⑤③④①⑥B . ②⑤③①④⑥C . ②③④⑤①⑥D . ②③⑤④①⑥4. (2分)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由该段文字可知,剪纸艺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A . 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B . 社会艺术情趣的需求C . 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D . 社会价值取向的需求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5. (14分) (2019高一上·宁波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荀子·修身》[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丁]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 ,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荀子·劝学》【注释】①端而言,蠕而动。

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犊,小的禽兽。

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1)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善良B .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渐:读jiān,浸,浸染C . 不闻先王之遗言闻:听到,引申为借鉴D . 一可以为法则法则:效法的榜样,准则(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相同的一项是()A .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B . 教使之然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C . 蟹六跪而二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万钟于我何加焉(3)下面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 微斯人,吾谁与归D . 不拘于时,学于余(4)下面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 [甲]段文字强调了学习要善于积累,要能坚持不懈,还要用心专一。

B . [乙]段文字以“蓬”“白沙”“兰槐之根”为喻,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告诫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以达到“防止邪恶接近中正”的目的。

C . [丙]段文字,以“干越夷貉之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为例,旨在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D . [丁]文段将古代的学者与现代的学者做学问的目的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6. (10分) (2017高一上·鄂尔多斯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兴杜甫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 .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 .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 . 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 . 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

”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7. (8分)(2017·黄石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举现实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8. (12分) (2018高一上·南宁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遍地白花刘庆邦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

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

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

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

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

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

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

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

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

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

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

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

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

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

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

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

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

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

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

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

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

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在农村住过一段时间,见过荞麦开花。

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

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

看到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

如今,那样的荞麦花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

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发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遍地白,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能力。

B . 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C . 小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委婉曲折的情节,而更注重场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乡村之美的独特体认。

D . 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心乡村生活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