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的物质代谢

动物的物质代谢

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动物的新陈代谢二物质代谢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1)动物物质代谢的特点。

(2)消化方式。

(3)哺乳动物消化系统的构成。

(4)哺乳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

2.理解:(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三种大分子有机物的消化情况。

(3)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5)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3.掌握:(1)糖类代谢过程物质的变化。

(2)蛋白质代谢过程物质的变化。

(二)能力训练点1.学生阅读教材,培养阅读理解、归纳能力。

2.学习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的过程及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小肠结构适于吸收的特点,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学习糖类、蛋白质代谢,培养物质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观点。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通过图解,建立知识间纵横联系进而理解掌握知识结构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糖类和蛋白质代谢过程。

2.难点:蛋白质代谢过程,物质变化复杂,学生又不太熟悉。

3.疑点(1)胰液、肠液在蛋白质消化中的作用不同。

(2)肝糖元和肌糖元在代谢中的不同变化。

4.解决办法(1)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2)通过图示定位物质间的变化关系,明确物质变化的不同过程及其相互联系。

(3)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个别活动、小组活动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课时目标(文字),草履虫和变形虫(图像),人体消化系统(图像),消化液所含消化酶比较表(表格、文字),小肠结构分析(图像),糖类、蛋白质代谢过程表解(文字),作业(表解、文字)。

六、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教材,归纳动物物质代谢的特点。

2.观察挂图,回忆初中所学知识,理解物质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3.阅读教材,讨论、归纳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过程的特点,并以图示简单表示出来,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初步理解其代谢过程。

4.听取教师归纳总结,明确物质代谢过程的变化,并完成练习加以巩固。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通过电教媒体逐渐显示。

1.知识学习目标(1)了解:①动物物质代谢的特点。

②动物消化方式。

③哺乳动物消化系统的构成。

④哺乳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

(2)理解:①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②三种大分子有机物的消化情况。

③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1)阅读教材,培养阅读理解、归纳能力。

(2)学习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培养以一定线索理解物质变化的能力。

3.德育训练目标(1)学习物质消化、吸收过程,感知物质运动变化的特点。

(2)学习小肠结构适于吸收的特点,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3)强化饮食卫生习惯。

4.学科方法训练目标阅读、理解教材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了解动物物质代谢的特点学生阅读教材P·77,自行归纳。

教师随机抽取3-5个学生回答,以了解其学习情况。

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教材一般都是论证或说明文体,就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举例、图解、数据等都是论据,而论点就是我们要找的结论。

学生受到启发后一般都能较快归纳出动物物质代谢的特点体现在:代谢过程复杂,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代谢速度很快。

2.理解消化的概念教师提问:动物从外界摄取的物质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动物从外界摄取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等。

教师又问学生:哪些能直接被利用,哪些不能?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可能答出:水、无机盐是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可以通过细胞膜,可能被直接利用;糖类、脂类、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不能被直接利用。

教师再问:怎样才能利用这些物质呢?有学生可能回答:让它们变成小分子物质就行。

教师要抓住这点,给予鼓励,并指出这些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化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利用。

这个转化过程一般是在消化道内进行的。

这个过程就是消化的过程。

请学生阅读教材P·78第一段,学生初步形成消化就是糖类、脂类、蛋白质这三大类营养物质结构复杂,不溶于水且是大分子,它们转化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就是消化的概念。

再请学生完成教材P·84复习题一、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营养成分的过程,叫做……(消化)。

进一步概括这一概念的表述。

3.了解动物消化方式的特点。

教师展示草履虫和变形虫的图像,引导学生讨论细胞内消化。

它是食物在细胞内的食物泡中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把大分子有机物分成小分子物质,然后进入细胞质,也就是食物先进入细胞后经过消化,才真正被细胞质吸收利用,由此得出细胞内消化的概念。

可以让学生思考这种消化方式是原始还是进化?学生可能回答较原始:因为食物体积不能比细胞大,取食范围有限。

教师可以接着问学生,较进化的消化方式是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是细胞外消化。

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并提示学生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就是细胞外消化。

再让学生阅读P78表。

教师提问:①消化方式进化有什么规律?(学生:单细胞动物是细胞内消化,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既有细胞内消化又有细胞外消化,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则是细胞外消化。

教师:也就是由细胞内消化进化到细胞外消化)②不同消化方式对食物的消化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都要有消化酶的作用。

)③细胞外消化有什么优越性?(学生:消化食物的数量、种类都大大增加。

)4.了解哺乳动物消化系统的构成。

展示人体消化系统图像,师生共同说出消化道各部分的名称及消化腺的名称和功能。

再请学生阅读P·79消化系统构成归纳表,教师可再逐一稍作分析帮助学生了解。

5.理解三种大分子有机物的消化情况。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P·80表解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咀嚼饭粒或馒头时反复咀嚼,时间长了会有什么感受?大家都知道越嚼越甜。

为什么?因食物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消化成了麦芽糖。

是不是所有的淀粉都会消化成麦芽糖呢?不是的,没消化的淀粉通过胃进入小肠后,在胰液和肠液中的淀粉酶的作用下消化成麦芽糖,可见,细嚼慢咽,在口腔消化充分一些,有利于减轻小肠负担,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是不好的饮食习惯。

麦芽糖在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的麦芽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脂肪进入小肠之后,从十二指肠开始在胆汁的作用下变成脂肪微粒。

胆汁是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中通过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它不含消化酶,但对脂类食物有乳化作用,使其变为极微小的颗粒,增加与酶的接触面积,以利于消化,而肝脏有病的人常因胆汁分泌不足,可能会讨厌油腻食物。

(注意指出:厌食油腻食物未必就是肝脏有病)。

然后在小肠内胰液和肠液中的脂肪酶的作用下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在胃里的胃液中胃蛋白酶的作用下一部分会初步消化成多肽,另一些蛋白质进入小肠后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消化成多肽,多肽在小肠内肽酶的作用下最终消化成氨基酸。

展示下表:(“+”表示含有,“-”表示不含有。

另外,有研究表明:胰液中含有肽酶,而肠液中也含有蛋白酶。

)教师可以强调:唾液可以使部分淀粉消化,胃液可以使部分蛋白质消化,大部分物质都是在小肠里被消化的。

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消化道中具消化功能的有口腔、胃、小肠,其中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胰液和肠液中都含有淀粉酶、麦芽糖酶,但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胰液中含蛋白酶而肠液中没有,肠液中含肽酶而胰液中没有。

6.理解吸收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消化的概念以及动物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吸收就是各种营养成分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请学生完成教材P·84复习题一、1.各种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____和____的过程,叫做____(血液、淋巴、吸收)。

通过练习加以概括、巩固。

7.了解哺乳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81图25,明确胃可以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可以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其余大量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全部三种大分子有机物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都是在小肠里被吸收的。

也就是说消化道中具吸收功能的有胃、小肠和大肠,而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8.理解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展示消化系统图像,学生观察后明确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再观察教材P·81图26,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而且小肠绒毛壁有柱状上皮细胞朝向肠腔的一面的细胞膜上还有许多小突起,叫微绒毛,这使其吸收面积达200m2以上,大约有三间教室那么大。

9.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先让学生阅读教材P·81最后一段(至P·82结束),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包括两个连续的过程:①营养物质进入上皮细胞,营养物质通过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如,胆固醇)和主动运输(如,Na+,K+,C6H12O6,氨基酸等)。

②营养物质进入血液,这又有两种情况,一部分脂类物质先进入毛细淋巴管,再经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其余的营养物质全部被吸收到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中,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三)总结通过消化,食物中不能被吸收的成分转成了可以吸收的成分。

通过吸收,各种营养物质进入了血液和淋巴,通过血液的运输至内环境就可以供各个细胞利用了。

(四)布置作业1.教材P·85中二、1.3。

2.下列消化液中(1)不含消化酶的有(),(2)含淀粉酶的有(),(3)含脂肪酶的有(),4.含蛋白酶的有()。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E.肠液3.在一试管中加入一些植物油,然后加入某种消化液,充分振荡后,将试管放在37℃温水的烧杯中,几十分钟后,植物油不存在了,问加入的这种消化液是下列哪一组[ ]A.渭液、胆汁、唾液B.唾液、胃液、肠液C.胰液、肠液、胃液D.肠液、胆汁、胰液(参考答案:2.(1)C;(2)A、D、E;(3)D、E;(4)B、D;3.D。

)(五)板书设计二物质代谢特点:(一)食物的消化1.概念2.方式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3.场所4.过程淀粉→葡萄糖脂肪→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概念2.场所3.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4.过程5、意义:八、参考资料1.消化酶的习惯命名法产生酶的器官或消化腺的名称+酶的作用物的名称+酶。

如胰腺分泌的胰液中消化脂肪的酶叫胰脂肪酶,余皆如此。

2.小肠的吸收面积成人小肠长5-6米,小肠粘膜上的许多环形皱襞使小肠面积增加了3倍。

粘膜上有500万条左右的小肠绒毛,长度在0.5-1.6mm左右,使小肠吸收面积增加到30倍,达10平方米。

小肠绒毛的每一个柱状上皮细胞膜上有1000-3000根微绒毛,长约1μm,宽约0.1μm,其面积又增加了20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