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考点总结<大纲要点>一、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了解)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及其应用(掌握-熟练掌握)三、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掌握-熟练掌握)四、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熟练掌握)一、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1.红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红细胞膜(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主要蛋白有主体蛋白和外周蛋白。
后者包括收缩蛋白、肌动蛋白、锚蛋白和区带(4.1~4.5)等,即骨架系统,起支架作用,对维持红细胞的形状、稳定性和变形性有重要作用。
膜的主要脂类为磷脂和胆固醇,起屏障和保持内环境稳定性作用。
红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示意图2.红细胞膜的功能屏障作用和可变性;半透性;免疫性;受体特性:激素类受体、递质类受体、丙种球蛋白受体、病毒受体、EPO受体和铁蛋白受体等。
3.影响红细胞膜稳定的因素红细胞能量代谢紊乱;红细胞膜有遗传性缺陷;酶缺陷。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及其应用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熟练掌握)2.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掌握)3.酸化甘油溶血试验(掌握)4.蔗糖溶血试验(掌握)5.酸化血清溶血试验(熟练掌握)6.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分析(掌握)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原理:检测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当水渗透到红细胞内部达一定程度时,红细胞发生膨胀破裂。
根据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红细胞溶血的情况,通过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反映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性。
比值愈小,红细胞抵抗力愈小,渗透脆性增加。
反之抵抗力增大。
参考值:开始溶血0.44%~0.42%(NaCl液),完全溶血0.34%~0.32%(NaCl液)。
临床意义: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降低见于阻塞性黄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2.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原理:红细胞在37℃孵育48小时,其间由于膜异常引起钠内流倾向明显增加,ATP消耗过多;或糖酵解途径酶缺乏所引起ATP生成不足等原因可导致溶血,称为自身溶血试验。
在孵育时,加入葡萄糖或ATP 作为纠正物,观察溶血可否有一定的纠正,称为纠正试验。
参考值:48小时内不加纠正物的溶血度小于4.0%,加葡萄糖溶血度小于0.6%,加ATP的溶血度小于0.8%。
临床意义:膜缺陷患者溶血度增加,加纠正物可被纠正;G6PD缺陷症者溶血度轻度增加,能被葡萄糖纠正;自身免疫性溶贫溶血度轻度增加,加葡萄糖无预示价值;PNH本试验常正常。
3.酸化甘油溶血试验当甘油存在于低渗溶液氯化钠磷酸缓冲液时,可阻止其中的水快速进入红细胞内,使溶血过程缓慢。
但甘油与膜脂质又有亲和性,可使膜脂质减少。
当红细胞膜蛋白及膜脂质有缺陷时,它们在pH 6.85甘油缓冲液中比正常红细胞溶解速度快,导致红细胞悬液的吸光度降至50%的时间(AGLT50)明显缩短。
参考值:AGLT50大于290s(30min)。
临床意义:减少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25~150s)、肾功能衰竭、慢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贫血和妊娠妇女。
4.蔗糖溶血试验为PNH简易、重要的筛查试验。
原理:是根据PNH患者的红细胞,在低离子强度的蔗糖溶液中对补体敏感性增强,经孵育,补体与红细胞膜结合加强,蔗糖溶液进入红细胞内,导致渗透性溶血而设计的。
参考值:定性试验:正常为阴性;定量试验:正常溶血率<5%。
临床意义:PNH患者为阳性或溶血率增加,可作为PNH的筛选试验。
自身免疫性溶贫有的可为阳性,白血病、骨髓硬化时可出现假阳性。
5.酸化血清溶血试验原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体内存在对补体敏感的红细胞。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也称Ham test,即红细胞在酸性(pH6.4~6.5)的正常血清中孵育,补体被激活,PNH红细胞破坏而产生溶血。
而正常红细胞不被溶解,无溶血现象。
结果:阴性。
临床意义:是PNH的确诊试验。
阳性主要见于PNH,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作严重时可呈阳性。
PNH患者血清溶血,左为正常对照6.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分析(1)原理:将制备的红细胞膜样品进行SDS-PAGE电泳,根据样品中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分离得到红细胞膜蛋白的电泳图谱,从而可见各膜蛋白组分百分率。
参考值:各种膜蛋白组分百分率变化较大,多以正常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图谱作比较。
或以带3蛋白为基准,各膜蛋白含量以与带3蛋白的比例表示。
(2)临床意义:许多溶血性疾病常见红细胞膜蛋白异常。
各种膜缺陷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收缩蛋白等含量减低或结构异常。
某些血红蛋白病骨架蛋白等可明显异常。
三、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熟练掌握)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掌握)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1)血象:红细胞呈球形,直径变小(6.2~7.0μm),大小一致,数量占10%~70%,硬度增加,中心淡染区消失,简易红细胞滚动试验呈阳性。
(2)骨髓象: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不同患者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形成机制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常表现为黄疸、脾大、胆石症(3)特殊试验:脆性试验:红细胞常于0.68%NaCl液中开始溶解,0.4%NaCl液中完全溶解,盐水渗透脆性增加,孵育后脆性更高,ATP或葡萄糖能够纠正筛选试验,红细胞寿命期缩短。
自溶试验:溶血大于5%,加ATP可减轻溶血。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红细胞骨架蛋白、收缩蛋白缺陷。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血象:红细胞呈椭圆形、球形,大小一致,数量占10%~70%,硬度增加,中心淡染区消失。
骨髓象: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特殊试验:脆性试验、孵育后和自身溶血试验阳性。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涂片可见椭圆形红细胞四、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溶血病。
临床上以间歇发作的睡眠后血红蛋白尿为特征。
在一天不同时间点收集的PNH患者尿样,外观呈不同颜色。
HSC的糖化磷脂酰肌醇(GPI)基因发生突变,影响GPI锚连接蛋白的稳定性(如调节细胞对补体敏感性的蛋白),其中最重要的是CD59(反应性溶血膜抑制因子,可阻止膜攻击复合物的组装)和CD55(衰变加速因子,抑制补体C3转化酶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GPI锚连接蛋白示意图(1)血象:贫血为大细胞正色素性或低色素性,网织红细胞增高,少数病例减少。
红细胞按对补体敏感性分为接近正常红细胞(Ⅰ型)、中等敏感(Ⅱ型)、高度敏感(Ⅲ型)。
溶血程度取决于Ⅲ型红细胞多少。
白细胞计数半数病例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多数低于正常。
(2)骨髓象:骨髓象随病情变化不一,除按有核细胞分四级外,注意粒红比例,增生低下者应注明部位,诊断疑难者需同时作病理活检。
(3)溶血试验:①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 test)、蔗糖溶血试验、蛇毒溶血试验、尿潜血(尿含铁血黄素)试验等,其中两项阳性或一项阳性,但对照阴性,结果才可靠。
②排除其他需鉴别的溶血性疾病;③作为研究可采用补体溶血敏感试验,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查GPI锚蛋白及PIG-A基因。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 test)特异性高,多数患者为阳性,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流式细胞术发现GPI 锚连蛋白(CD55或CD59)低表达的异常细胞群,支持PNH,是目前诊断PNH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且可定量的检测方法。
PNH患者可见CD59阴性细胞群诊断溶血性贫血最根本直接的证据为A.总胆红素增高B.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C.网织红细胞增高D.红细胞寿命缩短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诊断溶血性贫血最根本直接的证据是红细胞寿命缩短,其他选项都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引起的相应的症状。
红细胞膜异常导致的贫血是A.丙酮酸激酶缺乏症B.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E.血红蛋白病『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是由于红细胞膜异常导致的贫血。
关于尿含铁血黄素试验,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阴性结果可排除血管内溶血存在B.亦称Rous试验C.阳性对慢性血管内溶血的诊断价值最大D.用普鲁士蓝反应显示含铁血黄素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常为阳性『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血管内溶血存在,急性血管内溶血尿中检不出含铁血黄素。
患者男,18岁,反复巩膜黄染4年。
体检: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2cm,脾肋下7.2cm,检验结果:血红蛋白:75g/L,白细胞、血小板正常,Ret:9%;总胆红素:34μmol/L,间接胆红素28μmol/L,HBsAg:(+),Coombs试验:阴性,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B.慢性肝病性贫血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可以判断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患者男,42岁,因头晕乏力1年半,时有酱油色尿就诊。
检验结果:血红蛋白55g/L,白细胞3.0×109/L,血小板53×109/L,网织红细胞12%;蔗糖溶血试验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
骨髓检查提示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占45%,以中幼、晚幼红细胞为主。
下列哪项检查最有价值A.骨髓铁染色B.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C.血清游离血红蛋白测定D.Ham试验E.Coombs试验『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PNH患者,Ham试验检查最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