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第5期2018年10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Journalof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Agriculture&ForestryEducationEdition)基于“慕课”理念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罗士美1,谢玲英2,汪翠翠3,吴美芳3(1.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临安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马克主义学院,浙江临安311300;3.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浙江临安311300)收稿日期:2018-07-16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支撑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60096);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编号:JA010)。
作者简介:罗士美(1978-),男,江西高安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
摘 要:剖析“慕课”大规模、开放性和网络化特点,提示其蕴含的教育理念,以此设计“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
分析平台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构建“三位一体”平台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四个一”实践应用成果:重塑了一个全员育人的生态系统,建设了一支教学优秀的师资队伍,建成了一批品质精良的在线课程,建立了一套人本高效的服务机制,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慕课;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开放课程;混合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927(2018)05007205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8.0119 随着“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的快速发展,国内“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及地方高校优课联盟(UOCC)等相继创办成立[1],同时教育部也陆续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为主要抓手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2]等多项举措,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在此背景下,基于“慕课”理念重建校本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两个难题。
一、“慕课”理念及启示“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和网络化的特点[3]。
首先,“大规模”体现了“慕课”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为当前急速增长的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是“慕课”的学习者数量大、种类多,有在校学生、上班工人、家庭主妇或退休老人,年龄跨度和知识结构的差异都比较大;二是“慕课”的建设者、参与者范围广,有学校、企业、知名教授、讲师或助教;三是“慕课”的课程数量大、类型多,截止2018年初我国“慕课”上线3200多门,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涵盖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多种类型[2]。
可见,“慕课”为全世界任何人都提供了一个经由互联网向世界顶级大学的顶级教授学习最好课程的机会,这是一种非正式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机会[1]。
其次,“开放性”体现了“慕课”的共建、共享与共生性,为构建全员育人、相生相惜的全新教育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思想。
“开放”不仅是指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而且还蕴含着一种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五大育人主第5期 基于“慕课”理念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体之间不再是孤立、对立的状态,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教学平台为纽带”紧密关联的命运共同体,这正是对“全员育人”要义的真实诠释。
为此,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应紧紧围绕“全员育人”为出发点,通过教学平台联通五大育人主体,重构育人保障、教学互动、学业督查与信息传递的新机制,重塑全新育人新生态,实现更加开放、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见图1)。
图1 基于“慕课”理念的全员育人生态系统最后,“网络化”体现了“慕课”的社群性与自主性[5],为推行学生自主学习和混合式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慕课”的课程开发、学习参与、考核评定等都是在网上完成的,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自主选择、任意连接、随意混搭[1]。
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是“演员”,可根据自身需求在“慕课”平台中找到自己想学的课程,找到自己心仪的老师,找到自己学习的同伴[4],自主定制学习计划,探究性、协作式开展学习,不断自我构建;教师是“导演”,一方面要引导学习者开展问题探究、课程讨论与学习,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学团队进行“慕课”建设与教学应用、业务学习和理论探讨。
由此可以看出,“慕课”契合了自主学习和混合式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增强了师生交互与个性化沟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1]。
二、平台设计与构建按照“先进易用、成熟稳定、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学校提出基于“慕课”理念,定制、研发兼具多样、开放与自主等特性的新一代校本网络教学平台,全面助力教学改革、管理变革与服务创新。
(一)总体架构分析平台总体架构包含设施层、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4个部分(见图2)。
其中,设施层提供硬件支撑,分为本地服务器、校园网络、云平台及CDN(ContentDelivery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数据层即数据中心,提供平台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挖掘等功能,涉及机构库、用户库、角色库、课程库等;应用层亦称业务层,以“苹果架构+APP市场”作为基础架构,包含课程建设、互动教学、网络空间、资源中心和系统管理等模块;表现层提供用户接入服务和信息综合展示服务,集成了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等功能,并依据用户登录方式提供适配的展示门户。
从设计模式分析,为降低业务的耦合度、增强系统的扩展性、减少代码的冗余、降低程序的负载、提升系统的性能,平台采用了面向对象设计与模块化编程。
从开发技术分析,为确保系统的跨平台性和轻量级开发,平台采用了B/S开发模式和“J2EE+AJAX”技术架构,前端使用JSP开发,后端使用JAVA开发,底层使用Oracle/Mysql数据库。
从软件部署分析,为保障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平台选择了“本地+云端”的混合式部署,云端部署可扩展式服务集群,本地部署2台Web服务器、1台数据库服务器和1台存储服务器。
从用户体验分析,平台支撑外部系统接入、身份认证统一和用户单点登录,支撑视频、码流、文档等文件的格式转换自动化和终端访问自适应,支撑ie9、safari、Firefox及chrome等跨平台、跨终端的无差异访问。
37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年图2 基于“慕课”理念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总体架构(三)主要功能模块平台主体包含课程建设、互动教学、网络空间、资源中心和系统管理五大功能模块。
具体来看,课程建设模块支持微课、标准化网络课、在线开放课(MOOC/SPOC)等创建、编辑与发布,支持课程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支持课程模板和课程封面的个性化设置;支持富媒体课程内容的友好编辑、便捷导入和所见即所得,支持课程知识点的导入、编辑以及文档、PPT、图片、音频、视频等批量导入与上传,支持本地资源、云盘资源、互联网资源等友好接入。
互动教学模块支持辅助教学、纯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支持作业、考试、讨论等互动教学环节的开展,支持题库管理、试卷管理及智能随机组卷,支持师生在线交流、讨论与答疑等功能。
网络空间模块融入了苹果APP应用市场模式和SNS(SocialNet workSoftware,社交网络软件)服务理念,为学生、教师、家长、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等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了不同的应用服务,主要包含课程、日程、消息、笔记、云盘、圈子、班级等APP应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便捷添加个性化应用。
资源中心模块提供对各种教学资源的系统归类、整理、管理和存储,支持人才培养及标准、专业岗位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资源上传,支持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录像、微课视频等课程资源、试题库、试卷库及素材库上传,提供按资料类别、媒体类型等个性检索、应用,支持基于教学资源分布、访问及应用的个性化统计分析。
系统管理模块提供对所有课程、用户和资源的管理、监控、统计及分析功能,支持新开课、开新课网络审批流程办理,支持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及用人单位等用户信息管理,支持对教学门户栏目和信息管理,支持对课程资源、课程选课、教学互动、学生成绩等数据进行多维度监控、统计和分析,提供多样化展示和数据导出功能。
三、平台应用与实践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与实践的总体思路见图3。
思路以政策制度为基础保障、网络平台为实践载体、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为改革核心,运用政策制度的引领推动作用和网络平台的联系纽带作用,以在线开放课程(即MOOC、SPOC)为手段,促进普通网络课程、优质通识课程和特色品牌课程等改造升级,通过建设改造智慧教室和试点探索混合式教学及翻转课堂等举措,支撑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构建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三位一体”应用实践体系,持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47第5期 基于“慕课”理念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图3 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与实践总体思路 (一)以政策、制度为基础,全面保障课程与课堂建设 政策激发改革活力,制度夯实改革基础。
课程、课堂作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要素,高校如若没有配套的政策、制度作为支撑,相应工作的推进将会变得举步维艰。
围绕“保基础”“增活力”两个主要方面,学校研究出台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实施意见”“混合式课堂改革实施意见”及“优课优酬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制度文件。
一方面,通过制度夯实课程与课堂建设的基础保障,明确课程建设与管理职责,确立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与管理的首负责人,学科专业带头人是所辖课程建设的总负责人,学院(部)是所辖课程管理的主负责人。
明确课程建设基本要素与质量标准,确立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成效等13个评价指标和27个质量观测点。
明确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要求,规定小班化教学学时比例达到当期总学时的30%,分层分类教学课程占当期总课程的40%。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发教师教学的改革活力,推行优课优酬制度,认定荣誉课程、优质通识课程、品牌特色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及评估结果排名前20%的课程等为“优课”,并按照不同类别、层级给予不同工作量系数奖励。
提升教学业绩权重,将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教学论文、教学成果及育人成果等纳入教学业绩统计范畴,等同科研论文、项目及成果,在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中业绩可相互冲抵。
重视教学学术研究,将教学项目、教学成果及育人成果纳入职称评聘必备条件,与相应级别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效力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