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PT 辛亥革命人物——章太炎

PPT 辛亥革命人物——章太炎

章太炎逝世后,因对日战争爆发,暂厝于苏州锦帆路寓所水池中。解放后,浙江 省人民政府按其遗愿,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南明遗臣张苍水墓旁。“文革”初期遭暴 尸,后又重新安葬。汤国梨卒后,亦一并安葬于此。今设有章太炎纪念馆。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评法批儒”运动中,章太炎被当作法家体系在晚清的代表而 得到发掘,当时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并“解放”了一批学者,编辑了若干章太炎诗文、 著作的选本和注释本。这一系列工作,虽然受到政治风潮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 奠定了八十年代以后编校《章太炎全集》和重建章学研究的人员基础。 苏州章太炎故居
与刘半农的轶事 “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白话文运动之中,有一位北大教授,名刘复,字半农,他发出一种 论调说“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写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话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写白话文 的,就是活人。”刘半农采访章太炎时,就问其对白话文的见解如何,章太炎说:“白话文不自 今日始,我国的《 毛诗》就是白话诗。历代以来,有白话性的小说,都是以当时的言语写出来 的,写得最好的是《水浒》、《老残游记》等,甚至有用苏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但是你们 写的白话文,是根据什么言语做标准?”刘半农侃侃而谈说:“白话文是以国语为标准,国语即 是北京话。”章太炎听了哈哈大笑,问刘半农:“你知不知道北京话是什么话?”刘半农不假思 索答说:“是中国明清以来,京城里人所说的话。” 章太炎就以质问的口吻问刘半农:“明朝的话你有什么考据?”刘半农呆着无词以对。章师 就用明朝的音韵,背诵了十几句文天祥的正气歌,其发音与北京话完全不同,接着就说:“现在 的国语,严格地说来,含有十分之几是满洲人的音韵,好多字音都不是汉人所有。”这番话说出, 刘半农更呆住了好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应付。 章太炎又说:“如果汉人要用汉音,我也可以背诵一段汉代音韵的文字。”说完他就背了两 首汉诗,许多字的音韵都与现代不同。他又问:“你知不知道现在还有人用汉代音韵或唐代音韵 来讲话的?”这时,刘半农已听得呆若木鸡,这一问他倒振作起来,便说:“现在哪里有人用汉 音来说话?”他说得好像振振有词的模样。 章太炎说:“现在的高丽话,主要语是汉音,加上了唐朝的唐音、朝鲜的土话和外来话,即 是今日的高丽话。”接着他说:“还有日本话,主要的中国字,称为汉字,即是汉音,其余的联 缀词,日本各地的土音,又加上了近代各国外来语,就成为现在的日本。日本人的发音,各处不 同,以东京为正宗,汉音也最准。各道各县的发音,连东京人也听不懂,这是你刘半农先生不研 究‘小学’,不研究‘音训’,不曾研究过《说文》,所以你听了我的话,可能会觉得很奇怪。” 刘半农面有赧色,无词以对。 章太炎又说:“我知道你曾经在北方的报纸上,征求过‘国骂’的字句及各地方骂人的话, 第二天早上,就有人到你学校中,在课堂上讲出许多骂你老母的地方话。所以后来你就不敢再做 这件工作,现在我来骂几句给你听。”接着就说汉代的骂人话,是×××出于何书,唐朝骂人的 话,是×××出于何书,直说到上海人宁波人,以及广东人的三字经,完全骂出来。看起来好像 供给他资料,事实上把刘半农祖宗三代都骂到了。这时已超过午餐时间,刘半农同来的人就出来 向章师作揖说:“我们麻烦老师很久,现在我们要告辞了。”
章太炎先生生平 生平
朴学训练与排满情结
章太炎、华夏杰出志士,幼年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 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 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 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光绪十 七年(1891年)章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早年关注经、 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著有《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 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又 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但终因学术意见之争发生与麦孟华等人的“拳殴”事件。 此后回到浙江,与较为稳健的“中体西用”派王文俊、宋恕等人相往来。1898年春, 应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戊戌政变后,章氏仍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湾日日 新报》记者。1899年夏,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 编务工作。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著作《訄 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后,晚清趋新的 士大夫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章太炎应邀 参加。在会上,章太炎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但章氏仍与康、梁等人 保留着联络。
医学方面
章太炎精通医学,著有《霍乱论》、《章太炎医论》(原名《猝病新论》)。曾 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答道:“实不相瞒, 我是医学第一。”
政治方面
章太炎早年在日本主编《民报》时,曾 主张社会主义,与片山潜等日本社会主义 者过从甚密,并由此反思西方的进化论及 现代文明,撰写了《俱分进化论》、《五 无论》等著作。据传,章太炎逝世的时候, 只愿以五色旗覆盖,不承认青天白日满地 红旗。
辛亥革命人物
章太炎,名炳麟 炳麟,字枚叔, 章太炎 炳麟 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 炎。 汉族人,出生于浙江余杭。 于1869 1月12 1869年1 12 12日出生,逝 1869 世于1936 6月14 1936年6 14 14日。 1936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朴学 大师
__________
章太炎
讲理学与救学弊
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11月15日回到中国上海,向黄兴提 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劝告。并在槟榔屿《光华日报》连载 发表政论《诛政党》。1912年2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1912 年冬任袁世凯政府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4月从长春返回上海。6 月与汤国黎结婚。6月,针对孔教会提议设孔教为国教,发表《驳 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 章觉察袁世凯包藏祸心,于1913年8月进京,欲与袁世凯说理。袁 不见,章乃以大勋章作扇坠,至新华门大骂,遂遭袁氏囚禁,关押 在龙泉寺。被袁世凯囚禁时期,犹为吴承仕等人讲学不辍,后集为 《菿汉微言》。此间,再次修订《訄书》,改题《检论》。又集其 著作为《章氏丛书》,先后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图书馆出版铅印及 木刻本。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章恢复自由,前往上海。1917年 3月对段祺瑞参战主张表示反对。7月参与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 元帅府秘书长,为孙中山作《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1918年离 开广州途径四川、湖南湖北,东下上海。1920年拥护“联省自治” 运动。1922年在上海讲学,曹聚仁根据记录整理为《国学概论》。 但章太炎始终没有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新旧军阀势力 的期望,反对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章 太炎采取不合作态度,自命“中华民国遗民”,曾遭国民党上海党 部通缉。1930年代后,活动限于上海、苏州一带。晚年主张读经, 并据《春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义,力主对日强硬。1935 年,在蒋介石资助下,于苏州锦帆路开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最 后一批学生,并出版学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学术由汉学转向宋 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成就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 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又曾撰《救学弊论》批评现代教育体 制,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书院教育。
鲁迅笔下的章太炎先生,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其次才是一个大学问家。他张 扬国粹,却坚决而激烈地反抗权威和反抗一切束缚。他的确是一个道德主义者, 强调道德的力量,却反对社会对个人的压抑,主张个性的绝对自由。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 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 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 《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他与孙文既有过并 肩奋战的岁月,也有过激烈争辩乃至分道扬镳的日子。孙文逝 世,章太炎肯定“天生我公,为世铃铎……余岂好邮,好是谔 谔。”既承认孙文首倡革命之功,又坦言彼此的分歧,是有话 直说的诤友。孙文生前,他笔下已一再出现如下的字眼:“中山计划短浅,往往 自败”,“中山天性褊狭”, “中山为人卤莽轻听”,“中山名为首领,专忌 人才,此仆辈所以事事与之相左也。” 章太炎先生是二十世纪民主主义革命先锋,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同时他还是 成就卓著的中医文献学家,尤其对《伤寒论》文献之研究,至今鲜有出其右者。 太炎先生于仲景里藉职官、《伤寒》版本流传、梁阮孝绪《七录》所载《辨伤寒》 十卷与六朝本《伤寒论》、隋本《伤寒论》之传承关系、《张仲景方》十五卷与 《金匮玉函经》八卷、《伤寒论》十卷之关系、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伤寒论》 所据底本乃至《伤寒论》在临床辨证上之运用与药味加减与疗效之关系等等,皆 有精湛论述。先生辨证,每多精思妙见,著有《章太炎先生论伤寒》。
革命与讲学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寓梁启超《新民丛报》馆, 并与孙中山结交,极力牵合孙、康二派的关系。同时通过日本 的中介,接触到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字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 当年夏回国后,重新改定《訄书》(即《訄书重订本》,1906 年于东京出版铅印本,改用此前邹容的题签),并有撰写《中 国通史》的计划,与梁启超同为现代中国“新史学”的奠定者。 此期间,参加上海爱国学社。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 书》,指斥清帝,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鼓吹,遂发生震惊 中外之“苏报案”,乃与清廷两曹对质,入狱三年。1906年赴 日本参加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主持《民报》与《新民 丛报》的论战。此期间,章太炎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 “以宗教发起热情”,其《民报》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说革 命,主张“革命之道德”。撰有《中华民国解》,为“中华民 国”国号的创始者。又参与此期兴起的国粹主义运动,自1905 年起,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若干学术文字,并在东京开设国 学讲习班,“宏奖光复,不废讲学”。此前,1903年章太炎与 近代古文经学另一重镇刘师培定交,此后因学术祈向相近而交 往日密,遂发生被刘师培与妻子何震诬蔑叛变事件,又与孙中 山、汪精卫、黄兴等因《民报》不合,乃由提倡光复转入专心 论学,著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齐物论 释》等。其中《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史上有数之巨制,开辟 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学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 先河。 1909年又编有《教育今语杂志》,撰写若干白话述学 著作,以普及学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