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涵养林作用及造林技术
一、作用
调节坡面径流
①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
一般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时,即使土壤未达饱和状态,也会因降雨来不及渗透而产生超渗坡面径流;而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后,其渗透速度降低,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形成坡面径流,称过饱和坡面径流。
但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上述两种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
在积雪地区,因森林土壤冻结深度较小,林内融雪期较长,在林内因融雪形成的坡面径流也减小。
森林对坡面径流的良好调节作用,可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
调节地下径流
②调节地下径流,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
中国受亚洲太平洋季风影响,雨季和旱季降水量十分悬殊,因而河川径流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但在森林覆被率较高的流域,丰水期径流量占30~50%,枯水期径流量也可占到20%左右。
森林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的主要原因是把大量降水渗透到土壤层或岩层中并形成地下径流。
在一般情况下,坡面径流只要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即可进入河川,而地下径流则需要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缓缓进入河川,因此可使河川径流量在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系数。
减少含沙量
③减少径流泥沙含量,防止水库、湖泊淤积。
河川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相关。
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
在合理布局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进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区。
水土保持功能
水源林可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
一般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时,即使土壤未达饱和状态,也会因降雨来不及渗透而产生超渗坡面径流;而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后,其渗透速度降低,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形成坡面径流,称过饱和坡面径流。
但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上述两种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
在积雪地区,因森林土壤冻结深度较小,林
内融雪期较长,在林内因融雪形成的坡面径流也减小。
森林对坡面径流的良好调节作用,可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
结构良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90%以上。
滞洪和蓄洪功能
河川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相关。
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
在合理布局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进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区。
降水时,由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森林土壤的生物物理作用,对雨水截留、吸持渗人、蒸发,减小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从而起到了滞洪和减少洪峰流量的作用。
枯水期的水源调节功能
中国受亚洲太平洋季风影响,雨季和旱季降水量十分悬殊,因而河川径流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但在森林覆被率较高的流域,丰水期径流量占30~50%,枯水期径流量也可占到20%左右。
森林能涵养水源主要表现在对水的截留、吸收和下渗,在时空上对降水进行再分配,减少无效水,增加有效水。
水源涵养林的土壤吸收林内降水并加以贮存,对河川水量补给起积极的调节作用。
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使得河川在枯水期也不断有补给水源,增加了干旱季节河流的流量,使河水流量保持相对稳定。
森林凋落物的腐烂分解,改善了林地土壤的透水通气状况。
因而,森林土壤具有较强的水分渗透力。
有林地的地下径流一般比裸露地的大。
改善和净化水质
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主要是非点源污染,即在降水径流的淋洗和冲刷下,泥沙与其所携带的有害物质随径流迁移到水库、湖泊或江河,导致水质浑浊恶化。
水源涵养林能有效地防止水资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污染,减少进入水体的泥沙。
降水通过林冠沿树干流下时,林冠下的枯枝落叶层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净化,所以最后由河溪流出的水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
调节气候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吸收有害气体及滞尘,起到清洁空气的作用。
森林植物释放的氧气量比其他植物高9~14倍,占全球总量的54%,同时通过光合作用贮存了大量的碳源,故森林在地球大气平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林木通过抗御大风可以减风消灾。
另一方面森
林对降水也有一定的影响。
多数研究者认为森林有增水的效果。
森林增水是由于造林后改变了下垫面状况,从而使近地面的小气候变化而引起的。
保护野生动物
由于水源涵养林给生物种群创造了生活和繁衍的条件,使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得以生存,所以水源涵养林本身也是动物的良好栖息地。
二、营造技术
包括树种选择、林地配置、经营管理等内容。
①树种选择和混交
在适地适树原则指导下,水源涵养林的造林树种应具备根量多、根域广、林冠层郁闭度高(复层林比单层林好)、林内枯枝落叶丰富等特点。
因此,最好营造针阔混交林,其中除主要树种外,要考虑合适的伴生树种和灌木,以形成混交复层林结构。
同时选择一定比例深根性树种,加强土壤固持能力。
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可考虑以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的豆科树种作先锋树种;在条件好的地方,则要用速生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
②林地配置与整地方法
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取不同的配置方法。
在降水量多、洪水为害大的河流上游,宜在整个水源地区全面营造水源林。
在因融雪造成洪水灾害的水源地区,水源林只宜在分水岭和山坡上部配置,使山坡下半部处于裸露状态,这样春天下半部的雪首先融化流走,上半部林内积雪再融化就不致造成洪灾。
为了增加整个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一般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脚和沟谷中造林,因为这些部位的森林能把汇集到沟谷中的水分重新蒸腾到大气中去,减少径流量。
总之,水源涵养林要因时、因地、因害设置。
水源林的造林整地方法与其他林种无重大区别。
在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降雨量大,要在造林整地时采用竹节沟整地造林;西北黄土区降雨量少,一般用反坡梯田(见梯田)整地造林;华北石山区采用水平条整地造林。
在有条件的水源地区,也可采用封山育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等方式。
③经营管理
水源林在幼林阶段要特别注意封禁,保护好林内死地被物层,以促进养分循环和改善表层土壤结构,利于微生物、土壤动物(如蚯蚓)的繁殖,尽快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
当水源林达到成熟年龄后,要严禁大面积皆伐,一般应进行弱度择伐。
重要水源区要禁止任何方式的采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