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医的理论特点

藏医的理论特点

藏医的理论特点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8:58藏医的理论特点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树图中蓝色)、“赤巴”(火)(树图中红色)、“培根”(土和水)(树图中黄色)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

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

“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9:30藏医藏药基本情况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藏药历史上有许多经典著述,成为今天研究藏药的主要文献和藏药种类发展的历史记录.《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伞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乌头,喜马拉雅紫茉莉,纤毛婆婆纳,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绿绒蒿,蓝石草,乌奴龙胆,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胆,牦牛酥油和糌粑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02藏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采,根据不同的病症,灵活运用。

(一)药物治疗根据藏医的理论,人体由三因素,即隆、赤巴、培根构成,三者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协调和平衡状态,疾病是由于这三者失去协调与平衡。

用药物治疗的目的,就是要矫正这种不协调状态,重新恢复平衡。

另外,以疾病的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成寒热两大类型,药物也有寒热属性的不同,利用这种特性,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用药物治疗时,藏医主张用药引子,以便把所用的制剂引向患病的部位,例如用白糖做为药引子治疗单纯性的热病,也就是不杂有其他合并症者;用红糖块做引子治疗寒性病;甲蜂蜜做引子以治疗培根病或黄水病等等。

除药引子之外,对药物的服法也有讲究,以保证较好的疗效。

比如说,丸药一般是用开水送服,其中寒性病用热开水吞服;热性病则反之,用凉开水送服;至于混合型的病症,亦即寒热兼有的,就用温开水送服。

凡隆病宜用动物骨熬的汤送服,赤巴病宜用獐牙菜汤送服,而培根病则宜用芫荽子熬的汤送服等。

对于服药的时间,藏医也比较讲究,尤其要注意与进食时间互相配合,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此外,用药物治疗还要注意在复杂病症中的用药原则,要分清病症的主次及标本。

比如,人体内部的各种病症,应当先调理脾胃,以改善身体的营养状态,因为脾胃是身体抗力的根本;对心、大肠、命脉这三种患病者,应该以调理隆的协调为主;而对胃、脾,肾这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培根的协调为主;对肺、肝、胆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和清理体内的热为主,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26放血疗法这是藏医治疗学中一种颇具特色的治疗技术,具有较好的疗效。

施行放血疗法必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放血时间、部位、手术过程及放血量等等。

适应症:放血疗法适用于热性病症及体质壮实的患者。

如瘟病、波动热、扩散伤热、疖肿、丹毒、黄水病、麻风病、疮疡症等等。

而有一些病症则不宜用放血疗法,如偏寒性病症,象浮肿、胃火不足的胃寒消化不良、隆病及培根病,对于孕妇、虚弱、产后、小儿、七十岁以上老年人等,均为禁忌之列。

放血时机:根据病情和病种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三种不同时机进行治疗。

凡是热性病早期,应在热症才起,热势亢盛的时期,及时放血。

有些病则在病程的中期,当寒战才停,身体才感麻重之时,就及时刺血,放出恶血,以免热性扩散,难以控制。

而在血病及赤巴病过程中,病血已散布在脉道之中,或因饮食不当而有余热未消,已散布于脉道,虽属晚期,也可放血治疗。

放血时,如流出液色黄而稀,甚或有泡沫、粘液者,均为歹血病血。

如果放出的血色鲜红且较稠者,则显然不是病血,不能再放。

至于放血多少合适,也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一般情况而定,一般病人体质较壮实者,可略多放些。

放血后,一旦病血流尽,一现好血,即应该停止,勿放血过多。

藏医放血过程:分为鼓脉、进刀、察血、掌握出血量等步骤。

所谓鼓脉法,就是设法使血流旺盛,这需要在放血前三天先服一些药如三果汤(由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组成),目的是把病血和好血分开。

放血前应温暖躯体,待血流旺畅时,用扁形细绳捆扎放血以上部位。

放血进针的穴位都有固定,要避开要害部位及命脉部位。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45灸法藏医灸法历史悠久。

由敦煌石窟出土的“藏医灸疗法”残卷中,可以看到,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学中己广泛应用灸疗法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

当时用灸法也可治疗各种热性病,甚至象赤巴症、瘟疫病等。

可见灸疗法在藏医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藏医做灸的材料,主要是艾叶。

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待干后,用棍把它打碎,再把它揉成团。

艾绒团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一般作成下宽上尖的圆锥体,便于点燃。

如果灸四肢大关节部位,则艾炷大如拇指;当用来灸头部及四肢者,则小一些,有如小指节。

如用于躯体一般穴位,则艾炷应做成羊粪大小。

此外,还可做成豌豆大小、诃子般大小,用于儿童。

也有做成艾绒条者。

目前,艾灸一般已不用于热性病,而多用于寒性病,特别是胃火衰微、消化不良、浮肿、水肿、痞块、寒性胆病、头部及四肢的黄水病、炭疽、瘰疬病、虚热病、神经错乱、癫痫、健忘以及热性病的恢复期。

凡是由培根、隆病转化的寒性病症,均宜用灸疗法,疗效均较满意,尤其是黄水病、脉病,效果最好。

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

穴位可分为两类,一类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

另一大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具体施灸时,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之后,病人取静坐或静卧姿式,切勿随意移动,直到完成所欲达到的壮数。

所谓“壮”,就是指一个燃着的艾炷在烧着后,到病人感觉灼热,甚至略有些疼痛,就应移去,是为一壮。

根据病情的需要,各种病所需的壮数也不一样,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区别在于灸疗壮数的差异,具体有:煮法:凡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一般需灸20壮以上;烧法:适应症范围为心风病、黄水病等,一般需灸15壮;烤法: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一般需灸5~7壮;拟法:所用艾炷较小,大致与豌豆大小差不多,多用于儿童患者,一般只灸1次。

此外,对于产后、泻症等症病后,都只能灸3次左右,过多则有危害。

灸疗法施术之后,让病人稍停片刻,再活动散步,最好当晚不再饮过多的水,以免影响灸热。

另外,还应注意在饭后不要马上施灸,否则疗效不佳。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2:09催吐法催吐法就是利用服用药物导致呕吐的一种疗法。

它也有自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积食不化,胃中或上脘痞积,误食毒物以及腹中寄生虫上逸至口中而又返回腹内,还有胃中各种培根,包括紫痰、灰痰等等,用吐法皆可收到较好效果。

吐法的禁忌症,主要是体弱年老、孕妇、小儿,均不可用。

至于误服毒物,如时间已久,则毒物已不在胃中,不可再催吐。

施行吐法之前,需要事先做点准备工作。

一般可以用油脂涂搽全身,如是热症可用新鲜酥油,寒症则用植物油,但腹部可少涂或不涂。

并令患者安静休息片刻。

吐法的具体实施,是在黎明时,饮下汤药,饮后立即漱口,然后端坐,不要讲话,也不要受凉,应该穿暖。

如果开始感到恶心,要稍加抑制,忍耐,而不要立即低头吐出,可回吞口中分泌物一二次,然后低头吐出。

如果感到头昏、膝部发抖,应观察吐出物内容。

如果光恶心而未能吐出,应该用鸡毛探吐,扫动咽部,或用手指摸喉部,当可立即呕吐。

吐出物的内容,一般以水样液为好,粘液样的差一些。

吐出量如达到2升,表明已全吐出,效果较好,如果是1升,效果也不差,如只有半升,效果就差一点。

催吐是一种较剧烈的治疗,有时会发生一些反应,应当予以密切注意。

例如吐出大多,连胆汁也逸出,要用石榴子、熊胆、红花各等分的药末内服。

如果吐出物中有血,应急以熊胆、朱砂、豌豆花、大黄、白糖研末,用紫草茸煎的汤送服。

呕吐后,应当平卧休息,或倚靠椅背休息,并用清水漱口,房中应用香附、新酥油焚烟薰之。

还可饮服光明盐水,以清除引吐剂之药力。

吐后,胸中一般顿觉轻快,口味香郁,效果明显。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3:45搽涂外敷法搽涂疗法,是藏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通过外涂以治疗体内病症的方法,简便易行,在民间也常应用。

藏医认为,搽涂疗法对身体具有补养的作用,它的适应症也不少,大约包括皮肤粗糙,出血所致精血亏虚不足,体力虚衰,年迈体弱,思考过度,视力衰减,精神不畅,劳累过度,失眠等,都可以用此法治疗。

搽涂疗法也有禁忌症,凡食不消化、皮肤病、痘疹、大腿僵直、服珍宝药而中毒、胃气衰微,以及水肿、培根等病,均不宜用搽涂疗法,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搽涂法常与按摩疗法结合,也即先搽抹,然后加以按摩或摩擦。

考试大网站整理常用的搽药为油脂类,其次是软膏。

罨敷法又称外敷法,藏医早就应用这种方法治病。

早在《四部医典》中,藏医就应用冷敷和热敷等方法来治疗。

其适应症有培根型、隆型的消化不良、内脏绞痛、黄水病、血病等,而其禁忌症则有浮肿、肝病黄疸、羊毛疫、麻疯、水肿病、肥胖症、痘疹等。

其中,冷敷法一般多用于发热病;热敷法多用于风寒引起的疼痛。

(六)药浴疗法这种疗法也是藏医学较特殊的一种治疗手段。

药浴疗法的适应症包括:四肢强直或拘挛、跛行、疖肿、炭疽、妇女病、黄水积存在肌肉和关节,关节炎所致强直、驼背、弯腰。

药浴最常用的是水浴。

水浴有两种:一是取天然温泉水做药水浴。

这是因为温泉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有利于某些病症的恢复。

对于风湿肌肉关节疼痛、疖痛、关节强直、弓背弯腰、肌肉干瘦等均有一定疗效。

另一种是五味甘露汤。

由圆柏叶、黄花杜鹃叶、水柏枝、麻黄、丛生亚菊(青蒿)组成。

每份至少用药1斤,将所有草药放入大锅中,加满水煮熬至水剩半量,再取出药水;剩渣再加满水熬,十去其六,再取药液;然后第三次加满水,熬剩十分之三,把三次所得药液放在一起,以供药浴之用。

用这种药水洗浴,以1至3周为一疗程,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掌握。

洗浴时最好温度适宜,不过热,不太凉,浴洗过程中,如水温下降,应再适当加温,取舒适为度。

为加强药力,每隔几天要再加入一些新煎的浴液,以保证疗效。

除上述药液洗浴外,还可视病情酌加其他药物,以加强药效。

如因血盛而头晕者,可用白檀香、紫檀香、硫黄各3钱,研细末加在浴液中;因受风寒之邪而致消化不良者,可加寒水石、荜茇、姜等研末加入药液中,视情况而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