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卫版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人卫版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参与呼吸的肌肉
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主要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辅助吸气肌:斜角肌、胸锁乳 突肌等
第一节 肺通气
1.吸气运动:吸气肌收缩-胸廓扩张-肺扩张-肺容
量增加-肺内压暂时下降-气体进入肺
2.呼气运动: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肺回缩-胸廓回
缩-肺内压升高-气体被呼出
3.呼吸的类型
a.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b.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一般男性以腹式呼吸为主,
最大随意通气量—每分平静通气量 通气贮量百分比=—————————————— ×100%
最大通气量
正常值等于或大于93%.
3. 肺泡通气量
(1)无效腔-----从鼻到肺泡, 凡没有参与肺泡与血液间的气 体交换的容积.
①解剖无效腔:从鼻到终末细支气管的呼吸道容积, 正常 成人约150ml。
②肺泡无效腔:没有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的容积,平 卧时很小。
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第一节 肺通气
(二)呼吸时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 肺内压 ( intrapulmonary pressure) 肺泡内的压力。
在呼吸运动中,肺内压随胸腔容积的变化而发生
周期性变化。
吸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开始
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停止
呼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一、氧的运输 运输形式: (1) 物理溶解:占1.5%; (2) 化学结合:占98.5%,
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结合成 氧合血红蛋白(不需酶的催化,受PO2
的影响 (PO2高时结合, PO2低时解离)
Hb+O2
弹性回缩力占总阻力的1/3 表面张力占总阻力的2/3
1)肺泡表面张力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壁内表面衬有一薄层液体,与肺 泡直接形成液-气界面,产生了表面张 力,称为肺泡表面张力。
液层表面张力沿曲面的切线分向拉紧 液面,指向肺泡中心,使肺泡趋于缩 小,构成肺的回缩力,约占总回缩力 的2/3。
根据Laplace公式计算: 回缩力P=2T/r T:表面张力 dyn/cm r:液泡半径或肺泡半径(cm)
第一节 肺通气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并使肺随胸廓运动而被动运动; 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气胸的危害……
二、肺通气的阻力
肺 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 肺的弹性回缩力 (1/3)

肺泡表面张力 (2/3)

胸廓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主要)

惯性阻力

组织粘滞阻力
(一)弹性阻力 1.肺的弹性阻力
×
生理意义: (1)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 使吸气省力。 (2)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稳定性。 (3)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的生 成,防止肺水肿。
2)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 来源于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 一定范围内,肺被扩张越大,肺弹性回缩 力也越大 肺气肿→弹性纤维断裂→弹性回缩力下降 →呼期末肺内存留气体→肺通气效率降低
(二) 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 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
的气体总量。 肺通气量 = 潮气量×呼吸频率 平静呼吸时, 正常成人约为:
500ml×(12~18)次/分= 6~9L/min 2.最大随意通气量: 尽力作深、快呼吸时的肺通气量。
正常成人约为70~120L/min
通气贮量百分比—— 衡量通气功能贮备能力的指标。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
1.潮气量 (TV)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 500mL 2.补吸气量(IRV) : 平静吸气末,尽力吸气所能 吸入的气量。1500-2000mL
3.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尽力呼气所能 呼出的气量。 900-1200mL
4. 余气量(RV) :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不能再 呼出的气量。 1000-1500mL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分子不停的进行着无定向的
运动,其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分压高 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这一过 程称为气体扩散。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就是物理性的 扩散过程。
(一)气体的分压差
混合气体的总压力是各组成气体的分压力的
总和。
各组成气的分压=混合气总压力×该气体的
容积百分比
O2 159mmHg=760mmHg×21% CO2 0.3mmHg= 760mmHg×0.04% 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分压差成正比
第一节 肺通气
2.肺通气原理
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是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 二是阻止其流动的阻力。 前者必须克服后者,才能实现肺通气。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原动力:
呼吸运动
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 肺通气
第一节 肺通气
(一)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 节律性扩大和缩小,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综上所述
分压差*溶解度 D∝
√分子量 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倍
当O2和 CO2分压差相同时,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1倍。在肺泡和静脉血之间, O2的分压差约 比CO2分压差大10倍。
综合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CO2的扩散速 率比O2的扩散速率大2倍。由于CO2比O2容易扩散, 故临床上缺O2比CO2潴留常见。
潮气量 肺通气量
(ml)
(ml/min)
肺泡通气量
(ml/min)
平静呼吸 12 浅快呼吸 24 深慢呼吸 6
500 250 1000
6000 6000 6000
4200 2400 5100
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更有效
2.肺泡通气量比每分通气量更能反应肺通 气的真实效能.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二)胸廓弹性阻力
不同状态下胸廓弹性回缩力对呼吸的影响
二、通气阻力
向外
向内

吸气的动力
吸气的阻力
3.肺和胸廓的顺应性:
是指肺和胸廓在外力作用下,扩张的难易程度。
1
顺应性= ----
弹性阻力
与可用单位跨肺压的变化所导致的肺容积变化来表示肺顺应性。
CL =
△V △P
( 0.2 L/cmH2O)
△V:单位容积变化 △ P:单位压力变化--跨肺压(肺内压-胸内压)
毛细血管 O2
RBC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 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 量的比值
正常时: V/Q = 4.2/5= 0.84 流经肺的混合V血 →
全部变为A血
V/Q比值↑>0.84 肺血管栓塞
通气过度,血流不足 —肺泡无效腔增大
V/Q比值↓<0.84 支气管痉挛
通气不足,血流过多 —功能性A-V短路
V/Q比值↑>0.84 V/Q比值↓<0.84
PO2高(肺) PO2低(组织)
HbO2
2. 是氧合,而不是氧化:
Hb的Fe2+与O2结合后仍是二价铁。
3. 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
健1康gH成b人可H结b浓合度1约.3为4~115.03g9/mL血l O液2, .
① HHbb的氧氧容容量量为(≈2血01氧m容l/L量. )──100ml血 ②如 含量:液动H某b只中脉的人有H血氧Hb1Hb所4含b含4能氧量m量结含l(。≈为合量血1的为氧5g最1容/19大量040mO)m─l2,l─静量血1脉.液00血,mHl血b氧 ③动H脉液b则1血的中.3HH氧4Hbbb╳氧饱氧实容和1饱际5量度和结=为(度≈合2血:为0的.氧1:Om1饱29量l/和41/.02度00m)1─=l─. 9H8b%氧;
深补吸吸气气量量(吸气肺储活备量量) 潮气量 1500~2000m肺l 总量
400~600ml
功能余气量
补呼气量(呼气储备量) 900~1200ml
余气量
1000~1500ml
(二)肺容量 (1)深吸气量(DIV)=潮气量+补吸气量
2000-2500mL反映最大通气潜力的指标
(2)功能余气量(FRV)=余气量+补呼气量 2500mL 生理意义: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O2和 CO2分压的变化。
(3)肺活量(VC)=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2500-3500mL
用力呼气量(FEV)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 尽快呼气, 在一定时间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 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表示,也称时间 肺活量(TVC) 第一秒末呼出肺活量83% 第二秒末呼出肺活量96% 第三秒末呼出肺活量99%
肺总量(TLC)=肺活量+余气量 3500- 5000mL
肺泡气 动脉血 混合静脉血
PO2
13.9 13.3
5.3
(104) (100)
(40)
PCO2
5.3
5.3
6.1
(40)
(40)
(46)
组织
4.0 (30)
6.6 (50)
在肺部O2的分压差为64mmHg,CO2分压差为6mmHg
(二)气体的分子量与溶解度
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分子量的平方根 成反比
在气液相或液液相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溶解度 成正比 由于CO2溶解度 /O2溶解度=515.0/21.1=24
肺换气效率↓ 缺O2明显, CO2潴留不明显
(三) 组织换气
组织换气过程:
动脉血 静脉血
血液
O2
CO2
组织细胞
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毛细血管血流量;组织代谢水平;毛细血管通透性; 气体扩散距离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主要)
肺泡
血液
组织
O2 溶解的O2 化学结合的O2 溶解的O2 O2 CO2 溶解的CO2 化学结合的CO2 溶解的CO2 CO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