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论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论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经济104 李玮 5400110178摘要:近年来,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给我国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国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保障中美贸易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贸易顺差;增加;影响;对策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给我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中美贸易顺差(美中贸易逆差)巨大是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本文仅就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表现、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对策进行初浅的探讨,希望以此促进中美贸易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表现按照中国的统计,在1992年以前,中美贸易一直是逆差,从1993年起才转为顺差,此后,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2005年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141.7亿美元。

2006年的两国贸易顺差进一步增长,达到1442.6亿美元。

近年来中美贸易变动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近年来中美贸易变动情况[按中方口径](单位:百万美元)年份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贸易差额1993年27655169651068762781994年35431214611397074911995年40829247111611885931996年428402668516155105301997年489933269516298163971998年549373797616961210151999年614264194619480224662000年744675210422363297412001年804855428326202280812002年971846994627238427082003年1263349247433861586132004年16962612494844679802692005年211626162900487261141742006年26268120347259209144263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及商务部网站二、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原因(一)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

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促进了中美贸易顺差的扩大,其推动因素主要有3个:1、劳动力成本优势推动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非常低,只相当于美国的1/40和亚洲一些主要国家的1/8-1/7,所以,很多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逐渐从亚洲原来对美出口的周边国家或地区转移到了中国,贸易顺差也转移到了中国。

如果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把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增加与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减少相抵后,亚洲总体对美国的贸易差额的变化并不大。

2、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中国对美出口的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近17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4048亿美元,增长了240多倍。

加工贸易是中美贸易顺差(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和决定性来源。

据测算,如果剔除了加工贸易的顺差,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将减少80%-90%。

3、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

2002年,加工贸易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7,而在加工贸易中,又以三资企业为主,占加工贸易的72。

这样,三资企业的加工出口就占到中国对美国全部出口的48。

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中,有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为1019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到总额的83%。

而美国是对中国投资最大的国家,很多加工贸易是在美资公司进行的。

如2004年美资在华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额就达750多亿美元,按当年中方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是802亿美元,如果减去750亿美元,美对华实际只有50亿美元逆差。

(二)美国限制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由来已久。

根据美国《1979年出口管理法》的规定,中国是美国出口控制政策的重点国家,美国政府对出口中国的军用品和军民两用品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

这就使得欧盟和日本的高科技产品相对美国而言,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从而制约了美国高科技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三、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美国统计出来的美中贸易逆差巨大,所以美国认为对外贸易逆差有相当部分源自于中国。

因此,美国千方百计限制来自中国的进口,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极大损害。

近来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主要是:(一)美国迫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近几年,美国的高层官员只要有机会,都不忘提醒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问题。

所以,导致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7月21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然而,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中国产品出口价格大幅提高,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二)采用各种手段限制我国产品进入美国:近年来,美国不断采用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业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我国产品进入美国。

比如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供的信息,2004年下半年美国企业提出的10起反倾销诉讼案中,有7起是针对中国的。

另外,美国还不断在纺织品配额、市场准入等各种问题上对中国设置障碍,施加压力,不断制造中美贸易摩擦。

(三)更严格的控制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对华出口。

整个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国会在美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压力加大,所以克林顿政府在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问题上一直裹足不前,布什上台后,进一步增强了对华出口的限制。

据我国海关统计,在2005年中国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来自美国商品只占10左右。

四、对策(一)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促进贸易平衡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上到下都千方百计促进出口,尤其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更是采取了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等方式扩大出口,2005年退税3372亿元,促进了我国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

然而,出口规模扩大带来的持续大量的顺差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地发展。

为促进我国贸易平衡发展,目前可从两方面努力:1、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减少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2、适当扩大进口规模:大量进口国内急需的先进设备、原材料、半成品的进口,以满足国内经济增长的需求。

(二)实施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策略:1、加强中美两国政府高层官员的联系。

历史已经证明,中美两国政府建立和保持密切的高层政治会谈,是中美关系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目前中美关系的状况下,保持和加强两国高层官员的会晤,对加强彼此对对方政策的了解,减少美国对中国的对立情绪,有重要作用。

2、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人才。

在国内选拔一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外贸专业人才,进行强化培训,使其具备应对中美贸易摩擦能力。

在国外建立一支为中国商贸服务的代言人队伍。

借鉴日本经验,从美国已退休的政府官员、与中国市场有密切联系或在当地面临竞争压力的利益集团中精心选择和培养一定数量的能为中国服务的“代言人”,以便在必要时进行危机公关。

因为一旦中外贸易摩擦发生,一些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同样是受害者。

(三)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策略我国对美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出口依存度过高是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也是中美贸易顺差过大的重要原因。

中国前三位贸易伙伴顺序从1980年的香港、日本、美国到2006年的欧盟、美国、日本。

而且,大陆对香港的出口中很大部分是最终流向美国和日本的转口贸易,所以实际上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依存度比统计数据显示的还要高许多。

因此,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策略,可以为减少中美贸易差额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策略要把握几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规范政府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的职能作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支持体系,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消除市场准入障碍。

例如,本国企业在开拓国外市场时遭到贸易歧视、暴力侵害,而企业本身没办法解决时,政府应及时出面帮助解决。

二是注重提高出口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是实行贸易方式多元化。

贸易方式多元化是开拓国际市场和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手段。

在现阶段,可鼓励企业采取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输出劳务等多种开拓国际市场的贸易方式。

(四)加快实施“走出去”策略。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可以带动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收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也可以有效缓解中美贸易顺差过大的压力。

实施“走出去”策略,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很重要,目前可以重点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加强政府多双边保障机制,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国外环境。

政府应与欧盟有关国家加速商签各类多边或双边政府协定,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国外环境。

二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引导企业选好市场和投资项目。

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对投资欧盟国家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支持。

(五)加强原产地规则的管理工作。

(1)加强对原产地证书的管理工作。

在实践工作中,加工贸易产品能轻易获得中国原产地证书,占用我国有限的出口配额。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国现行原产地规则和管理非常宽松。

我国在《含有进口成分出口货物原产地标准主要制造、加工工序清单》中,对部分加工产品规定进口原材料和零配件价值不超过出厂价的75。

这一认定条件已经相当宽松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管理部门不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致使许多进口成分含量在90以上的加工产品也能获得中国原产地证。

而且,有出口配额限制的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

所以,让加工贸易产品能轻易获得中国原产地证书,一方面占用我国有限的出口配额,给一般贸易出口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还会经常引起与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摩擦的发生。

(2)加强对原产地标识的管理。

目前,我国具有原产地作用的证明有原产地证书、出口许可证、普惠制原产地证和原产地标识。

我国对于前三种证书的管理较规范,但对于原产地标识的管理很宽松。

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原产地标识随意性较强,在简单加工过的产品上经常打上“MADEINCHINA”这一原产地标识,而美国对进口产品不需要原产地证明,而仅凭原产地标识进行贸易统计,这无疑会使美中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大,引起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1]张鲁青、王立.五大热点左右中美经贸前景.国际商报,2005-01-29;[2]王平.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原产地规则问题.财贸经济,2004(9):52-55.[3]尹翔硕.贸易结构更为重要-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及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与不对称.国际贸易,2004(3):10-17.[4]王立.2004年上半年中美经贸关系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4(11):34-37.[5]穆良平、张静春.《中美贸易逆差与美国保护的转变》.国际经济评论,2004(9-10):48-51.[6]网易.商务部:中美巨额顺差"华而不实"易被数字误导. /06/0215/03/29VMLVQ900020QF5.html,2006-02-15[7]王雪坤.我国外贸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国际贸易.2006(5):14-16[8]王勇:《中美经贸关系》[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9]张燕生刘旭平新乔主编:《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10]贾怀勤:《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综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 佟家栋:国际经济学(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2] 樊增强: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制约因素[J].山西师大学报,2006(1).[13] 华民:全球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及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导刊,2006(2).[14] 李稻葵、李丹宁: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国际经济评论,2006(5).[15] 吴毅、杨海曼:美国长期贸易逆差原因及其现行政策的探析[J].经济论坛,2006(6).[16]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17] 陈继勇,刘威,美中贸易的“外资引致逆差”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2006(9):42[18] 沈国兵,美国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3):77[19] USCC,2004 Report to Con GRE ss,One HundredEighth Con GRE ss[EB/OL],[2004—06—10],ht—tp://www,usee,gov[20] 杜莉,中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