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pdf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读书笔记师范生读本之前对新课程的模糊认识,通过此书,进行了深刻的系统性的认识。
阅读下来,对这本书的编排有大致的了解,是依照这样的思路编排的: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与以往课程的区别,新课程的特点。
由于此书比较理论性,而且大多内容需系统认识,我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以概括整理所学习到的知识,便于以后的重温与借鉴学习。
作为一名师范生,需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与课程标准,同时要理解课程结构与教材的设计呈现,为以后的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
因此我主要阅读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这几个章节的内容。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这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
这本书,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文化重建的角度,具体阐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对这个基本理念的理解就是:追求学生的智力与人格发展,同时注重个体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书上从以下两个层面内容阐述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的课程过于追求学术化,专门化,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经验阅历,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同时,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因此,新课程改革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教学大纲。
国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的学习结果作出最低、共同的要求。
比原有的教学大纲更重视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这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调开了方便之门。
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也如现在有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运用到了这一目标,层次性问题。
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强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亦具有目的性价值。
当学生面对问题,花时间精力解决,结果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是具有真实意义地,并不是一无所获的。
这样的评价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要求人们放弃对自然、社会的主宰的要求,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实现整体人的发展目标。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
如果人能善待生命,就不会出现“女博士生因恋爱问题而自杀”的现象。
如果人能善待动物,就不会出现“清华学生用硫酸泼向狗熊来做实验”的闹剧。
……其次,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资源。
如作为新课程亮点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就围绕这三条线索。
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此基本理念就是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联系起来。
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地基础。
”在胡塞尔看来,以直观体验的世界,是有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回溯历史,能发现科学世界对课程内容起着主宰作用,导致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割裂,因此,新课程改革踏上回归生活世界的旅途,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新课程在以下两方面的改进体现此基本理念。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
正如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学生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我们可从熟知的数学课程标准发现这一特点的渗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其实每个人学习就是为了能够学以致用。
因此,新课程是向学生呈现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以往,课程呈现给学生的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难以进行整合运用。
因此,新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
《纲要》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其次,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
新课程实现了科学世界语生活世界的统整,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寻求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此基本理念简单理解,就是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中,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无法产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
因此,新课程提出:恢复个人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身份。
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整:1、确定新型的知识观传统课程体系信奉客观,视知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真理。
这也是说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意义。
但是“缄默知识像没入水中的冰山部分强有力地支撑着明确知识,使其保持生机和活力。
”因此,新课程确立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产方式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
新课程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与个性化,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
教师作为引导者,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3、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外在的、预定的目标作为唯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采取一刀切,忽视学生的实际发展。
新课程力图构建具有个人发展价值的评价方式,以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每个人的命运都应该靠自己来主宰,个体的发展说到底是每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完善。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文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
学校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树立“学校共同体” 的理念。
在“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下三方面的建立。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我国传统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集权型课程开发模式。
教育民主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纲要》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与推行,也使校本课程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校本课程的提出,使学校能够真正参与课程管理,拥有课程管理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原有的课程管理背景束缚了教师的发展,教师全然受制于课程,难以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让学校拥有合作的教师文化,以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新课程倡导加强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的实施使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须。
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由于传统课程的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多样性,不能照顾到学校的个性,造成了学校的划一性。
但是学校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久而深远的。
因此,营造丰富的学校环境文化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塑造学校文化环境是体现学校个性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现今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不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新课改重新确定课程目标即课程结构。
课程目标新课程的确定是对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的结果。
与以往课程目标相比,新课程目标发生以下几点的重大转变。
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往的课程目标主要体现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为国家、社会培养接班人,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
因此,新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核心,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对学生在自我、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中所需要的素养进行了规定。
2、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新课程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界定为“适应终生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
其中课程要素是指课程类型、具体科目以及科目内容。
以往课程改革比较关注课程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即教材的改编。
而新课程结构的调整主要围绕增加或减少何种课程要素,以及确定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如新课程增加了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的价值和地位。
新课程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以下三种原则1、均衡性原则新课程改变以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低、知识远离现实生活的状况,引导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积极开展探究活动,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2、综合性原则通过开发并设置学科性的综合课程,开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综合的方式处理并实施分科课程的内容这三种途径完成课程综合化。
3、选择性原则以往的课程结构存在限定性强,灵活性弱等问题,为此,新课程结构调整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
第一,地方和学校有选择地实施国家课程;第二,在普通高中阶段增设选修课程;第三,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一定的课程。
三、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既是国家基础教育基础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也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理解国家课程标准,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国家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有以下几点特点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其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2、课程标准主要是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3、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
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
4、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下面说说我们必须熟悉的《数学课程标准》“数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贯穿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灵魂主线。
其课程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主要有以下特点: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新的数学课程中,分强调数学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到这种联系,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