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的认识-课程中心
3.三点成概念
• 按“位置、形状、内容、”的线索,思考作物 栽培学的基本概念
• 作物栽培学涉及作物繁多,概念纷纭。因为栽 培学研究的对象是作物,很多基本概念包含在 作物体内,所以靠位置与形状可以区分同类事 物的外延,靠内容可以揭露事物的内涵,此线 索便于记忆,可以用于思考作物栽培学的基本 概念
作物 甜菜
-3/2是W对数值和D对数值作图中直线的斜率
式中W为生存作物的平均重量;D为存活作物的密度 (根据不同的作物,C值范围在3.5-4.4之间)
怎样得出这个公式:即怎种密度与成穗关系(以表格举例) • 在作物群体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 着“自动调节”现象。这种现象的本质是 植物的适应性,包括植物对刺激的感受 (适应性)、传递和反应(如向性、生长 运动等)(汤佩松,1961)
二、概念要准确
1.形式逻辑的概念
形 式 逻 辑 的 概 念
内涵
揭露事物 的本质
外延
区别同类 事物
2.作物栽培学的概念
例如作物:凡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经人工栽培的植物。
(内涵) (外延)
因为栽培学研究的对象是作物,很多概念包含在 作物体内。
①位置
②形状
③实质
(外延) (内涵) (概念,名词,应用时便于记忆,考试时有考虑的思路)
概 念(通感)
①位置、 ②形状、 ③内容 ①靠近三生维管束附近 ②呈纵向细长的薄壁组织 ③含有高浓度蔗糖 ①位于地表 ②节间密集在一起 ③专门供发生分蘖 ①在尖冠与胚连接处的几层细胞 ②死亡与压缩阻断了维管束养分 运输,出现发黑的物质 ③是玉米籽粒生理成熟的标志 ①大豆植株最下边着生的 ②豆荚末端 ③距地面的高度
• 课要一节一节地讲,串连起来, 成为一门课,就有一个思路问题
逻辑性、系统性 =》 审视全教材 =》理出思路
思路决定成效,方法尤显重要
“作物栽培学”的教学理 念
一、概述要系统(两段一循环) 二、概念要准确(三点成概念) 三、阐述要深刻(科研为基础) 四、记忆要简捷(公式与图形) 五、教学要启发(思维要扩展)
糖 鞘
小麦
分蘖节
玉米
黑 层
大豆
结荚高度
三、阐述要深刻
1. 营养—同化铵—高同化氨途径—施肥
自Verma(1993)提出用基因操作改善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同化能力的思想以来, 人们越来越重视作物氮素同化的研究,笔者(2003)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 提出高同化氨途径概念,是指作物 把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NH4+,快速转化为 有机氮的高效能力。
•
•
•
纠正那种认为作物栽培学的知识是多经验性、少基本理论;多描述性、 少逻辑推理;难于全面深透理解、靠死记硬背的偏见。为此,我们在讲 授思路与方法上作了初步的探索。
“概述”伊始给出作物栽培学简图,课程结束学生填出详图。
一、概述要系统
( 5)
一、概述要系统
• 在第一节“概述”课中就给出作物栽培学内容 框架的系统性简图,使学生开端就概括地了解 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基本理论与 重点(上图中粗体字部分)。在学期末最后一 节辅导答疑课上,启发学生自己填补栽培学内 容的完整性详图(如上图)。由简图出发经全 课程的学习再到详图这一循环,使知识的掌握 更加系统完整,上升到更高级的程度。
培养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刻无止境…… 不需死记硬背…… 怎样达到……
调动各种记忆功能……
思路
1. 最初几节课——概述——骨架(简图),即使… 2.中间课程——各主要作物章节——填补骨架的肌肉— —内容 3.最后几节课——答疑——系统的总结——学生自我完 成一循环(由简图到详图)
A. 在思路上,将该门课程的开始与结束由简图和详图 串连起来,使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完整
“作物栽培学” 的认识、实践与展望
东北农业大学 马凤鸣
根据会议主题
总结作物栽培学科发展的经验,交流作物栽培 学的研究进展与动态,探讨现代作物栽培学的 内涵与方向,提出作物栽培学关键领域的研发 建议。
“编辑”而 成
对作物栽培学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教学上)
教学· 引言
• 原来在学校讲的题目是:作物栽培学讲授思路与方法的探索
2.2负反馈机制
• 作物群体自动调节的可能机制 :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是通 过与密度相关的反馈机制进行的。 • 自动调节和反馈机制是从控制论引用过来的术语。所谓反 馈,即一种过程的后果,反过来又作用于过程的本身。由 于作用的效应不同,反馈又分为两类: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是指一种“扰动”引致反馈的效应为促进过程的变 化(自促反应),能使这个变化进行的愈来愈暴发,造成 它的不稳定。 • 负反馈是指一种“扰动”引致反馈的效应为抑制过程的变 化(自制反应),可以有效地控制它的进程,使得它在一 定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并与某些外界条件保持一定的均衡 关系。负反馈在自动调节上起着重要作用。
B.将五大(或更多)理论融进到不同作物中
方法
• 在方法上,归纳出按“位置、形状、内 容”的线索,思考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 念。
• 将作物生长发育特性的描述性语言转换 成图形和公式,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思 考并便于记忆。
一、概述要系统(两段一循环)
• • 作物栽培学属于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在传统的讲授中,首先讲第一章“概论”,包括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 务与学习方法;作物的概念和类型;农作物的生产区划等,然后按小麦、 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各为一章地讲下去。 各章中包括该作物的起源与分类;在世界、中国、某省区的生产概况; 生长与发育;生产与光温、土肥水等环境的关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 与方法。 笔者认为传统的“概论”内容,学生们可自学掌握,不必在课堂上赘述。 后续各章也要归纳出作物栽培学及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重点内容和可 以推理、便于记忆的系统完整知识。
NO-3
NR
NO-2
NiR
NH4+
GS/GOGAT
谷氨酰胺
谷氨酸
NH4 +
1. 营养—同化铵—高同化氨途径—施肥 • • • • N肥数量 N肥形态比例 施肥时期 施肥方式
2. 密度负反馈机制制约的作物群体调节原理:
(笔者写的教科书中的内容) 最后得出: W=C×D-3/2或lnW=lnC-3/2l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