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护底软体排结构设计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护底软体排结构设计


界流速(m/s);γR′为排体相对浮重度;γm 为排体
密度(kg/m3);γw 为水密度(kg/m3);g 为重力加
速度(m/s2);tm 为排体厚度(m);θ为系数。
根据上述公式,砂肋软体排采用 #0.3 m@1.0 m
的砂肋压载可满足水下底流速 2 m/s 时压载稳定的
要求。
对于砼块压载排:压载体一般采用强度为
innovative soft mattress applied in Yangtze Estuary Deepwater Channel Regulation Project.
Key wor ds: deepwater channel; soft mattress; regulation
1 工程特点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采用整治与疏浚相
筋带选用 7 cm 丙纶加筋带,布置间距为 0.5 m,
第 12 期
张景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护底软体排结构设计
·23·
结构强度可满足设计要求。
2)软体排抗掀动稳定可按下式进行验算:
V≤Vcr
Vcr=θ"γR′g tm
γR′=
γm- γw γw
式中:V 为排体边缘流速 (m/s);Vcr 为排体边缘临
工 程 所 在 区 域 表 层 基 础 为 松 散 粉 砂 层 d50= 0.085 mm,厚度 1 ̄6 m,下卧土层为高压缩性、强 度低的淤泥质土。表层粉砂层具有颗粒细、粒径 均匀、松散的特征,极易因水流作用而掀扬和运 移。整治建筑物的施工又必然引起周边流场的改 变,通常会使沿堤流发育而加剧堤侧滩地冲刷, 进而危及建筑物的稳定。采取有效控制建筑物周
结合的治理方案,整治工程包括鱼嘴分流工程、 南北导堤工程、丁坝工程等。工程规模浩大,堤 坝工程总长度达 141.484 km,工程实施全部在无 掩护的外海海域进行[1]。
长江口常年风大、浪高、流急。据统计施工 期 6 级风以上天数占总日历天数的 40%,加上其 它因素,实际作业天数不足 50%。该地区随水深 不同 H1%波高可达 3 ̄8 m,实测最大流速 2 ̄3 m/s。
3 软体排主要结构型式及使用方法 3.1 排体土工织物
按照静荷载单向渗流条件下保土性和透水性 计算。保土性符合 O95<d85,渗透性符合 O90>d15。 O95、O90 为等效孔径(mm),表示土工织物孔径大 小分布曲线上小于该孔径的数量有 95%、90%。 d85 、d15 为土颗粒筛分曲线上分别占总重 85% 、 15% 的 粒 径 。 据 长 江 口 深 水 航 道 治 理 工 程 堤 线 位置床沙颗分资料,d85 为 0.08 ̄0.15 mm,d15 为 0.05 ̄0.08 mm。
式满足防护功能的需求。 4)软体排整体性要好,应采用系结式软体排,
排体结构强度应满足施工期及使用期稳定性要求。 5)排体的压载材料应工厂化生产、陆上加工
制作为主,现场充灌拼装简便才能满足高强度施 工进度要求。
收稿日期:2006- 10- 16 作者简介:张景明(1946- ),男,高级工程师,从事港口航道工程。
8)应建立一套软体排制作加工、拼装、铺设 质量控制体系。
的砂土资源,管状的长管砂袋较适合作为软体排 的压载材料,但需解决如何充灌使得充灌饱满、 如何与排体连接、如何整体铺设、如何确保袋内 砂料不泄出这些问题,通过系统研究开发出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砂肋软体排。
砼联锁块压载材料受启发于砼块厚度薄、重 量重,是压载的理想材料。但砼块如何联结,如 何加工运输、铺设,通过系统研究开发出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砼联锁块软体排。
A 型排:这种排主要用于导堤堤身结构下面。 堤身外侧(航道外侧方向)为砼联锁块,堤身及 堤身内侧(航道方向)为砂肋软体排。
B 型排:这种排体主要用于堤头与堤身之间 的过渡段。该区段一般为开敞区,风浪水流较大, 冲刷也较激烈。
C 型排:为全砼联锁块软体排,主要用于导 堤堤头,丁坝坝头外侧余排区。全砼联锁块软体 排具有整体性好,抗风浪、水流冲刷能力强,适 应多向变形能力强的优点。
ZHANG Jing- ming
(Shanghai Waterway Investigan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200120, China)
Abstr 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D 型排:为全砂肋软体排,主要用于丁坝坝 身及丁坝两侧余排区段。该区段为坝田区,该区 域相对风浪、水流冲刷较小。
砼联锁块软体排:砼联锁块采用 C20 制作的 砼联锁块有 400 mm×400 mm×160 mm 及 400 mm× 400 mm×200 mm 2 种,每平方米 4 块。
砂肋软体排:长管袋砂肋采用 !300 mm 长管 土工织物,充灌粉细砂,余排每延米 2 条,堤身 排每 1.5 m 一条。
砂肋压载材料受启发于必须充分利用长江口
图 1 软体排排体压载材料示意图
3.3 长江口工程护底软体排结构型式 主要有 4种:A、B、C、D 型排。 1)A 型排:为混合式排,堤身为砂肋排,堤
身两侧分别为砼联锁块排与砂肋软体排(图 2)。
图 2 A 型排
2)B 型排:为混合式排,堤身为砂肋排,两 侧为砼联锁块排。
3)软体排余排长度宜采用以下公式确定:
L≥kpΔhp "1+m2 式中:L 为余排长度(m);m 为河床稳定边坡系 数,即 m=cot α;α为河床冲刷后的坡角(°);Δhp 为预计冲刷深度(m);kp 为褶皱系数,取 1.1~1.3。
长江口工程中堤身段软体排的余排宽度一般
为 15~25 m。据实测资料反映,在长江口粉细砂基 础上,已建导堤发生冲刷的地段,其冲刷边坡一
鉴于堤外侧无丁坝掩护,受风浪及沿堤流冲刷 影响较大,余排的长度较长,而且为永久性建筑 物,对排体材料、结构要求较高。一般采用砼联锁 块。堤内侧靠航道,受风浪、水流冲刷相对小一 些,而且有丁坝掩护容易形成坝田区,经过一段时
间后会产生淤积,因此内侧余排的长度相对短一 些,一般采用砂肋软体排结构型式就能满足要求。
边河床冲刷的护底结构设计及施工成为工程能否 成功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
2 新型土工织物软体排应具有的功能[2] 针对长江口特点及要求,新型软体排护底应
具有的功能如下: 1)软体排护底的主要功能是保土透水,保护
排体下的泥沙免受水流冲刷。 2)软体排应是一种柔性结构,能适应排体下
土体冲刷变形的能力。 3)依据使用要求,应选择不同的排体结构型
5 排体宽度 软体排排体宽度是指软体排在堤轴线横断面
方向上的长度。由堤身排宽度和两侧余排的宽度 (均是指它们在堤轴线横断面方向上的长度)两部 份组成的。堤身排宽度由堤身底部的宽度确定。
余排宽度的确定,应根据堤(坝)所在区域河演 分析成果以及水流、波浪、河床质等条件,预测 可能出现的冲刷深度和冲刷边坡,要求该冲刷坑 深度及冲刷后形成的边坡能满足堤(坝)整体稳 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必须的护底范围。
般在 1∶2 ̄1∶4,冲刷深度大多在 1.5 ̄5.0 m 以内, 余排宽度达到了设计要求。
8 护底效果 土工织物以其可以低成本、大批量工厂化生
产及加工的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长江口深水航 道整治建筑物护底结构快速施工的要求(导堤年 进尺 25 km 以上)。采用土工织物软体排护底结
构,是实施这项宏伟工程的唯一选择。 由于软体排的使用,工程实施前普遍担心的
C20 砼块体,形状应尽量减小水流顶冲力,且与 排垫系接方便。大小为 400 mm×400 mm×160 mm, 每平方米 4 块的砼块压载能满足水下底流速 2 m/s 时压载稳定的要求。
二期工程实施时,随着风浪、水流加大,为
增强排头的抗冲性及沉排时稳定排头的需要,在
排头 2 m 范围内采用每平方米 4 块 0.4 m×0.4 m× 0.2 m 的砼块压载,压载重量可达到 290 kg/m2。或 在排头 2 m 范围内采用加密砂肋压载,压载重量 可达到 216 kg/m2。
用期荷载要求。
Ksm 为排体的纵(横)向抗拉强度安全系数:
Ksm=
∑Tsm ∑Fsm
式中:∑Tsm 为加筋带和排布的纵(横)向极限抗 拉强度(kN);∑Fsm 为软体排承受纵(横)向的 荷载(kN)。
根据防护范围水深及排体结构,经计算,高程
在- 3.0 m(吴淞基面)以上区域加筋带选用 5 cm
丙纶加筋带,布置间距为 1.0 m,结构强度可满足 设计要求。高程在- 8.0 m(吴淞基面)以上区域加
第 12 期
张景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护底软体排结构设计
·21·
6)软体排应具有良好的“贴附性”,要求在 排体外侧床面冲刷时,能自然下垂,附在冲刷沟 内坡面上,这样才能依据冲刷坑的深度来确定排 体的总宽度。
7)软体排铺设工艺应根据长江口施工区域水 深深、流速大、外海施工强度大的特点选择专用 铺排船,这种铺排船应具有排体拼装、充灌作业 平台,利用船侧可调倾角的滑板自行滑行沉放软 体排以及定位系统和相应软件支撑。
关键词:深水航道;软体排;治理
中图分类号:U656.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4972(2006)12- 0020- 04
Str uctur al Design of Soft Mattr ess in Yangtze Estuar y Deepwater Channel Regulation Pr oject
2006年 12 月 第 12 期 总第 397 期
·设 计·
水运工程 Port & Waterway Engineering
Dec. 2006 No. 12 Serial No. 3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