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犯罪学

论犯罪学

犯罪学的心得一.犯罪学的概念学习犯罪学,首先要理清的就是“犯罪”这一概念。

而什么是犯罪,在犯罪学、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定义。

因为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任务和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角度。

《新犯罪学》认为,学科任务是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根据,犯罪学应当研究什么以及研究的内容是由犯罪学的学科任务决定的。

因而它认为,犯罪学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以实证和思辨的方法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社会科学。

而个人认为,犯罪学中的“犯罪”应包括各学科的“犯罪”,前者为源,后者为支。

犯罪学在于预防和减少犯罪,不仅包括犯罪现象发生前,所研究的如何防止犯罪的发生以及措施,而且也应包括犯罪现象发生后,所研究的如何减少和杜绝此类犯罪再发生以及应对的措施。

而刑法学,着重于罪责刑的统一,对于犯罪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新犯罪学》认为,刑法学主要研究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理论,而不是犯罪和刑罚这两个现象的本身,它仅限于犯罪的法律构成条件,目的是刑罚的准确适用;而犯罪学研究的是犯罪现象本身。

此外,狭义的犯罪学即犯罪原因学,则是刑事政策学的前提学科;它侧重于揭示犯罪产生的原因,包括宏观的社会原因与微观的个体原因。

而广义的犯罪学,除对犯罪原因的研究以外,还包括犯罪对策,在广义的犯罪学科体系中,有关刑事政策的内容往往涵括其中。

而在社会学中,仅仅利用自己的概念和学说,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犯罪问题,也仅仅对犯罪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研究。

而犯罪学对犯罪问题进行的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并应用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学说探讨犯罪问题。

另外在心理学中,犯罪问题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探讨的仅仅是犯罪问题的心理方面。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何研究犯罪学,更好的分析犯罪现象,从而更好地达到预防与减少犯罪效果。

《新犯罪学》认为,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哲学方法论,而是一般方法论,三是具体研究方法。

而它归纳总结成的犯罪学研究方法论原则分别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原则、系统原则、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和伦理性原则。

而个人认为,《新犯罪学》的方法论原则过于繁杂。

首先,犯罪亦是一种社会现象,因而要进行社会调查。

其次,犯罪是多种因素产生的结果,因而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调查。

最后,在得出结果时,再进行辩证的思考。

因而认为坚持辩证唯物观、实事求是原则、联系普遍观的普遍的方法论足矣。

二.犯罪的发生伴随着犯罪的发生,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从古至今,学者们对犯罪问题逐渐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关于犯罪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从而形成了犯罪生物学理论、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批判犯罪学理论等各种理论学说。

在犯罪生物学理论中,包括了遗传与犯罪、体型与犯罪、内分泌异常与犯罪、中枢神经机能异常与犯罪和自主神经系统与犯罪。

而在犯罪心理学理论中,则包括精神分析论、挫折—攻击论、精神病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个性心理学理论。

在犯罪社会学理论中,包括早期的犯罪社会学研究和现代犯罪社会学研究。

而个人认为,犯罪是一种多因素产生的结果,各个因素扣扣相连所导致的。

而以上的理论都只不过是犯罪的某一方面,它们所研究的对象也只是某一特定的犯罪现象。

如性犯罪,则适用于犯罪生物学理论与犯罪心理学理论。

各种理论对于犯罪是彼此联系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

犯罪行为既可以是由单个人实施的个体犯罪行为,也可以是由多个人共同实施的群体犯罪行为。

因而犯罪的发生可以分为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和群体犯罪现象发生。

在个人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机制中,犯罪的机制包括反社会性、直接性、低级性、意识性和复杂性。

而犯罪的动机则分为有意识犯罪动机与无意识犯罪动机,主导性犯罪动机与从属性犯罪动机,情境性犯罪动机与预谋性犯罪动机,反社会性动机、中性犯罪动机和积极犯罪动机,思想政治动机、物质兴趣动机或贪利性动机、人际交往动机和无政府与个人主义动机。

而个人犯罪行为产生的横向模式则有六类。

分别为:犯罪人的需要—犯罪动机—犯罪行为模式、犯罪诱因—犯罪动机—犯罪行为模式、犯罪人的需要—犯罪诱因—犯罪动机—犯罪行为模式、挫折—犯罪动机—犯罪行为模式、过度补偿—犯罪动机—犯罪行为模式、变态心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模式。

个人犯罪中犯因性个人因素包括犯因性心理因素、犯因性行为因素和犯因性生理因素。

而个人犯罪中的犯因性环境因素包括不良家庭、有缺陷的学校教育、不良交往与犯罪亚文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经济不平等的影响、犯罪状况与执法水平的影响和犯因性物质的影响。

然而在群体性犯罪中,群体性犯罪现象具有阶级性、相对性、暂时性和社会性。

群体性犯罪现象是一定数量的个体犯罪现象的集合体。

研究群体性犯罪则要对犯罪根源进行探究。

从实质上说,犯罪根源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冲突。

而犯罪根源的终极性是相对的,具有间接性和现实性。

三.犯罪的存在与分类犯罪现象的存在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犯罪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普遍的,不会因为人们的憎恨和治理而彻底消失,而只能是一定数量的减少和一定危害的减轻。

而犯罪现象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研究犯罪现象规律的科学就应该全面研究犯罪现象的客观存在,犯罪原因仅仅是认识犯罪本质、制定犯罪对策的部分前提,而不是全部前提。

只研究犯罪原因的犯罪学是半科学,只有把犯罪现象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犯罪现象本身进行全面研究,才是完整的、彻底的犯罪学科学。

首先,犯罪现象是社会矛盾的产物,而社会矛盾是永存的,所以人类的越轨现象也是永存的。

其次,社会生活规则的统一性与人的个性差异的对立,决定了总会有一些人会超越规则,从而出现越轨行为。

再次,人性的两重性决定了人具有内在的行为越轨性。

总之,无论从社会生活的宏观、中观还是微观看,都存在着必然引起越轨行为发生的客观因素,所以,犯罪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犯罪现象是以负价值形态伴随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同时也是在隐秘的状态下发生,是种非理性的行为,也常常是被社会管理者所忽视了的现象。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犯罪是各种各样的,区别很大。

因为犯罪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

分类是深入认识复杂现象的重要逻辑方法。

为了深入认识各种不同的犯罪现象,就要对犯罪进行分类。

犯罪分类是根据不同目的和由不同目的所采取的不同标准对各种犯罪现象、犯罪行为和犯罪人的所进行的划分。

对犯罪现象进行分类,首先在于它是个很特殊的社会现象,种类很多,各类犯罪之间差别很大,如果不从犯罪现象种类上进行研究,几乎无法把握和认识它们。

其次,对犯罪现象进行分类还是进行犯罪统计、确定犯罪现象结构的基础。

最后,犯罪现象分类也是认识和研究犯罪现象的一种方法。

利用这种方法,把犯罪现象区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再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现象区分为各种不同种型,方便根据理论研究的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阐释。

一般来说,犯罪学的犯罪分类应当以犯罪原因为标准。

但是,根据需要,也可以有不同的犯罪分类标准。

犯罪分类是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犯罪分类标准的确定一定要根据研究和实际的需要。

在《新犯罪学》中,对犯罪现象则分成了十类,分别是:政治犯罪、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法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女性犯罪、经济犯罪、智能型犯罪和无被害人犯罪。

四.犯罪的对策犯罪现象虽然不能被消灭,但它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是可以控制和减少的,因此,犯罪学研究犯罪对策是其必然的逻辑要求,也体现了犯罪学的价值。

犯罪学的对策则包括犯罪的刑事惩罚政策、犯罪的社会预防政策与犯罪的综合治理。

首先,犯罪的刑事惩罚政策是指国家机关运用刑事法律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一切手段、方法和措施。

它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刑事立法的政策原则和立法实践活动,揭露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追究、惩罚犯罪和刑罚的执行。

而这些活动可以划分为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和刑事执行政策。

而具体来说,在我国目前,刑事惩罚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刑事立法活动,二是刑事司法活动。

而刑事立法政策的主要内容为确立科学的刑罚哲学、发展良好的刑事司法制度、建立合理的刑罚体系、对犯罪规定合理的刑罚和关注非刑罚化与轻刑化。

发展好良好的刑事司法政策则包括确立合理的刑事诉讼理念、保证侦查的合法性和增强量刑的合理性。

此外,要提高犯罪对策的有效性,就要坚持科学的刑事执行政策。

当然,刑罚并非犯罪对策的全部,因为单纯依靠刑罚不能控制犯罪,而且刑罚也具有其副作用,例如会使犯罪人变得谨慎狡猾,妨碍犯罪人适应社会生活等。

因而需要犯罪的社会预防政策进行弥补和调整。

而社会预防政策包括犯罪的一般社会预防政策和犯罪的个别社会预防政策。

犯罪的一般社会预防,又称犯罪的宏观社会预防,是社会整体全局性的犯罪预防活动,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能够最大限度的抑制和克服犯罪现象的宏观社会环境。

它有两个特征,一在于它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相统一,社会犯罪现象的消长最终取决于上述三个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而在于它集中表现为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决策机制、社会行政机制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组织、引导、规划。

犯罪的一般社会预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改革,它是社会本体的建设与完善;二是公共社会政策,它是社会问题的控制阀;三是道德、法制和政府行政,它们是社会控制的三种主要力量。

而犯罪的个别社会预防,是指通过文化教育和伦理教化,对个体成长施以良性干预,从而培养健全人格,消除或者避免个体人格发展的不良因素,防止人们陷于犯罪的活动与过程。

犯罪个别社会预防的基本途径分别为:一是社会化与个性化,它是社会对个体人格的塑造;二是自我修养,它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完善;三是变态人格的矫治。

无论是犯罪的刑事惩罚政策还是犯罪的社会预防政策,仅仅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的。

犯罪以及其他社会治安问题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因此,综合治理是解决犯罪以及其他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

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对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综合性整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稳社会稳定。

在综合治理实践中,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具体的工作方针和原则。

一是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要治本的工作方针。

二是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法制。

四是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