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言后意义

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言后意义

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言后意义摘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翻译研究开始突破传统美学和语言学的框架,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视角上讨论问题,一方面给翻译现象逐渐地钉上了“交际”理论的印记,另一方面对翻译“活动”引入了一个“跨文化”的“语境”;翻译研究者的注意力也逐渐地从语言形式的转换转向了文化内涵的转换,从而使传统的翻译“活动”变成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inter-cultural action of communication)。

之后,人们的共识便是:离开了语言,文化便无以存附;离开了文化,语言就没有“意义”。

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如果离开了对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反映,翻译还有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关键词:言内意义言外意义言后意义跨文化Perlocutionary Mean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language using, there exists two meanings commonly, locutionary meaning and illocutionary meaning. With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perlocutionary meaning is a more important el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ssage receiver. In this paper, two aspects are stated. Firstly, how to deal with the message-expressing throughi 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condly, perlocutionary meaning makes translator’s work is effectual or not. Only if perlocutionary meaning exists, the translator’s work is meaningful, andmessage is expressed successfully.Keywords: locutionary meaning, illocutionary meaning, perlocutionary mean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言后意义的提出1.1 言后意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翻译研究便被引入了一个“跨文化和跨科学”的立体语境中,翻译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文与译文”的文本范围内。

换言之,翻译的内涵,已经不再停留在所谓“文字转换”,即字面对等的层面上,而是着眼于文化语境中的“信息”和“结果”等效。

随之,翻译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既所译文字必须在译语文化中产生预期的作用,并且发生相应的文化功能才算有效。

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假设为由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和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两部分构成的信息传达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先要通过语内翻译充分理解源语作者所表达的字面含义以及隐含在字面以外的意义,然后译者就要以目标语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通过语际翻译将所有信息反馈出来。

这个信息流通过程中,信息逐次地产生了三个意义,即言内意义、言外意义与言后意义。

如果说“言内”意义与语言文本环境直接相关的话,“言外”意义则除了与语言文本环境有关外还常常与非语言环境有关,或者说“言外”意义除了与言内因素有关外还与语言外因素有关,包括文化的和非文化的因素。

言后意义即源语作者或是信息的发出者发出一个或若干个信息时,经过译者的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处理后,该信息能够被目标语的读者或者信息的接受者理解,并按照信息要求去执行,或者说在目标语的文化背景下实现源语作者的意图。

我们可以将此看作是原文的效果或者说源语作者的目的、意图是否得以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并且,从源语作者文本的、文字的习作或者信息发出者的信息是否得以实现,是否产生言后意义作为我们评价译文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

翻译中的语言文字,说的是作者的本意(the nakedness),即“言下之意”(illocutionary meaning),它们总是与作者的意图相关,而意图总是和作者或者说话人使用语言的环境中突现出来。

于是,译作产生“语义”,信息得以传达,这是翻译的最终目的。

那么,如何做到使原文产生“言后意义”?这里就关系到文化问题。

无论是理解之“真”还是表达之“善”,并不意味着将词语和文本一一地对等起来,而是需要使译语文本在译语文化中起到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同样作用。

于是,“真”和“善”就不能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忠实”与“通顺”,而是要努力达到“功能”或者“语用”意义上的对应。

正因为如此,奈达才将原来的“动态对等”改变为后来的“功能对等”,或者还可以直接叫做“实际上的交际对等”。

1.2文化分析如果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去探讨源语作者努力表达的信息,那么我们就会遇到很多尴尬的情况。

翻译不是一个纯语言学层面上的操作行为。

因为单纯的语言结构及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还不足将两个不同民族的世界联系起来。

于是,如果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上看问题,把语言社团中语言的使用及其与使用有关的价值观念等纳入我们的视野,翻译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如何在译文中体现“异域”文化的各种方式与方法。

把文化因素及其处理方式引入翻译的意义在于足以使人们能够从结果上考察:译文是否能在目标语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下所发生的相应效果,从而在“言后意义”上把握翻译的结果。

近二三十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翻译理论明显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印记;二是以往的语言转换明显地倒向了文化转换—两者的结合,自然而然地将翻译变成了一种“跨文化”而“交际”的行为。

但是,翻译中要解决的文化问题却是:哪些文化因素影响和制约了翻译?翻译理论的视线必须投向文化,因为仅靠语言学的帮助不足以解决翻译中的全部问题。

翻译不仅需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而且更重要的是,翻译必须克服异域文化所带来的障碍。

于是译者就需要了解源语文化,以便于理解得当,又需要了解目标语文化,以便于表达得体,从而有利于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足见,“跨文化翻译之于交际的非语言因素,犹如翻译之于交际的语言因素,两者都是有效翻译所必需的”(胡文仲,1994)。

至此,我们便可以断言:离开了文化的语言是没有意义的,离开了文化因素考虑的意义分析是不周到的。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特定文化的产物,翻译必须从文化的视角上审度问题。

翻译中的问题,常常来自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性。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译作的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由于文化上的障碍,无法传递给目标语读者或信息的接受者,造成信息中断,那么,可以说译作在目标语的背景下没有产生言后意义。

二翻译概念再界定2.1. 相关理论2.1.1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本文所提出的“言后意义”则强调原文对于源语读者所发生的作用、效果和功能通过译者的编译,产生的目标语的译本是否对目标语的读者产生相似的作用、效果和功能。

并且,这种作用、效果和功能是否能在目标语的语言文化中得以“存活”下来。

从源语的读者和目标语的读者着眼,奈达在“动态对等”理论中的“动态即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中提及要看译文能否为读者所理解。

衡量的标准不在于译文中所用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谭载喜,1999)。

2.2.2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个别观点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张美芳,2005)。

上述的理论中,都将翻译中译文的标准放在了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发生的作用、效果和功能上面。

可以说,原文中的信息或者信息发出者所发出的信息以对目标语读者是否产生作用。

我们将这种已产生意义的信息,达到源语作者意图的意义,称之为言后意义的实现。

2.2.3 翻译概念再界定在奈达等人的理论中,将着眼点放在了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功能上。

因此,翻译的概念也就随之而进行重新的界定。

翻译可以这样定义:一种语言(源语)的语篇成分由另一语言(目标语)中对等的成分来代替(Catford, 1965)。

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Nida &Taber,1969)。

翻译作为跨文化行为,牵涉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各种人员(张美芳,2005)。

三语文比较与言后意义3.1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跨文化交际有三项基本研究内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第一和第二方面。

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当一种语言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被广泛传播到本土之外,为众多其他地域的人们使用时,语言与文化之间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

而以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遵守的语言使用规则也可能有所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译文的言后意义实现与否对于原文作者以及对目标语的读者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言后意义又细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上讲,言后意义是指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功能;狭义上讲,言后意义是指译文能否发挥源语的指称、使役、表情、交际等功能,产生影响力。

也就是说,我们在源语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形式,在译者对该种文化形式的语码作以解码、重组以后,将其放在目标语文化中,该种译文能够被目标语的文化所接受,被目标语的读者所理解,从而在目标语的文化环境中“生存”下来。

我们则可以评价此译文的言后意义是否产生,甚至可以用其评价该译文是否是符合标准的。

3.2语文比较与言后意义译者所做工作的对象多着眼于两个或多个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

而两个不同语言文化的使用个体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以及两者所构成的文化来表达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思维和言语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