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八中学生自主学习方案
班级________组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
科目语文课题俗世奇人授课时间
设计人李飞燕学案序号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感受文章人物之奇。
2、品味语言,欣赏本文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感悟作品内涵,感受作者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人物之奇。
难点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师寄语拼搏创造奇迹,奋斗书写辉煌。
每日一语
【资料链接】
1、作品简介《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
全书由19
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俗世奇人”包括苏七块、刷子李、酒婆、死鸟、张大力、冯五爷、蓝眼、好嘴杨巴等。
2、作者简介冯骥才,当代作家、画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
中篇小说《啊!》、《神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均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学习过程】
课前自学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怵()秫()硌()抠()撂()
戳()模子()敦厚()琢磨()()
二、自由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思考:文中写了哪些奇人? 你喜欢哪位?请在课文中做出圈点勾画。
2、试一试:讲一讲奇人的故事。
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检查、交流课前自学的相关内容
三、精读品味,合作研讨
(一)见识人物之奇。
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八”各自“奇”在哪里?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二)品味特色语言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本句的说法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我的品析】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我的总结归纳】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四、拓展延伸
探究:“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达标检测】
一、艺海撷珍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大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之间的凡夫俗子中也不乏奇人高手,就像本文所介绍的“好嘴杨巴”和“泥人张”,你能否再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有难度哦!)
二、明察秋毫
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错误注音的是()
A、天津(jīn)绰(chào)号规矩(jū)吃荤(hūn)
B、发蔫(niān)褒(bǎo)贬擅(shàn)长扎(zhà)眼
C、难堪(kàn)发怔(zhènɡ)怵(chù)谁沫(mò)子
D、起哄(hònɡ)蘸(zhàn)了甭(bénɡ)信有诈(zhà)
三、超级模仿秀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
请仿照上面句子,用“一……都……甚至……”造句。
(就看你的啦!)
四、知识迁移
(一)天津人好把手艺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如泥人张,《水浒传》中这样称呼绰号的很多,试照样子说几个。
例: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
(1)()——李逵(2)()——林冲
(3)()——刘唐(4)()——鲁智深
(5)()——武松(6)()——石秀
(二)阅读下面这个小故事,请用简单的话概括两封信的内容。
据说,歌德在《浮士德》这一著作完成后,稿件发给出版商时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的:
“?——歌德”
不久出版商也写了同样形式的一封信:
“!——出版商”
结果可想而知,时间不长,这部文学著作终于问世了。
歌德的意思是:
出版商的意思是: 五、课外练笔
写写你周围的“俗世奇人”,结合课本162页“研讨与练习”第四题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