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小虫100种(3)
4.龙虱(昆虫纲鞘翅目龙虱科)
扁卵圆形,体长24~40mm。适应水生环境,后足扁而长,有缘毛, 以扩大表面积,利于漂浮和游泳,腹背鞘翅顶端下方有气门,便於呼吸。 龙虱还在其内侧藏上了两把短刀,当它们被抓起时后足便成为逃生的救命 线。同时,它们的整个身体发展成为眼状形,外骨骼相当光滑,能够将前 行的阻力降到最低。 静止时,把头倾斜水下,举起鞘翅末端,露出气门呼吸。准备潜水 前,把空气贮存翅下,以备水下呼吸之用。身体呈流线型,有些种类的雄 虫前足有吸盘,。雌虫把卵产在水中或水生植物上。 交配时藉以伏在雌虫光滑的背上,配对后,雌虫便会寻找较粗的水 草并在茎上咬出一条条口产卵。当卵孵化后,幼虫便开始四处捕猎。龙虱 的幼虫俗称为水虎,幼虫体细长,头大,有眼6对,触角短,6~9节,上 颚尖锐、弯曲,内有孔道,能吸食动物汁液,有3对胸足,水虎具有发达 的中空上颚能够围堵从它们身旁划过的活物,一旦被它们咬住水虎便会通 过上颚将强力消化液注入猎物体内,随后将液体化的组织吸入仅仅留下猎 物的空皮。幼虫老熟时入水边泥土中化蛹,之后逐渐蜕化为成虫。水虎与 它们的父母一样,是相当贪婪的捕食者,它们永远也吃不饱。
1.铁线虫 2.蟑螂 3.金腹巨蚊 4.龙虱 5.水蝎子 6.水螳螂 7.豆娘
8.豆青虫 9.中华稻蝗 10.鞍背虫 11.暮眼蝶 12.鹤顶粉蝶 13.果蝇 14.蓑蛾
15.尺蠖 16.黑寡妇 17.跳蛛 18.蟹蛛 19.绒螨 20.伪蝎
1.铁线虫(线形动物门铁线虫纲铁线虫 目铁线虫科 )
又名发形蛇,为铁线虫纲蠕虫的总称。体长为300-1000毫 米,体型似细绳状。前端钝圆,体表角质坚硬,雄体末端分叉, 呈倒 “V”字形,分叉部分的前腹面为泄殖孔。消化管幼虫期存 在,而成虫期则退化。雄体的精巢和雌体的卵巢数目多,成对排 列于身体的两侧。与线虫的圆虫类相似,但无背线、腹线与侧线。 生活时体呈深棕色。国内分布于南北方各省。 成虫栖息于河流、池塘及水沟内,雌体所产的卵在水内孵出幼 虫,被昆虫吃进后,营寄生生活。当这种虫被大型节肢动物如螳 螂、蝗虫等吞食后,幼虫在这些节肢动物体内继续发育,直至成 熟后离开寄主,到水中营自由生活,进行交配产卵。 他们在水里的时候很柔软,只需手指悄悄的用点力就可以它 们掐断,但是它们假如离水,在岸边的话,就会变得像铁丝一样 坚硬,很难将他们杀死。
8.豆青虫(鳞翅目天蛾科豆天蛾属 )
学名“豆天蛾”,5-7CM左右长,成虫展翅宽 105~120mm。主要特征是胸部背侧中央有1条黑 褐色纵线;上翅为较单纯的褐色,翅膀末端有1个 小型的三角形黑褐色斑。雌雄差异不明显。 近似种为葡萄天蛾及锯线天蛾。 成虫出现於 4至10月,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区。夜晚具趋 光性。 豆天蛾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 及华南地区,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绿豆、豇豆 和刺槐等。
《本草纲目》中说,螳螂,“喜食人发”。其实,不 是螳螂喜欢吃人的头发,而是螳螂死后,铁线虫破体而出。 铁线虫不仅会影响螳螂的生长发育,而且会直接取食螳螂 的内脏器官,甚至,当铁线虫要产卵的时候,会通过释放 某些物质,刺激螳螂跳河自杀。 在八、九月夏末时,我们很容易在水池边找到淹死的 螳螂,这正是铁线虫的杰作,当螳螂腹内的铁线虫成熟时, 必须要回到水中完成产卵的任务,这时铁线虫会驱使螳螂 寻找水源并跳入水中淹死,这样它才有机会进入水中,若 螳螂未能及时找到水池或池塘,铁线虫仍会钻出,但结局 是干死在陆地上,而螳螂也会因腹部受伤而死亡。 人类很容易在水池里和不干净的水里喝到这些铁线虫 的幼虫,喝下去后有一定几率感染铁线虫病。
龙虱性肉食,凶猛贪食。说它凶猛,是因为不仅吃 小鱼小虾小虫蝌蚪,连体积比自己大几倍的鱼类、蛙类也 会去攻击捕食,猎物一但被咬伤,附近的龙虱闻到血腥就 会一拥而上。 龙虱颚部虽然很小,但却非常有力,咬开其他昆虫坚 硬的外壳毫不费力。龙虱君吃东西没有个度,经常暴饮暴 食,有时甚至在水里浮都浮不起来,一昼夜吃掉15只蝌蚪 都不足为奇。但并无大碍,它在水中时间超过一小时后, 会在尾部产生一个气体交换泡,进行水下气体交换。 龙虱现在在市场上被分为药用与食用两种用途。由 于它的风味不同于其他食物,口感独特,还含有着丰富的 营养物质,所以被人们称为“水中人参”。龙虱可以增强 机体的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对于抗疲劳有比较好的效果。 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功能主治为:补肾,活血。 治小便频敷,小儿遗尿。
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根据 化石证据显示,原始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我们发现的蟑 螂的化石或者是从煤炭和琥珀中发现的蟑螂,与各家橱柜中的并没有多大的 差别。亿万年来它的外貌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生命力和适应力却越来越顽 强,一直繁衍到今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 蟑螂有咀嚼式的口器,能啃吃东西。蟑螂的食物非常复杂,从普通食品 到擦鞋的刷子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电线胶皮,硬纸板,肥皂,油漆屑,枯 叶,纺织品,皮革,头发等等。当处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无食又无水时,蟑螂 间会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大吃小,强吃弱,特别是刚刚蜕皮的虫子,不能动弹,表 皮又嫩,就成了竞相争食的猎物。 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后死亡的原因则是过度饥饿;人类 身体所能忍受的放射量为5rems,一旦总辐射量超过800rems则必死无疑,而 德国小蠊可以忍受9000~105000rems,美洲大蠊则达到967500rems!所以即 使有核子爆炸,蟑螂也可以幸存下来;除非用开水,不然你企图彻底淹死它 估计要等一天;真空状态依然能活着,死的原因同样是饿死。 蟑螂进食时,边吃、边吐、边排泄,因此污染食物,传播多种疾病,蟑 螂还分泌和排泄出有异臭的物质,使人闻到后感觉恶心甚至呕吐。 蟑螂的天 敌是蜘蛛、蝎子、蜈蚣、蚂蚁、蟾蜍、蜥蜴、壁虎等。另外,猫、猴子及老 鼠也会捕食蟑螂,是蟑螂的天敌。生物防治是消灭蟑螂的最有效的办法。
5.水蝎子(半翅目田鳖科 )
学名大田负蝽。成虫体长37-40毫米,宽10-11毫米。体型扁 平,深褐至灰褐色。头小;复眼球形,外突,黑色。前胸背板宽 于头部。翅覆盖在腹部背面;前翅膜片黑色。前足发达,为捕捉 足;中、后足为步行足。腹部背隆起,末端的产卵瓣近似三角形; 腹部末端有细长的呼吸管,长达38毫米而与体长接近。 成虫在水域的底层石缝处或泥土中过冬;翌年3月出蛰活动;5 月间交配并产卵于水生植物茎秆中;下旬若虫孵化。成虫及若虫 捕食水蚤、蚊幼、椎实螺、扁卷螺、蜻蜓及豆娘的若虫;成虫可 追捕刚孵化不久的鱼苗和小蝌蚪。 它们经常静静地潜伏在水底并且将不同的伪装物附在身上, 只等猎物靠近。一旦进入“射程”,它们便会发起攻击,咬住猎 物并向其体内注射可怕的消化唾液,而后吸食被融化的猎物尸体。 被水蝎子咬上一口所能带来的痛苦,是非常痛的,而且还有一种 臭味。
3.金腹巨蚊(昆虫纲双翅目)
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一种蚊子,也被称为“蚊子捕 食者”。 它们不吸血,也不会叮人,长大后吃素的.都是吃 山上花蜜,因此对人类无害。而且在幼虫期会捕食其他种 类的蚊子为生。却是黑斑蚊的克星,据研究这种大型蚊的 孑孓(jie jue)天生爱吃其他蚊虫的孑孓,在成长期前, 一只大型蚊孑孓可吃掉四百只其他蚊虫的孑孓。利用“金 腹巨蚊”,可以让任何区域内的吸血蚊子数量大大减少。
与蜻蜓同属蜻蜓目,体型大多数比蜻蜓要小。 1.眼睛的距离:蜻蜓的复眼大部分是彼此相连或只有小距离的分开;豆 娘的两眼有相当大距离的分开,形状如同哑铃一般。 2.翅膀的形状:豆娘歇息时翅膀伸长叠在一起,且豆娘的四个翅膀几乎 一样大小;而蜻蜓的两个后翅膀稍长并且比两个前翅膀宽。 3.腹部的形状: 蜻蜓的腹部形状较为扁平,也较粗;豆娘的腹部形状 较为细瘦,呈圆棍棒状。 4.停栖方式: 蜻蜓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平展在身体的两侧;一般豆娘 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合起来直立于背上 5. 胸部:蜻蜓的胸部肌肉较发达,健壮,宽阔;而豆娘比较狭小。 6. 飞行能力:蜻蜓的飞行能力强;而豆娘却很微弱豆娘的稚虫是在水中 生活,以水中的小动物为食。 7. 稚虫外型:蜻蜓的稚虫身躯粗壮,腹末无尾鳃而是以直肠鳃呼吸;豆 娘的稚虫,身躯细长,腹末具有三片尾鳃。
7.豆娘(昆虫纲蜻蜓目束翅亚目)
豆娘是一种颜色鲜艳的食肉昆虫,身体细长,体形娇小,休息时翅束于 背上方。复眼发达生于头两侧,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前后翅形状相似, 翅脉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最小的豆娘体长为1.5cm,最大者可以到67cm。 它们擅长捕食空中的小飞虫,不过由于体型较小、飞行速度较慢,因此豆 娘主要是以体型微小的蚊、蝇和蚜虫、介壳虫、木虱、飞虱、摇蚊……等昆 虫为主食,偶尔也会发生大豆娘捕食小豆娘的情形。 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位于雄性的腹部,而雌性豆娘的生殖器官则位于尾 部末端,所以交配的时候,雌性豆娘为了使它的生殖器官到达雄性豆娘的生 殖器官,所以它会用弯曲的腹部弯到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以利于交配 豆娘的稚虫生长于水中,身体侧扁长形,尾端有叶片状的尾腮,具有呼 吸与运动的功能。隐匿于水草或石块缝隙。以水中的小动物为食。下唇特化 成的捕获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钵的乞食者,因此乡间常戏称之为 “水乞丐”。
2.蟑螂(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
它真正的学名叫“蜚蠊”。体扁平,黑褐色,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 翅平,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 飞,能疾走。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者室内。家居蟑螂普遍夜行及 畏光,野外蟑螂因品种而异,趋光性有正亦有负。 不完全变态。雌雄两性成虫可凭他们的外部形态很容易区分:A:雄蟑螂的尾端具有两 对附器,1对为分节状尾须,还长有1对细小的针突(腹刺);雌蟑螂尾端只有1对附器, 即尾须,无针突。B:雄蟑螂的体形一般都比较瘦小、细长、而雌虫螂则肥厚,宽大。C:在 少数种类中,雄蟑螂的翅发达,伸及尾端,但雌蟑螂的翅仅覆盖到腹部的前半部,或无翅。 蟑螂的繁殖能力很强。雌雄蟑螂交配后,雌蟑螂的尾端便长出一个形如豆荚状的东 西就叫卵鞘,卵就产在其中。雌雄成虫在羽化后的一周左右就能进行交配。雄虫一生能交 配多次,但雌虫仅交配1次或2次,1次交配就可使它终生产出受精卵。雌虫产卵在特殊的 胶质囊内,形成卵鞘(卵荚)。卵鞘由雌虫分泌物生成,光滑,质较坚硬,具有防水功能, 可保护其内胚胎的发育。一只雌虫少则可产10多个、多则可产90多个卵鞘;一个卵鞘中, 少则可孵出10只、多则可孵出50多只小蟑螂,这同蟑螂种类有关。蟑螂的卵在卵夹内孵 化,大约需要15天的时间。刚孵化出来的蟑螂是乳白色的若虫,没有翅膀。象其他种类的 昆虫一样,随着它慢慢长大必须蜕皮。经过3~4次蜕皮之后就可以看到翅芽。德国小蠊需 要6~7次蜕皮才能达到性成熟的成虫期,而美洲大蠊则需要10~12次。蟑螂的生长、蜕皮 的次数和气候因素,食物的获得都有密切关系。通常这一过程在两个月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