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
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这个抽象名词并没有目的。
”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在教育之外去寻找目的,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寻找目的。
活动之外的目的,也就是外在的目的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的目的,它是固定的,终极的目的。
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经验的不断生长和改造的过程。
他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自身的意愿和要求,使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在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而不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达到成人所规定的“教育目的”的手段。
杜威认为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
这一点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能
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不能忽视个人的特殊能力和要求。
就像
现在的好多家长,在孩子不感兴趣的情况下,逼着学习各种技
能,从不过问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又或者说,孩子的兴趣
爱好是文艺类的,而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医
生或是工程师这一类的。
还有些家长自恃成就很高,希望孩子
继承家业,不顾受教育者的主题感受。
如果一个农民用培养茄
子的方式去培养土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既培养不出
茄子有浪费了土豆。
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
材施教的观点。
我们需要细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扬长避短。
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发现他们潜在的兴趣和潜力。
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
法。
这个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的环境。
除非这个目的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行程序,除非这些程序又能
检验、矫正和发挥这个目的,否则这个目的便是没有价值的。
对于这个观点,我的理解是,我们在制定目的的时候要具有现
实意义,要和现在的大环境想符合,要可以实施,并且要有实
施的意义。
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的理想是当一个黑客,这还能
有现实意义吗,社会环境会有帮助你实现目标的程序吗?所以
说这类目标是没有价值的。
从外面加强的教育目标的缺陷很深。
教师从上级机关接受这些目的,上级机关又从社会上流行的目
的中接受这些目的。
教师把这些目的强加于儿童。
第一个结果
是是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对教师经验的不信任,又反应了对
学生反应缺乏信心。
在我们生活中,中小学的课堂,有很多的
教师因为屈服于教参的权威而不得不照本宣科,宣传课本中的
思想的精神。
现在很多的小学都存在着奥数热的问题,奥数对于
我们成长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但只是为了迎合社会的热潮。
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杜威认为,我们是
目标越一般越好。
众多的假设能给科学研究工作者多少帮助,
众多的目的也能给教师多少帮助。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总
是要我们制定明确的目标,越明确越好,这次考试要考多少,
下次排名要提高多少。
但在人生整体的长河中,其实我们的目
标也许真的是越一般越好。
假如我们从小就制定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例如要当学成以后要当一个医生,并且从小就为之做各种各样的训练,也许你可以成功实现目标,同时你也失去了很多乐趣。
相反,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做个有意义的人,你在发现最终目标同时可以领略到不同的风景,发现自己许多潜在的兴趣和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也同样如此。
我们不能很早就制定一个终极目标,预备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因为我们无法提前预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中会遇到的各种突发的问题,我们只能制定一般的目的,广泛的目的,我相信每一个教师都要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至少教会学生真确的人生态度,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教会他们各种技能。
在第九章中,杜威提出了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
一、由自然提供目的
(1)教育的改革家们厌恶学校方法的因袭性和人造性,易于采取自然
作为标准。
他们认为自然能提供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目的,我们的任务的追随和遵循自然的方法。
所谓人造性,不就是工厂化的机械生产吗?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属于自然的儿童,把他们变得社会化和世故化,岂不是泯灭了儿童的天性。
(2)把自然发展的目的转化为尊重身体活动的目的。
孩子总是不停的
动着,而到了上学的年龄,却被老师规范着老老实实的坐在小小的座位里。
对于那些青春期里的高中生来说,为了学习,不得不压制这个期间的好动,不利于学生的健康。
(3)把一般的目的转化为关心儿童个别差异的目的。
关注每一位学生,
发现他们的特别之处。
二、社会效率作为目的
(1)把社会效率转化为具体的目的,表明工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性。
(2)公民的效率或是良好的公民训练。
三、文化作为目的
最后,带给我们的启示
现代的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设定通常受社会总的要求而设定,很少考虑到儿童的需要。
长期忽视儿童往往会导致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他们不再是“能动的人”,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人,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并非反对教育目的,而是反对一些不合理的目的,外在的目的。
杜威强调教育与生长的社会性目的。
过程内的目的不是否定社会性的目的,因为社会性的要求与儿童的需求不总是相对抗的。
他不是离开环境进行教育,而是要提供一种环境,使儿童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利用,他的民主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要为社会进步服务。
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变化,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这种教育的特性对于我国现代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能力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
他强调教育的民主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经验,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己应教什么,怎样教,更加应把他们的教育对象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学生要学什么?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要求学生从做中学,关注学生自身经验的增长,对于我国现代教育重视应试,较少关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情况也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