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3期作者简介:曾赟,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犯罪问题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法学博士。
对自由意志与因果决定论的修正———犯罪原因兼容论的提出曾赟(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自由意志论与因果决定论构成了犯罪原因理论的两极。
犯罪学者要么坚持前者,反对后者;要么坚持后者,反对前者。
然而无论是自由意志论,还是因果决定论,其均未对“社会中人为什么犯罪”给出一个满意的回答。
犯罪原因兼容论,认为犯罪是人基于主体的反思性监控而形成的一种例行化了的行动方式,是行动者基于犯罪结构的生产与再生产而产生的行动的意外后果。
“反思性监控”是犯罪原因兼容论的核心概念,犯罪原因兼容论有其基本命题,犯罪原因兼容论解释了犯罪原因的动力机制、促发机制与诱导机制,从而消解了自由意志论与因果决定论之间两极主张,继而为“人为什么犯罪”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满意的回答。
关键词:犯罪原因;自由意志论;因果决定论;兼容论;反思性监控中图分类号:D F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512(2009)03-0106-10自由意志论与因果决定论的对立一直是社会科学认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犯罪学对于犯罪原因理论的建构基本上沿着自由意志论与因果决定论两条不同的路径渐次展开。
自由意志论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置于边缘地位,认为犯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理性选择。
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解释作为主体的行动者的理由,回答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是将行动理性化。
因果决定论坚持人的行为完全受制于因果法则的支配,因而犯罪是人对社会因果律的被动反映。
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发现决定社会行动的基本规律,回答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是将社会行动结构—功能化。
自由意志论与因果决定论之间的对决使得犯罪原因理论在回答“人为什么犯罪”这一问题时走向了两极。
犯罪学学者要么坚持自由意志论,从而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行动的影响;要么主张因果决定论,从而否定人的主体的自由意志的选择。
笔者试图建构起一种兼容理论来解释犯罪的原因,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基于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反思性监控而实施的例行化的行动方式。
质言之,犯罪既非完全出于人的自由意志,亦非完全受制于环境的影响,而是行动着的个体基于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reflexivemonitoring)而作出的例行化行为。
一、对自由意志论的修正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犯罪原因理论关注犯罪行为产生的主观意图,寻求对犯罪行为意义的说明性理解。
因此,要解释这个人为什么犯罪,就必须根据个体对犯罪行为所赋予的意义来理解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质言之,要了解犯罪行为的原因,就必须探求行为所具有的主观意义。
尽管自由意志论在理解犯罪的原因时,强调不应只根据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及动机来进行解释,而106是还要关注独特的个人环境对个体行动的影响,但行动者最终选择犯罪仍出于其自由意志的理性选择。
换言之,尽管自由意志论认为,行为人受社会环境、个体环境和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自由选择的能力有所减低,但行为人最终选择犯罪行为并不由社会环境、个体环境及自身素质所决定,而是其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
自由意志论始终坚持,行动者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个体环境以及自身素质与犯罪行为之间并无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仅仅具有一种亲和关系,行动者最终选择犯罪乃由于行动者的理性行动所致(图1)。
图1:自由意志论犯罪原因理论框架图示自由意志犯罪原因理论的主要立论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为的最终决策乃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而非本能的欲望或先天的需求。
原罪的故事把人展示为生来就为一种有自由选择能力的生物。
人类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从而违反了上帝的意志,犯下了原罪。
上帝同时通过让人自己决定,承认或违反禁令,给了他自由的礼物。
不管一个人行善,还是行恶,均源于先天的需求或利益的考量;然而,无论合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的最终实施,亦无法逃离行为人的自由选择。
行为人之所以实施犯罪行为,是由于其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换言之,在直观上,虽然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外在诱因与内在驱力的影响,但人类的心灵仍拥有最终的决策权,从而足以自由地选择做什么事情。
1第二,功利原则是解释行为人之所以犯罪的一个主要法则。
贝卡利亚与边沁将犯罪行为归因于犯罪所带来的快乐或好处与当时的环境所引起的麻烦与危险之间的比值。
质言之,功利原则预设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
理性选择论的代表英国犯罪学家德里克·科尼什(DerekB.Cor-nish)认为,犯罪人的所有决定都是根据期待要花费的精力和可从犯罪中得到的回报,与被抓、被判刑的轻重所比较、平衡后而作出的。
2“情景犯罪预防”概念的首倡者、美国犯罪学家罗纳德·克拉克(NonaldV.Clarke)以人的理性为假定,认为人在作出决定时,都会考量以最小代价来获取“刑罚的对象正是最大的利益。
第三,道德责任论是行为人承当刑事责任的基础。
贝卡利亚指出:它自己造成的犯罪”。
3正是由于人具有自由选择的意志,在面对抉择情景时可以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自由地选择,人在作出错误选择时才自己承当责任;正如由于人具有选择的意志,在内心本能欲望的驱力下才可作出合法行为,而一旦他作出犯罪的选择,则行为人不得不自食其刑罚后果。
因此,责任归责的基础存在这样一个前提,即个体的行动被理解为有计划的、至少是能够预测的、对环境的建构,而不是把它理解为命运,即不是把它理解为对不可避免的东西的实施。
4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不是受一种“神秘的、不可预测的力量”支配,而是受个体的自由意志支配的。
自由意志犯罪原因理论以人的理性行动为核心概念来寻求对犯罪原因的解释。
自由意志犯罪原因理论虽然能很好地解释个体犯罪的主观意义,甚至还可以说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行为,但却无法解释同样具有策略行动的个体为什么这个人犯罪,而那个人没有犯罪。
同样存在问题的是,自由意志犯罪原因理论亦无从解释如下问题,即行动着的个体出于对传统的尊奉而为的行为有时候却恰恰被视为犯罪。
例如,行动人个体信奉“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一传统,结果其行为却构成犯罪。
对于此种情形下的犯罪,我们很难说,其犯罪的原因是出于行动者的理性计算。
事实上,不受外界影响的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绝对的自由意志亦只能是一种幻想。
因此,笔者建议适度修正自由意志论,以的人的反思性监控能力来取代自由意志论之于主体的独霸地位。
107二、对因果决定论的修正以因果决定论为前提的犯罪原因理论关注个体素质、个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与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决定论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展开犯罪原因理论的构架:一是从个体的生理—心理异常特征以及个体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发现犯罪人之所以犯罪的原因;二是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深层结构,包括文化、历史因素、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结构、行为规范等方面来发现犯罪现象的原因。
个体环境决定论认为,犯罪人之所以犯罪要么是由个体生理—心理的异常特征决定的,要么是由个体所处的特定环境决定的。
首先,个体环境决定论在构架起犯罪原因理论时区分了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按照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亲密接触程度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的强弱,以及群体成员数量的多寡,可将个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区分为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前者是指群体各成员之间来往密切、沟通全面、富有情感的人际组合,诸如家庭、同辈团体、伴侣、邻里皆是,首属群体成员的数量较少;后者是指为某一特定目标,或为追求同一方向而设立的社会组织,组织成员之间通常借助传媒进行交往,成员之间情感淡薄,诸如学校、政党、医院、工会、企业、大都市均为次属群体,次属群体成员数量较多。
其次,个体环境决定论将个体之所以犯罪的原因归结于首属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与模仿。
美国犯罪学家艾克斯(RonaldLAkers)认为,犯罪一开始是由于模仿而产生的,但行为人是否继续从事犯罪则取决于行为获得奖惩结果的比例,即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因犯罪而获得奖赏与避免惩罚的作用不断增强所导致的。
换言之,亚群体成员之间的不良行为互动模式因交往而不断得到强化,而刑法中的犯罪行为则正是由于不良行为模式不断得以强化的结果。
英国学者莫里森指出:“这种理论版本比萨瑟兰自己的社会学理论更具有决定论色彩和实证主义特点。
不过,正是由于萨瑟兰的理论具有决定论倾向,才允许进行这样的修改。
”5个体环境决定论对自由意志犯罪原因论持否定态度,始终坚持个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个体所处的环境所决定。
以少年犯罪为例,对个人之所以犯罪的个体环境决定作用作如下图示(图2)。
图2:个人环境决定论犯罪原因理论构架图示社会环境决定论,更多的是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探求社会变迁的原动力的,以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与历史因素所决定的生活世界,以及由政治经济因素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世界为界面来发现犯罪现象的原因。
格尔茨指出,人是生活在由其自己编辑的文化之网的动物。
6同辈伙伴互动所给出的意义,曾经生活在世的先辈所给出的意义,将要生活在世上的人所给出的意义以及整个人类所给出的意义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每一个体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深层结构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结构。
正是由于我们大部分人生活在同一文化结构下,我们常常会对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作出习惯性的回应,而很少批判地提问我们为什么共同信守这一习惯。
社会中的各系统通过交换彼此间进行协调,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在社会环境决定论看来,这些社会中的结构与系统就如同模具一般制约着我们的行为,一旦系统与系统之间失调,犯罪等不道德行为就会显著增加(图3)。
108图3:社会环境决定论犯罪现象原因理论构架图示因果决定论注重发现犯罪原因的因果规律。
据此,犯罪原因决定论沿着个体素质与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展开其论述,因而能客观地发现导致犯罪的因果法则与犯罪规律。
但因果决定论对主体能动性的消解却剔除了人类道德责任的基础,从而导致人类道德责任的虚无。
若从因果决定论的一元论路径出发,完全否定个人的自由意志,则不仅个人的主体能动性地位完全消解于环境决定论的大海汪洋,因而人也就与动物无异,而且个体的道德责任基础将面临瓦解,刑罚的正当性基础亦将丧失殆尽。
因此,笔者试图适度修正因果决定论的一元路径,以人的反思性监控能力的有限性来取代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制约的独占地位。
三、犯罪原因兼容论的提出犯罪原因兼容论从二元论视角来寻求对“人为什么犯罪”这一问题的合理解释。
犯罪原因兼容论认为,人具有反思监控的能力,因而人具有自由选择的意志;但人的反思监控能力又不是无限的,它既受到来自主体无意识这一主观因素的限制,同时又受到环境资源供给能力方面的制约。
因此,犯罪原因兼容论是二元结构的,它既关注犯罪结构的能动性,又关注犯罪结构对于行动者的制约。
人之所以犯罪是人基于主体的反思性监控而形成了的一种行为的例行化方式,是行动者基于犯罪结构的生产与再生产而产生的行动的意外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