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校园规划_磁体与容器并重

大学校园规划_磁体与容器并重

34大学校园规划:磁体与容器并重■ 姜娓娓 刘玉龙 ■ Jiang Weiwei Liu Yulong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 100084)收稿日期:2008-01-10Campus Planning: Equal Stress on Magnet and Container[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校园规划中校园精神缺失等诸多问题,借用芒福德的城市理论,分析大学校园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重价值,指出校园规划坚持磁体与容器并重的重要性,并结合规划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大学校园 规划 磁体 容器[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missing of sprit in campus planning now. This paper borrowed Lewis Munford’s city theory, analyzed different values of campus from the sprit level of the magnetic attraction and the physical level of the culture container, and emphasized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lay equal stress on both sides.[Key words]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Magnet, Container背景在当前的城市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土地集约利用和校园用地紧缺的矛盾。

在这种背景之下建设的大量新校区,其规划往往存在诸多问题。

那些以物质形式的观点判断大学校园文化状态的看法以及根据校园规模评价校园品质的误区,都造成了新校区精神层面上的缺失。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nford)在《城市发展史》(The City in History)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城市的双重隐喻——“磁体—容器”,他认为,城市在形成之初,依靠的是精神力量(即磁体),而在发展过程中,则发挥了其贮存功能(即容器)。

由此看来,如果从城市理论的角度看待大学校园,从磁体与容器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或许可以为当前大学校园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磁体芒福德认为,城市最初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的。

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其实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

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

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

从上述角度看待大学,可以说大学是城市磁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的聚居地。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成立的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都是根植于浓厚的基督教传统,目的在于培养为教堂和国家工作的人员,其教授的学科除了神学之外,还有一些世俗的学科,包括语言、修辞、逻辑和数学。

17世纪中期,美国新时期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成立,1701年耶鲁大学成立,18世纪后期常春藤联盟中的其他学校陆续建成。

这些大学无一例外都是根植于宗教传统,有些学校初期的校长都是牧师。

今天,很多大学的精神内核已经转变成为人文精神的信仰,但是,无论是基督教传统,还是人文精神,大学始终是一个精神聚居地。

它的整体环境和建筑空间,承载和凝聚了磁体作用的发挥。

正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在其一期建筑完工后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大卫·乔丹说过:“那些长廊和庄严的柱子、那一池池的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它们的一份教育作用,实实在在的,就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庭院中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教育。

”容器芒福德认为,城市发展的本质是一个对于不断出现、散落各处的社会因素内向性的整合、聚合过程,即整理混乱、形成秩序的过程。

“城市便是促成这种聚合过程的巨大容器,这种容器通过自身那种封闭形式将各种新兴力量聚拢在一起,强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总的成就提高到新的水平。

”城市的容器功能表现为它巨大的贮存功能,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积累,也是对精神创造物的保存。

依靠建筑物、组织制度、文学艺术,城市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

“好的容器无疑是不会随着其中所进行的反应而改变自身形状的,因为,如果容器同其内容一样地迅速变换,则二者将同时消失。

”相对校园建筑的存在,师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要快得多。

阿尔多·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对传统城市或聚落中建筑功能的改变和传承进行了分析,认为类型本身比功能主义的设计有更大的适应性。

文丘里也说过,建筑不应追随功能,而应该容纳不同功能,就像容器一样。

也就是说,一座校园应该是一个大的容器,能够对功能的可变性、不稳定性有很好的适应,这种时间维度的不断适应,是对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以及文化创造和发展的贡献。

大学校园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容器。

西方大学的空间雏形是以修道院为原型,空间模式基本是围合的方院,强调内敛、沉静、简朴的内涵,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校园就是典型代表。

这两所大学实行学院制,每个学院都仿佛一个小社会或者大家庭,基本模式是由教堂、餐厅、学生宿舍、教师住宅、院长住宅、办公和讲堂等围成的一个方院,院内的草坪和水井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

这样的环境使得学生可以不问尘事,一心修养学经。

历经9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两所学校依然生机勃勃,并以其自身的文化魅力成为世界性的学术圣地。

因此,大学校园规划不仅仅是对于其作为物质形态的容器价值的不断提升,更应该从其产生的本源上重新审视大学校园作为磁体的精神价值。

磁体是容器的赋意,是场所精神、形式意义、地域文化的集中呈现;容器是磁体的载体,通过物质规划、空间原型、水平弹性的具体表达,成为磁体的实体支撑。

磁体与容器的并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东部新区规划设计2005年底,我们受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委托,进行该校东部新区(下文简称新区)规划设计。

与国内很多高校新区的建设一样,该项目也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与老校区相距较远,位于土地价格相对低廉的新开发区内;其二,占地较大,60hm2的用地南北长约1 000m,东西宽约7 00m;其三,用地原为农田,自然条件复杂,其内不仅有几处天然的泄洪池、沟、岛,而且低于周围道路标高,地势最大高差逾3m,另外,用地平面呈凹字形,通往核心部分的村庄的东、北两条现状小路必须保留;其四,设计面临着对实体空间的要求和精神空间的无意识的矛盾。

1.磁体—场所精神/形式意义/地域文化场所精神—只有使用者能够从中找到认同感的环境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具有场所精神的环境。

环境的总体包含自然和文化现象,设计的本质即从自然环境中挖掘场所的意义,使其具有同一性和个性,从而彰显场所精神。

用地的初始状态是起伏的自然地貌,沟渠、小岛和湖面间还夹杂着几栋简陋的平房。

这些初始的地貌是自然泄洪的需要,也是场所特征的一部分。

如何实现场所的意义并得到认同成为设计首先面对的问题,认同是对场所精神的适应,定位是对空间结构的认识和把握。

在策略层面上,我们首先保留了近1h m2的生态区域,将其作为校园中重要的景观区域,然后利用周边道路与场地之间高差多变的自然地形,将其设计为缓坡、土丘、微地形等绿化景观,营造出各种特色空间环境。

形式意义—老校区的建筑大部分采用红色面砖,造型简洁、略有雕塑感。

具有高度识别性的色彩不仅使校园整体从周围环境中脱颖而出,有很强的识别性,而且使师生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新区的建设,利用色彩作为对老校区精神依托的延续,是简单而行之有效的设计策略。

地域文化—在一个全新的地段,面对的使用者均为生物、基因工程和化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医学院学生,设计应该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工作、学习环境?一般而言,以高新技术作为空间功能特征的建筑都追求简洁、朴实的形象,以表现其使用功能的文化属性。

但是,新校区若沿用这类建筑的普适造型,则与老校区总体形象特征不相符合。

经过与业主的探讨,我们认识到,除了该校学科上的科学与理性内涵之外,齐鲁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它已经成为该校师生的集体无意识。

因此,我们设计了坐北朝南、拥有坡屋顶和古典比例的三段式建筑,掩映于绿树丛中,营造出安静、平和、谦逊的氛围,体现了山东医科院地域精神和文化内涵。

1 区域用地概况2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东部新区规划总平面图3 药物研究院透视4 药物研究院广场透视5 教学楼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FEATURE-THEME352.容器——物质规划/空间原型/尺度/密度/水平弹性物质规划——优质“容器”的形成首先基于物质层面的规划,包括功能布局、交通结构、空间关系的组织,理性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功能布局分为药物研究院、齐鲁大学和高技术基地三部分。

由于用地的限制(泄洪沟、必须保留的小路),校园被划分为5个功能组团,组团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为了实现人车分流的构想,我们将交通外环设为机动车系统,其内部为步行系统。

空间原型——新区空间由一系列不同围合度的院落空间形成的功能组团构成,不同功能组团之间是绿地、水面等自然地形。

其中最主要的药物研究院组团和教学组团采用了大草坪模式(lawntype,如弗吉尼亚大学的空间模式),即以主要建筑(主楼和图书馆)为背景,由单层连廊将分立两侧的实验室、研究中心、车间等次要建筑相连,围合而成一个以矩形水面为核心、树绿草茂的广场。

其他组团因为兼顾朝向,基本以三面围合的院落为主。

尺度/密度——在设计中,对于院落空间尺度和建筑密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新区的环境中,小尺度、近人的建筑是适宜的。

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高技术基地的建筑层数定为4~5层,宿舍楼为6层,主楼作为标志性建筑,层数为8层,食堂、体育馆都是2层,总体容积率为0.48。

建筑高度基本在24m以下,长度控制在60m左右,间距为20~40m,这样围合成为低层、低密度的舒适环境。

水平弹性——校园水平容量的预留发展,是校园能够成为文化容器、促进场所精神动态生长的必备条件。

一般而言,水平容量的预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集中预留用地,另一种则是分散预留用地。

对于新区而言,由于地形的制约和功能的要求,我们选择了第二种模式,以便于每个功能分区就近扩充容量。

结论大学校园产生之初便具有磁体的力量,而今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机构,其磁体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

有人曾质疑信息时代的大学校园作为实体存在的必要性,这是对大学作为磁体的精神价值的严重忽略。

在大学校园的发展过程中,文化贮存、承载和传播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建筑、空间、环境这些物质实体。

因此,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既要注重人文精神层面的需要,创造发挥大学磁体作用的空间环境,又要兼顾物质需求和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创造可持续性的、包容的文化容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