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10105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ppt课件

1110105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ppt课件


药物效果与副作用
影响碳 水化合 物吸收 的药物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剂,如:
阿卡波糖,伏 格列波糖,米 格列醇
抑制小肠上段的α-葡萄糖 苷酶,阻断碳水化合物分 解成单个葡萄糖,未分解 的碳水化合物到达小肠的 中下段,并使得这些部位 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活 性增加,分解碳水化合物 成单个的葡萄糖并吸收入
4
• 持续的高血糖引起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 原因,因此保持正常水平的血糖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十分 重要。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INS)及其 类似物,胰岛素分泌促进剂,INS增敏剂等[5],虽都能达 到短期内降糖的目的,但久用此类药物会加速胰岛组织的 老,损害身体各种器官,诱发并发症。α-葡萄糖苷酶抑 制剂是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有 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伏格列波糖三个α-葡萄糖苷酶抑 制剂应用于临床。
血糖浓度高时刺激胰岛素分泌,但在低 血糖期则不会,可以使葡萄糖水平和餐 后胰岛素反应正常化,其缺点是必须注 射,而长期皮下注射可降低体重。
8
药物类别
胰岛素 增敏剂
作用机理
药物效果与副作用
噻唑烷二 本类药因能增强胰岛
酮类化合 素的作用,纠正糖及
物,如曲格 列酮、罗格 列酮
脂质代谢异常,降低 空腹及餐后血糖井能 改善高糖毒性,治疗
• Ⅱ型糖尿病(NIDDM)治疗的长期目标是长期稳定血糖使其 处于正常水平,防止各种并发症。理想的血糖水平是3.35.6mmol/L,餐后血糖水平不超过10mmol/L[6]。目前常用 食疗,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索治疗,见表1。
7
表1:Ⅱ型糖尿病的治疗途径
药物类别
作用机理
药物效果与副作用
胰岛素 (INS) 分泌促 进剂
而增加胰岛素分泌和释放 。
降血糖活性较好,口服吸收快,但可引
发低血糖,粒细胞减少以及心血管等不 良反应。
有靶受体阻Leabharlann 作用亦能抑 制胰岛细胞上ATP敏感性钾 通道,胰岛细胞上亦有咪 唑啉结合位点。
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降低,不良反应
有腹泻、腹胀等,此类药还可引发高血 压,故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GLP-L由肠道L-细胞合成并 分泌,进餐时由肠道释放 ,本品断裂物可强有力地 促进INS分泌。
血。目前主要有3个α-葡萄 糖苷酶抑制剂用于临床。
它们可以使血糖平稳且缓慢地维持在一 定水平。此类药物对Ⅰ,Ⅱ-型糖尿病 均适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磺酰脲 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使用,减少后 者用量。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腹部不适 ,胀气,排气等消化道反应。
双胍类,如: 二甲双胍
磺酰脲(SU)类 ,如:格列美 脲;非磺酰脲 类如瑞格列奈
α-肾上腺素受 体拮抗剂,如 :咪格列唑
升血糖素 样肽一 1(GLP-1)
该类药物可与胰腺β-细胞 上的调整蛋白(也称SU受体
)结合,特异性阻滞胰岛 β-细胞上ATP敏感性钾通道
,使膜去极化,促使电压 依赖Ca2+通道开放,引起 胞浆内Ca2+浓度升高,从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陆彩鹏 11101054
1
内容
2
引言
• 糖尿病(DM,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 病,其特点是餐后高血糖,餐后高血糖是由于胰腺的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或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所引起的, 高血糖能进一步抑制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胰岛素调节外 周组织葡萄糖吸收的能力,伴随因胰岛素(Insulin)分泌 及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1]。随着患 糖尿病时间的延长,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和心脏等组 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尿毒症、脑中 风、心肌梗塞等,最后危及生命[2]。
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纠正 糖及脂质代谢异常。但曲格列 酮等有肝毒性等不良反应,至 今其不良反应机理还未弄清。
这类药物对胰岛素分泌没有影 响,因而患者并不是胰岛素绝 对不足,而是胰岛素相对缺乏 ,即对受体靶组织的敏感性降 低,导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 作用。
9
药物类别
如:奥林 司他 Orlistat
时不引起体
重增加及低血糖而受 人注目。
β3-受体激动 剂,如:乙 醇胺类和苯 氧丙醇胺
类药物
β3-受体主要参与机 体的脂肪分解和产热 过程。β3-受体激动 剂可明显减少白色脂 肪组织,并促进棕色 脂肪组织的产热过程 ,从而减轻体重,增
加脂肪组织的胰岛素 受体数,改善高血糖 及高胰岛素血症,对 肥胖型糖尿病作用效
改善脂 肪代谢 物
作用机理
药物效果与副作用
脂肪分解增强和长链 脂肪酸氧化加速,可 使葡萄糖氧化减弱及 糖原异生增加,这是 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 之一,游离脂肪酸分 泌增强则是胰岛素抵 抗的主要因素。该类 药物用于改善肥胖症 患者的脂肪代谢。
治疗糖尿病性肥胖症方面也发 挥着重要作用。但有文献报道 Orlistat可能与直肠
癌的产生有关。
钒化合物, 钒酸盐化合物在体内 钒的过氧化物还是氧钒的有机
如:麦芽酚 外均有类似于INS的特 配合物口服后都具有降糖能力
氧钒
性,在脂肪组织和骨 。不过,其较低的胃肠道吸收
骼肌刺激葡萄糖吸收 率限制了它们进一步的临床研
,糖原合成和葡萄糖 究。
氧化酵解,减少食物
吸收。
10
药物类别
作用机理
3
• 临床观察统计证实,糖尿病并发症高发是造成死亡的主要 原因,其死亡率也上升到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第三 位。糖尿病因其病因的复杂,并发症多,治愈率低,成为 国内国际一大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不死 的癌症。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0年全球 共有1.5亿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其中 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人,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 二),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亿[3,4]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大 量增加,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卫生保健问题。
5
1.糖尿病及其治疗
1.1 糖尿病的分类 •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型)
约占糖尿病患者的10%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
约占90%
6
1.2 糖尿病的治疗 • 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受损或先天缺陷引起的,对这类患
者只能通过补充胰岛素(如肌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加以 治疗,但久用此类药物会加速胰岛组织的老化,损害身体 各种器官,诱发并发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