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学案设计

曹刿论战学案设计

《曹刿论战》(学案设计)
课型:讲读课课时:两课时时间:2012.2.1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左转》。

2.学生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3.掌握重要词句及特殊句式。

【学习重难点】
1.在读懂课文基础上掌握重要词句及特殊句式。

2.明确古今异义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了解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次以弱胜强的战役。

二.解题:
三.《曹刿论战》背景介绍:(学生自读)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是邻国。

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小诸侯国。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连累,分别出奔于莒国、鲁国。

齐国大臣杀襄公、立他的堂弟公孙无知为国君,第二年,公孙无知也被杀,所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军队准备护送
公子纠回齐国,将要到达边境的时候,先期到达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派兵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鲁军被打败。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后,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就结下了深仇大恨。

四.预习检测:学生介绍《左传》
五.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六、自主学习课文:(分组讨论探究)
1.学生听<<曹刿论战>>音频。

2.教师正音。

3.学生自读课文。

(分组读)
4.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

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5.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信未孚.()
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今义:
⑵.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今义:
⑶.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古义:今义:
⑷.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今义:
⑸.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今义:
7.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句式并翻译:
⑴.何以战?
⑵.夫战,勇气也。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⑸.必以分人。

七.课堂小结
八.课堂检测:
1. 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2. 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和下列加点的字含义相同的成语。

例子: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①下视其辙.——()
②未能远谋.——()⑶夫大国,难测.也——()
九.预习作业:
1. 曹刿的身分怎样?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 “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4. 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