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艺术》“抒性情”人格艺术的不同表现:1、王羲之:飘若浮云,蛟若惊龙、俊逸内敛2米芾:八面出锋3、王铎:连绵奔放;4颜真卿:浑博开张用笔:1、王羲之提出“侧笔取势;2、方笔:阳刚:放纵:露锋3、圆转:阴柔;收敛;藏锋(阴阳调和,中庸为美,与传统道家的中庸调和思想契合。
三、书法的人文精神及哲学内涵1、实质:人的思维、精神、性情、习惯、情感等综合状态的表现,“独立的艺术语言”“以书寄情”表现为一种纸张上呈现的特殊意境,为观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审美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小楷、细腻、精微;草书豪放绵延;隶书天骨开张等,均为“人格的写照”2、综合状态:“人品”“品质”“人品与书品合一”1、生理状态(物质层面)〖1〗年龄(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期,手指肌肉不健全→生、拙、笨、难看→天真、无知、幼稚、无心机、不遮掩(2)青年:蓬勃、有朝气;心智健全、思维独立(讲才气、积累人生经验、悟性)、有追求、理想、抱负→张扬、自由、奔放、个性→有理想、敢破敢立、无畏、锋芒毕露、易轻浮(3)老年:生理迟暮期;心性内敛、沉稳包容、智慧(讲学养、才学兼备、鸿儒饱学→自然上升至高的艺术境界。
长寿时间积累→返朴归真(内敛、浑厚、老辣→人生经验丰富、多理解、思想深刻。
〖2〗肌体状态(1)健康:生命力旺盛、有朝气、积极、鲜活、强烈(2)病态:生命力衰弱、无朝气、消极、孱弱2、心理状态〖1〗感性→情绪化、宣泄、抒情、昂扬、悲愤(1)《兰亭序》抒情怡性、感悟人的生死价值、意义。
(2)《祭侄文稿》发泄悲愤。
痛斥奸权〖2〗理性(1)胸襟:宽广、狭隘、“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音稀声”;庄子《逍遥游》胸襟、想象力“鹏程万理”鲲、鹏(2)个性:个体差异、千人千面、不可重复、如:毕加索抽象艺术(3)修养:文化底蕴、个人经历、“文化”→“文而化之”,思考、善悟、变通、活用(4)学识:知识面宽广、触类旁通(5)世界观: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人文思想、理念(个人审美情趣)体现一个人精神追求的高度,巧→拙:美→丑;《巴黎圣田院》表象→实质(简单、外在的漂亮是短暂的如:外貌、刘文西)厚→薄性情、性格、习惯(惯性思维、技法的惯性)书写艺术→回归至人性抒发的层面3、审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贯穿(1)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释、道思想的关系①道家→“阴阳对立”统一、辩证地指导多种艺术形式;恩威并用,文武相持,大到治国,小到行医治病。
②儒家→“文质彬彬”提出以中和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易经》六经之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现代“与时俱进”自古有之,诸子百家,本土的核心是道家;“茶文化”→品人生滋味(2)认识书法美的前提:①书法理论、美学②历代优秀作品,好的,美好的感性认识③书法欣赏:先写,先实践,否则只能站在书法之外,也无法理解。
(3)实质:①意象:“立象以尽意”(以象达意出自《易经》;清、刘熙载《艺概》中有论“书概”)(用有意韵的线条间接表现意)②纯符号化的象一表现为作者对线条的理解认识;不能再反祖,用汉字再去象形③书写内容=文学性+线条本身;评论、理论上也只讲意象审美④“书法表演”的误区:“做一点如高崖坠石、做一线万岁枯藤,作一转折如壮士扼腕”,不能以低级的动作模仿,具象模仿是可笑的。
如:表演“作惊蛇入草状“,只讲线条的审美,是意象艺术,不是表演艺术。
⑤审美境界的高低与“雅俗”:“超级女声”表现自我,展现个性,娱悦大众,以自娱,高兴为目的,不强调严格的标准;“精英文化”严格的准则:美声民族的基本条件严格,必须具备,①字正腔圆②音色优美③音域技巧等④形象端庄⑤其次才看表现如何“阳春白雪,”“曲高者和寡”。
<第二章> 楷书的源流及历代书家、代表作品一、楷书的源流:楷书又称为“正书、真书”。
三个词的意思相近,都是指书写合乎法度,能在正式场合使用,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
(在明朝以前,许多书法家将隶书称为楷书及正书,明朝的理论家张坤《法书通释》中说: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
但自钟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正书”。
此后,正书、真书、楷书的说法专指魏晋以后的楷书了。
)汉字楷体,萌芽于西汉,传说是王次仲所作,实际上是书体简化演进的一种必然趋势。
从笔画的痕迹来看,它脱胎于隶书方正、章草的简便,改变了其间架、结构。
经历了汉代的酝酿、魏晋时代的创造,至唐臻于成熟。
各种楷家派别分别确立了不同的笔体,面貌,出现了唐楷的灿烂及繁荣。
写楷书的人,至今还要宗法唐楷,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楷书从隶书发展、经过魏碑漫长的演化而来,它比隶书更简洁、比草书规范,正所谓“字皆真正”故谓之真书。
楷体字形方正、笔划平直、可作楷模,故又称之为“正书”“楷书”。
唐代以书判取仕途,使得读书人都很重视写字,以此为步入仕途的敲门砖。
由于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以,故初唐的欧、虞、褚,都是取法王书。
中唐之后,颜真卿变方为圆,形成了深厚、雍容的风格,也是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写照。
晚唐时期,柳公权继承了欧、颜之长,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瘦、硬、挺、劲的书体。
二、历代书家及其代表作品:一、钟繇:三国时的魏国人。
在曹丕时官至太傅,相当于那时的的宰相。
精通隶、真、行、草。
将东汉以来,民间流行的方正、平直的隶书进行变革,成楷。
注重体现汉字结体美。
并冲破了隶书,将其中美好的结体归纳起来。
代表作品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直表》等。
《宣和书谱》一书称其“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严密、精到、出现棱角,史称其为楷书的鼻祖。
钟好书成癖,常在衣服上练习书写,经常磨烂新的官服。
晚上喜熬夜。
世人称;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至于忘归,见万类皆画其象之。
可见其刻苦的程度。
二、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后人称之为“王右军”出身于西晋的名门旺族。
其父王旷、堂伯王导、堂兄弟王恬、王荟等、其子王献之,其侄王珣等均是两晋名家,名符其实的书香门第。
十二岁从父学书,受到女书家卫夫人的指导,(卫夫人得钟繇笔法之神。
)王羲之敢于创新,改革了钟繇的笔法,将钟书的波挑之处均敛锋不发。
代表作品为《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其字体势显正方,或稍扁,楷书用笔出现了八法的面目一新。
他在行、草书上的成就更高。
王是历史上最具创造性的书法家,不仅是晋代大书家,还是大书论家,著有《书论》等。
同时,他是东晋很有影响的画家。
三、虞世南:字伯旋,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由隋入唐),官至秘书监永兴公,世称虞永兴,他是唐太宗的老师(书),其书,继承多于创新,字势明显粗长,笔圆而体方,外柔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书写味道十分强烈。
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
四、欧阳询:字信本、唐曾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早在隋代就已很有名,其书自成一体,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欧阳询楷书用笔精到,笔画方润,结构爽健,于平正中见险绝,人称“欧楷”,字势险劲而法度森严,笔画间精于穿插避就。
后人誉其书为“八体精妙,篆法尤精,飞白冠绝古今,真行别成一家,草书跌宕流通。
后人所传楷体结字三十六法就是欧楷中总结出来的,代表作为《九成宫礼泉铭》、《皇甫诞碑》等。
《九成宫》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作,最适宜初学临摹,被历代学书者奉为范本,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时,科举取士以欧体字为答卷的标准书体,但后人将其写得过分刻板,失去生气而形成了“馆阁体”。
五、褚遂良:字登善,官至右仆射河南公,世称“褚河南”。
“下笔遵劲、甚得逸少体”。
代表作《雁塔圣教序》、《倪宽赞》、《大字阴符经》等。
后人赞其“字里生金、行间润玉”。
六、颜真卿:字清臣,玄字时被封为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为人刚正、笃实,是历史上高产的书法家之一。
为唐楷的杰出代表。
其前人多是王羲之书路,以俊秀飘逸为美,少自然博大之气。
唯颜体与其不同,他的风格是时代的顶峰。
其法新在雄强茂密、浑厚刚劲、宽博而丰满、阴柔华贵,即有时代风貌,又有个人特点。
代表作《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及《告身墨迹》等。
其流传于世的作品是唐代最多的,有140多部,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格。
七、柳公权:字诚悬,为穆宗、敬宗、文宗的三朝待书禁宗。
他曾办书学院,广招学生、留学生,第一代博士生中有欧阳询。
《旧唐书》中记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柳公权自创新意,避开颜字的肥壮,改以瘦硬、棱角分明,世称“颜筋柳骨”。
代表作《大法师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八、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宋室入元的书法名家。
突出贡献是楷书,既有法度,又活泼,笔法娴熟而遵劲俊美。
他将行、草的一些精髓融入楷书,有两笔连、三笔连等,极富创新和特色。
代表作品有《三门记》、《胆巴碑》、《妙严寺记》等。
他作真如草,有日书万字之功。
楷体书法是汉字走出象形,向“易识、易写“方向发展的书体,对行书、今草的影响极大,是近代书法的基础。
<第三章> 楷书基本用笔1、永字八法及八个基本笔画:组成楷字的基础是点与画,扩大的点、画就是八个基本笔画,中国书法从后汉起,就用永字来概括汉字的八个基本笔画。
(1)点(侧);(2)横(勒);(3)坚(弩);(4)钩(趯);(5)提(策);(6)长撇(掠);(7)短撇(啄);(8)捺(磔)永字八法概括了八个基本笔画,是古代书家的一个创造,由一个永字集中突出地说明了问题,基本的运笔也一目了然。
王羲之,被唐人誉为“书圣”,其代表作品《兰亭序》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中“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地名兰渚,有亭曰“兰亭”。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元年)农历的三月三,王羲之与他的朋友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在这里聚会,畅饮赋诗,王羲之即兴作了这篇序。
文章虽为一般宴集所作,却不同于当时咏物谈玄的作品,文章清新朴素,在当时有突出的特色。
王羲之,字逸少,会稽人。
官拜右将军,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长于诗文,但其诗才为书法之名所掩。
其人胸襟豁达,又富有爱国思想,因而为时人所敬重。
文章因为文词优美而脍炙人口,其书法价值更作为其代表作而惊骇古今书坛。
全文324字,谋篇27行半,一气呵成,俊逸遒美,出古而不泥,天然成趣。
《兰亭序》是其三十三岁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王的书法艺术高峰,作品的章法、结构、用笔都十分完美,笔法流畅而无雕琢之气。
全文有19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同字都付予其新的面目。
笔法:飘逸、内敛,向右去的笔画多为内收,方圆搭配极丰富。
传说,唐太宗得到其真迹,让官员认真研究,令天下人都摹仿。
著名的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兆等人都曾做过多个临本。
传说原真本被唐太宗死后作为殉葬一起掩入昭陵。
目前存世的多为摹本和临本,故宫博物院藏的唐冯承素摹本,被誉为“神龙本”。
唐太宗曾用他的摹本,赠送给高级部将或外来的使臣,以及公主的陪嫁,作为最高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