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篆刻艺术

书法篆刻艺术

《书法篆刻艺术》撰写人:童辉<第一章> 书法艺术概述<第二章> 楷书的源流及历代书家、代表作品<第三章> 楷书基本用笔<第四章> 常用的基础笔画演示<第五章> 楷书的用笔技法<第六章> 欧楷的结体规律与节奏的审美<第七章> 1、行书体的简要介绍、《兰亭序》文本解读2、行书技法基础。

<第八章> 行书技法用笔<第九章 > 行书各时期名家简介<第十章> 书法史汉字书体演变简史(一)<第十一章> 汉字书体演变简史(二)<第十二章> 章法的美学意义及形式介绍<第十三章> 书法欣赏的标准与书学审美<第十四章> 篆刻的基础知识<第十五章> 篆刻的刀法<第十六章> 书法欣赏与学书修养殷朝文字赏评硬笔书法技法1硬笔书法技法23硬笔书定分布规则<第一章> 书法艺术概述一、书法的概念与人文内涵;1、定义:(1)"书"中国汉字;"法"书写汉字的方法;即写字方法(2)哲学化的概括为:书写者人格精神、情感的完整体现。

它是书家修养、个性、才情、精神追求的物化载体。

2、特征:中西方思想,美学方面的比较"抽象的线性表现""工具"决定书写性质:(1)笔、墨、纸、砚:"柔"、" 黑与白"简洁生动概括(2)硬笔:"硬性"单一、符号简单、强调形式,如拉丁字母大小写,黑体,罗马体。

符号形式:(1)中:真、草、隶、篆,形式丰富多样(2)西:拉丁字母,符号形式单一作品形式:(1)中:斗方、条幅、扇面、对联、条幅(2)西:单一3、三要素:(1)笔法:用笔之法(2)间架:结体、造型(3)章法:形式布白的规划设计书法的书写载体:→汉字(超方音,具有超越方言障碍的交流功能)三要素(性质):书法与东方意识,是书法的录魂;抒情性;传统文化思想的物化载体。

"抒性情"人格艺术的不同表现:1、王羲之:飘若浮云,蛟若惊龙、俊逸内敛2米芾:八面出锋3、王铎:连绵奔放;4颜真卿:浑博开张用笔:1、王羲之提出"侧笔取势;2、方笔:阳刚:放纵:露锋3、圆转:阴柔;收敛;藏锋(阴阳调和,中庸为美,与传统道家的中庸调和思想契合。

结字:相互协调呼应,"避让" →"礼让""呼应" → "礼貌"有打招呼、有应答章法:上笔连下笔"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二、书法的相关知识:1、书法史:①文字的历史②人的历史○3书法家的历史2、书法技法:①真、草、篆、隶、行、用笔技巧②构图技巧③笔墨技巧④抒情技巧3、书法美学:如何审美?如何鉴辨水平高低,风格流派等?4、文字学:①康熙字典收录4.8万汉字,变化为四种书体,共计约20万字以上,文字丰富、众多。

②半坡陶,甘肃马家窑图案毛笔绘制,汉字已有6000年历史③考古学:汉字学自汉始祭祀而产生,轩辕皇帝的史官,苍颉创造文字。

5、哲学;"最高位的辩证的艺术--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兼刚济柔""天地人和、自然和谐;尊悲贵贱、礼仪纲常"(子孙孝敬长辈;臣子忠于君王;君子应有仁爱之心)"在变化中求和谐,绝不简单地重复"(1)有棱角、锋芒毕露"过于尖刻"(2)圆滑、过之则圆滑不平实,(3)外圆内方,天圆地方,刚柔兼具,圆融和谐黑与白、轻重、缓疾、枯湿润躁、动静、虚实、藏露三、书法的人文精神及哲学内涵1、实质:人的思维、精神、性情、习惯、情感等综合状态的表现,"独立的艺术语言""以书寄情"表现为一种纸张上呈现的特殊意境,为观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审美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小楷、细腻、精微;草书豪放绵延;隶书天骨开张等,均为"人格的写照"2、综合状态:"人品""品质""人品与书品合一"1、生理状态(物质层面)〖1〗年龄(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期,手指肌肉不健全→生、拙、笨、难看→天真、无知、幼稚、无心机、不遮掩(2)青年:蓬勃、有朝气;心智健全、思维独立(讲才气、积累人生经验、悟性)、有追求、理想、抱负→张扬、自由、奔放、个性→有理想、敢破敢立、无畏、锋芒毕露、易轻浮(3)老年:生理迟暮期;心性内敛、沉稳包容、智慧(讲学养、才学兼备、鸿儒饱学→自然上升至高的艺术境界。

长寿时间积累→返朴归真(内敛、浑厚、老辣→人生经验丰富、多理解、思想深刻。

〖2〗肌体状态(1)健康:生命力旺盛、有朝气、积极、鲜活、强烈(2)病态:生命力衰弱、无朝气、消极、孱弱2、心理状态〖1〗感性→情绪化、宣泄、抒情、昂扬、悲愤(1)《兰亭序》抒情怡性、感悟人的生死价值、意义。

(2)《祭侄文稿》发泄悲愤。

痛斥奸权〖2〗理性(1)胸襟:宽广、狭隘、"大象无形" "大智若愚"" 大音稀声";庄子《逍遥游》胸襟、想象力"鹏程万理"鲲、鹏(2)个性:个体差异、千人千面、不可重复、如:毕加索抽象艺术(3)修养:文化底蕴、个人经历、"文化"→" 文而化之",思考、善悟、变通、活用(4)学识:知识面宽广、触类旁通(5)世界观: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人文思想、理念(个人审美情趣)体现一个人精神追求的高度,巧→拙:美→丑;《巴黎圣田院》表象→实质(简单、外在的漂亮是短暂的如:外貌、刘文西)厚→薄性情、性格、习惯(惯性思维、技法的惯性)书写艺术→回归至人性抒发的层面3、审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贯穿(1)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释、道思想的关系①道家→"阴阳对立"统一、辩证地指导多种艺术形式;恩威并用,文武相持,大到治国,小到行医治病。

②儒家→"文质彬彬"提出以中和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易经》六经之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现代"与时俱进"自古有之,诸子百家,本土的核心是道家;"茶文化" →品人生滋味(2)认识书法美的前提:①书法理论、美学②历代优秀作品,好的,美好的感性认识③书法欣赏:先写,先实践,否则只能站在书法之外,也无法理解。

(3)实质:①意象:"立象以尽意"(以象达意出自《易经》;清、刘熙载《艺概》中有论"书概")(用有意韵的线条间接表现意)②纯符号化的象一表现为作者对线条的理解认识;不能再反祖,用汉字再去象形③书写内容=文学性+线条本身;评论、理论上也只讲意象审美④"书法表演"的误区:"做一点如高崖坠石、做一线万岁枯藤,作一转折如壮士扼腕",不能以低级的动作模仿,具象模仿是可笑的。

如:表演"作惊蛇入草状",只讲线条的审美,是意象艺术,不是表演艺术。

⑤审美境界的高低与"雅俗":"超级女声"表现自我,展现个性,娱悦大众,以自娱,高兴为目的,不强调严格的标准;"精英文化"严格的准则:美声民族的基本条件严格,必须具备,①字正腔圆②音色优美③音域技巧等④形象端庄⑤其次才看表现如何"阳春白雪,""曲高者和寡"。

4、名人与名人书法,从文人书法看书法的艺术价值。

①毛泽东: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奔放,开阔,大草②郭沫若:雄浑,矫健,儒雅③周恩来:浑博,矫健,中庸,大度④启功:儒雅,温和,遒美⑤贾平凹:浑厚,朴素,凝炼,"拙,重,厚"简单四、书法与文房四宝"工具决定事物性质" →如:骑兵→骑马;炮兵→投炮弹,不能仍石子"工欲文房四宝中含着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书者之大能"一)毛笔:笔法、笔势"柔"的特征决定了书法线务的韵律感、变化感,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随1、笔管(1)战国时产生毛笔的加工业,"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渊源久远,内涵深厚(2)"竹管"审美特征;"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笔直、气节高苍翠修拨,能入画、诗;寓意吉祥;"空心"虚怀若谷"可作乐器。

如: 竹笛、空心可发声2、缠束(1)动物的毛束;加工成型须一百多道工序;柔、弹性、刚柔兼济、能直能曲能刚可柔、变化万端;古有雅称为"毛锥"(2)"一枝毛笔写尽了中国的文化",由一枝毛笔说开去3、特点:"尖、齐、圆、健"二)墨1、6000年前,原始先民有矿物质墨、石墨残存的痕迹,这时文房四宝只缺宣纸2、传统墨锭加工类型;松烟墨、油烟墨、现代选烟墨使用方便、携带便捷;三)纸1、西汉造纸术出现,东汉造纸专家、蔡伦(历史将造纸的成就归结集中于他一人)2、"宣州"安徽、故得名,类别:(1)生、熟、半生半熟(2)特性四)砚:6000年前已有雏形,艺术性及实用价值综合于一身<第二章> 楷书的源流及历代书家、代表作品一、楷书的源流:楷书又称为"正书、真书"。

三个词的意思相近,都是指书写合乎法度,能在正式场合使用,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

(在明朝以前,许多书法家将隶书称为楷书及正书,明朝的理论家张坤《法书通释》中说: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

但自钟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正书"。

此后,正书、真书、楷书的说法专指魏晋以后的楷书了。

)汉字楷体,萌芽于西汉,传说是王次仲所作,实际上是书体简化演进的一种必然趋势。

从笔画的痕迹来看,它脱胎于隶书方正、章草的简便,改变了其间架、结构。

经历了汉代的酝酿、魏晋时代的创造,至唐臻于成熟。

各种楷家派别分别确立了不同的笔体,面貌,出现了唐楷的灿烂及繁荣。

写楷书的人,至今还要宗法唐楷,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楷书从隶书发展、经过魏碑漫长的演化而来,它比隶书更简洁、比草书规范,正所谓"字皆真正"故谓之真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