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的刑事诉讼普通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德国的刑事诉讼普通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一、法院、检察院及警察系统(宋英辉。

《外国刑事诉讼法》377页)(根据时间关系,先讲下面的程序,时间多了在讲这个)二、德国诉讼程序的三个阶段:准备程序(侦查阶段)、中间程序(庭审预备阶段)、主要程序(法庭正式审理阶段)1、审前羁押(414页)①理由②程序③救济2、德国的起诉不是独立的诉讼程序,而是以侦查终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因此,在德国,侦查与起诉合起来统称为前程序。

案件侦查终结后通常有三种结局:提起公诉、终止诉讼或者发布刑罚命令程序。

1.提起公诉。

提起公诉中有两种公诉程序:提起强行起诉程序和提起公诉程序。

(1)提起强行起诉程序。

强行起诉程序是指,在检察官决定终止诉讼的情形下,赋予被害人将检察官的决定提交中立法庭审查的权利,以此限制检察官的自由决定权。

设立该程序主要是为了对当事人权利的承认和保护。

适用该程序的条件是:第一,提起该程序的主体同时是被害人的刑事追究请求人。

这里的“被害人”应作广义的解释,即利益受到犯罪侵害,其追究犯罪的愿望被认为是合理的人员,而不仅限于直接受到侵害的个人。

第二,以检举人接到检察官终止诉讼的决定为前提条件。

第三,检举人(同时又是被害人)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在2周之内)先向该检察官的上级检察官(通常是州检察官)提出申诉。

第四,上级检察官审查后作出了维持终止诉讼的决定。

第五,检举人可以在法定期限内(一个月之内)向州高级法院申请作出强行起诉申请。

提起强行起诉申请的程序是:申请人应说明理由,附上有关证据,并要求律师签名。

州高级法院接到申请后,有权调阅卷宗,自行调查或委托调查。

必要时,应将该程序的提起和进行情况通知被告人。

州高级法院以决定的形式就申请作出裁决,可以驳回申请,也可以决定提起公诉。

当作出提起公诉的决定时,检察官必须执行该决定,正式提起公诉。

但在进一步的诉讼中,检察官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可以建议法庭作出无罪的判决。

依照法律的规定,要求进行强制起诉的检举人,申请可以作为附诉人参与诉讼,支持所提出的公诉。

实行强制起诉制度,是对检察官行使起诉权的制约,同时也是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2)提起公诉程序。

作为侦查终结的另一种结果是决定提起公诉。

其方式为:明确管辖的法院;奠定法院审判活动的法律基础;将诉讼的主导权移交给法院;明确诉讼的客体,2.终止诉讼根据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70条的规定:根据侦查的结果,检察官还可以作出终止诉讼的决定。

终止诉讼的原因可以包括如下方面:在程序方面,如诉讼已过追诉时效;根据刑法规定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或情节显著轻微;在事实方面,已查明被告人无罪;或出于其它便宜原则的考虑。

终止诉讼的决定可变更,检察官可随时再次开始诉讼程序。

但终止诉讼程序的决定应通知被告人和追究犯罪的检举人,并且必须说明理由。

3.发布刑罚命令程序(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程序分流,程序分流(diversion),又称“非刑事程序化”,是指对特定的构成犯罪的案件,在侦查或起诉环节中即作终止诉讼的处理,并施以非刑罚性的处罚,而不再提交法庭审判的制度和作法。

侦查环节中的程序分流在德国,虽然检察院是法定的领导和指挥侦查的机关,但实际情况却是警察往往自主侦查,待案情基本确定之后,才移交检察官。

因此在法理上,警察是无权分流案件的。

但是由于案件数量的积压和司法资源的严重不足,促使德国不得不默认警察对一些案件进行分流的做法。

例如,在1998年,诗莱斯维格-霍斯坦州以及下萨克森州先后颁布法令,指出警方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并不必然要求刑事司法和教育手段的介入,而是可以将案件从刑事司法体系和正规的法庭审理中分流出去,通过不起诉的途径解决。

按照新法令,对于未成年罪犯或年轻的罪犯,可以由警察给他们一个具有警戒或教育作用的警告,同时并采取其他教育手段。

通常警察会与犯罪嫌疑人共同探讨行为规范及遵守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旨在防患于未然),建议他们向遭到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正式道歉,或者弥补被害人的一切损失。

在与检察机关沟通并征得公诉机关允许后,警察还可进一步建议犯罪嫌疑人参加被害人与罪犯的调解,提供社区服务,支付小额罚金,等等。

在警方实施警告或采取其他教育手段的基础上,由检察官就是否撤销案件作出最终的决定。

到1999年前6个月,在警方处理的495起案件中,未予任何处罚的8l件,警告的257件,警告并处于其他处罚的144件。

起诉环节中的程序分流德国检察官的分流主要基于起诉裁量原则来实现的。

1964年的‘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53条明确规定,对轻微的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对公共利益没有意义时,检察院可以通过向法院申请处罚令而对犯罪人进行分流。

1975年的‘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53条a款确立了暂缓起诉制度.规定:经负责开始审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同意,检察院可以对轻罪暂时不予提起公诉,同时要求被告人:作出一定给付,弥补行为造成的损害;向某公益设施或者国库交付一笔款额;作出其他公益给付;承担一定数额的赡养义务,扩大了分流案件的范围。

属于程序分流范畴的主要有:因行为轻微不受惩罚而不起诉、因行为轻微受到惩罚而不起诉等。

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规定,程序处理轻罪时,如果行为人责任轻微,而且不存在追究责任的公共利益时,经负责开始审理程序的法院同意,检察院可以不予追究。

对于不会受到最低刑处罚且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显著轻微的犯罪决定不予追究时,无需得到法院的同意。

此外,根据青少年法庭法,对于青少年轻微犯罪案件、缺乏起诉的公共利益的案件以及已经采取了某种教育措施或青少年已经进行了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和解的案件,检察官可作不起诉处理。

德国刑法还规定,在轻微毒品犯罪中如果被告人的罪行轻微并且缺少起诉的公共利益,检察官也可以作不起诉处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检察机关所作的不起诉决定,被害人可以依据“强制起诉程序”向检察长申诉直至向法院提起自诉。

我们这里主要讲处刑命令程序和少年犯罪案件诉讼程序,(442页)处刑命令程序原则上适用所有的轻罪,检察官对某些轻微犯罪,可以直接向地方法院要求发布执行刑罚的命令。

3.中间程序如果不存在中止诉讼程序的情况,侦查程序结束后,即进入中间程序:有一个独立的法官或有法官组成的委员会,以不公开审理的方式,对案件继续进行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作出决定,并尽量避免使当事人收到不平等的审判。

另一个功能是使被告人街道起诉书后能再有机会通过对证据调查的申请和反对来影响是否开庭审判的决定。

(428页)4.救济程序:抗告、第二审上诉和第三审上诉以及再审。

(431)页三、特色制度一、保安处分(441页),我们可将六种保安处分措施分为两大类:三种非剥夺自由的,分别为:行为监视措施 (德国刑法典68条)、吊销驾驶证措施 (德国刑法典69条)和职业禁止措施 (德国刑法典70条);三种剥夺自由的,分别为:收容于精神病院措施、收容于戒除瘾癖的机构措施和保安监管措施二、侦查中实行警检一体化,预审法官专司裁决权1.从法律规定看,德国警察与检察官在侦查活动中实行警检一体化,但实践中警察仍有独立的侦查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侦查过程中,检察官领导和指挥警察的侦查行为,警察只实施具体的侦查工作,不能作出任何决定,在侦查中扮演检察官助手的角色。

怛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与法律上的规定有一定的距离。

在侦查实践中,警察表现为主动侦查的一面。

中等严重程度以下的刑事案件,均由警察独立进行侦查,待案情基本确定之后,才移交给检察官。

第二,德国的检察官虽然在法律上享有侦查权,但在诉讼实践中,检察官很少直接实施具体的侦查行为,因为现实情况是没有足够的人员,通常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检察官才直接参与侦查:①需要特殊知识和经验的案件。

如商业欺诈案件,需要特殊的会计及查帐经验。

而警察被认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应由检察官指导税务官进行;②恐怖活动案件。

这类案件通常要由联邦检察长领导侦查:③对于谋杀、持枪抢劫银行、纵火等案件,检察官和警察共同负责侦查。

在这些案件中,由于警察需要逮捕被告人,而逮捕证是由法官签发的,为了得到逮捕证,警察就会要求检察官参与侦查,这更便于申请得到逮捕证。

第三,在侦查过程中,警察与检察官是合作关系,在其他的日常工作中,各自分属不同机构,独立行使职权,没有合作关系。

在侦查工作中的合作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检察官可以把自己接收的案件直接交给警察进行具体的侦查活动,警察发现案件后,也应先将案件报送检察官,在接到检察官的命令后再进行侦查。

另一方面是侦查活动终结时,当警察将案件移交给检察官之后,检察官认为某些证据不够确凿,检察官可以要求警察补充调查某一证据,对于侦查终结的案件检察官有权作出法律决定。

2.预审(侦查)法官行使裁决权德国在侦查阶段也有预审法官,又称侦查法官。

预审法官隶属于地方法院,其办公室一般都设在警察局或拘留所,以便能够及时在侦查程序中作出决定。

在德国的刑事侦查程序中,许多侦查措施或决定都必须由预审法官来决定。

预审法官的职权包括:根据检察官的请求接受证人和鉴定人的宣誓;发布逮捕、拘留令;暂时扣押驾驶执照;决定进行扣押、搜查、没收、身体检查等侦查行为。

预审法官也可以在情况紧急时,不经检察官请求依照职权直接采取强制措施,但应随后将案件移交检察官。

(问题:同法国预审法官相比较法国预审法官权限很大,不仅可以对受理案件进行深入侦查,还对搜集的证据通过司法裁判进行评判)二、对逮捕、拘留等强制措施,实行人身保护令制度其中包括自动保护措施、主动保护措施和特殊保护措施三种形式。

第一,自动保护措施,即根据法律规定,执行机关在执行强制措施时必须自觉履行的法定保护性义务。

例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被拘留或逮捕后,应毫不迟延地被带到法官面前,最迟不能超过拘留或逮捕之次日,由法官审查逮捕、拘留是否正确,是否维持已经签发的拘留证的效力。

又如,如果被告人或嫌疑人在被拘留、逮捕后没有律师或未向法官提出保护性申请,法官必须每隔三个月重新审查一次。

如果羁押期超过六个月,法官则需将案卷提交上诉法院进行审查,由其作出羁押是否应当超出六个月。

如果决定是否定的,被告人应当被释放。

这就是德国强制措施中的自动人身保护令制度。

第二,主动保护措施,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拘留、逮捕时,主动向法官提出保护性申请。

在德国,嫌疑人或被告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向发布拘留令的法官提出撤销拘留令的申请。

第三,特殊保护措施,即通过宪法法院、欧洲人权法庭,保护被羁押人的人身权利。

例如,被告人可以就申请撤销逮捕证上诉于宪法法院,宪法法院经过审查后,可以作出释放被告人或驳回被告人请求的决定命令。

如果被告人的请求被宪法法院驳回,被告人还可以就同样的理由上诉于欧洲人权法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