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作者:张秀平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1期摘要: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艺术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比较扎实的教学语言基本功,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必须“会讲”,才能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语文课有学头,有趣味。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语言艺术基础知识,在教学中语言应规范化,语言表达应带有趣味性和丰富的情感,具有激励性和个性特点。
本文从对语文教师基本素质要求出发,就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艺术语文课的基本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湛与魅力,热爱本国的语言文字,最终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除了从书本上学习外,更多的还是受到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
因此,研究和探讨教学语言,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知识时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和载体,是实施教学工作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走进知识迷宫的万能钥匙。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两位教师年龄相差不远,学历相同,专业知识水平比较相近,同时教学的对象、内容基本一致。
但其中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整个课堂气氛相当生动活跃。
而另一位教师的讲课效果则一般,教师讲得平淡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呆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其实关键就在于两位教师对教学语言的掌握不同,这也说明了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一、规范性语言规范性的标志是讲普通话,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要合乎普通话的要求,必须讲标准的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教学语言的普通话是国家法定的标准语言,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处于改革开放中的国家里,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使用普通话教学,是教师职业语言的严格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语言的规范不仅包括语音规范,还包括语法规范和语汇规范。
作为语文教师,字词的拼读、课文朗读、课文教学等都需要用普通话,语文教师的语言常常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本,因此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标准应该是比较高的,是推广普通话的典范。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熟练掌握常用汉字的准确读音,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达到吐字清晰、连贯流畅、快慢适中、富有感情的基本要求;对常见的异读词语做到心中有数,对姓氏、地名、古诗文中的特殊读法也要心中有数,一字一句都要求高度准确规范。
如果说粉笔字是语文教师的门面,那么普通话则是使这个门面充满活力的五官。
如果语文教师发音不清不楚,甚至满口方言,尽管妙语连珠,学生也只能是听得似懂非懂,或者完全不懂,这就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学生语言的正确发展。
例如在梅州城区的大学、中专、高中、技校,学校里有不少学生来自外市、外省,这些外地来的学生要想熟悉本地的客家方言,起码要用上半个学期以上的时间,因而学习成绩明显受到影响。
事实上,大部分学校仍有一部分老师方言较重,不会使用普通话,造成了用方言教学,部分学生听不懂,而硬要他们用自己所谓的“普通话”教学,则产生更多学生听不懂的尴尬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二、情感性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事实上,声音平板、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上到底的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平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是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
即使学生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消失殆尽。
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使之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明显不同。
只有使师生在语言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精神上相默契,理智上产生同频共振,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钦佩之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易集中,知识才容易被接受。
相反,如果教师摆出一副大主教传经布道式的庄严面孔,不苟言笑,表情木然,甚至居高临下,语气生硬,像一个机器人那样按照编定的软件程序机械地吐出一串串冰冷的音节,必然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距离感、压抑感,从而增加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感。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学习的兴趣也会由此渐渐减弱,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语文教师要依据学科和课文特点,注意揣摩语言技巧,使语言情感色彩浓一些,语气既亲切、柔和,又不失庄严和激情;语调中则洋溢着与学生共同探寻知识奥秘的热情,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
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心情密切相关。
形象有趣的语言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
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学生就听得津津有味,心领神会,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情趣的重要因素。
从客观角度分析,每天一堂接一堂的课,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
针对这种现象,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格言、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另外还应结合学科特征,在进行解释和分析问题时尽量使用口语。
口语生动活泼、绘声绘色、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且亲切、自然、流畅,能最有效地传递信息,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多的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融化较难的理论。
当今社会,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媒体领域的渐渐“入侵”,语言幽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
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如当发现安排在下午的课中,有学生神思恍惚、想打瞌睡时,教师便可加重语气提醒说:“某某同学,你跟…周公‟约会的时间还未到哦!”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同学会意地笑了,这自然要比生硬地抛出一句“某某同学,不许睡觉”的效果好得多。
因为这样做既引起了该名学生的注意,又使全体学生放松了一下心情,更有利于后面的课堂学习。
但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使用中又有其内在的差别。
含蓄、温故知新式的幽默固然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性过强的“趣语”,也会弄巧成拙地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
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把握一个“度”。
四、激励性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功能。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信任激励的评语会让学生铭记终生,不断进步;反之,挖苦讽刺,伤害自尊的评语则会伤害学生心灵,挫伤其积极性。
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认为无意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
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激励性“评语”。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话不完全对,甚至完全不对,教师也应该用积极鼓励的语言,肯定学生正确的部分,肯定他好问、敢讲的进取精神。
如在一次语文课上,张老师正在分析课文,一个叫曹诚峰的学生突然举手要发言,老师中断分析让他发言。
曹诚峰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读错了一个字:…呆板‟应该读áibǎn,你读成了dāibǎn。
”张老师笑了,亲切地说:“好哇,你善于…咬文嚼字‟,大胆为老师正音,我很感谢你!同学们,让我们议一议,看看曹诚峰这次咬准嚼透了没有?”于是,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呆板‟,字典上就读dāibǎn,老师没有错。
”“…呆‟字是多音字,…呆板‟应该读áibǎn,曹诚峰说得对。
”这时,张老师做了个暂停手势,同学们立即安静下来,他从容地说:“…呆板‟以前确实读áibǎn,但1985年国家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规定了…呆‟字应该读…dai‟,…呆‟字不再是多音字。
同学们,曹诚峰同学见错就纠,难能可贵,意见虽然不准确,但言之有据。
要是没有曹诚峰的咬文嚼字,我们又怎能弄清这个字音的来龙去脉呢?他是我们的…一字师‟啊!”说完还鼓掌表扬他。
表扬过后,张老师不失时机地又说了一句:“不过,待老师分析完课文后再提意见也不晚嘛。
”曹诚峰和同学们都笑了。
曹诚峰打断老师的讲课,已经不对,纠错又没有纠对,老师似乎有理由把他训斥一番,如果这样做了,以后的课堂就会走向教师的“一言堂”了。
张老师这番应对“突然袭击”的激励的语言讲得非常得体,他热情肯定曹诚峰咬文嚼字的精神难能可贵,意见不对但肯定他言之有据,肯定他引发了讨论使大家有所收益,是“一字师”,三个“肯定”,表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无微不至的呵护,而对学生打断教师讲课的缺点也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这位教师用鼓励的语言化解课堂意外事态的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五、个性所谓个性,即讲课时用富有自己特色的语言,也即是对教学内容加入自己深思熟虑体现个性的语言。
一般说来,教师感兴趣的、深有体会的东西,讲起来就绘声绘色,学生听起来也饶有兴趣,印象深刻,无意识记忆也最多,效果也是最好的;而那种背书式的、古板的、生吞活剥的语言往往倒学生的胃口。
要做到语言个性化这一点,首先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坚持“自学自得”的原则,要尽量从自己直接钻研教材中获得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然后用这“烙上自我印记”的真才实学去上课、去启发、引导学生学,而不是抄统一的教参,搬著名教师的教案去说教。
其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教学语言的长处,尽量避免自己的短处。
如有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擅长于启发诱导,那就应该在施教中,热情点拨,启迪学生发现真谛;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妙语连珠,则在施教中就应该以知识性、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总之,如果每位教师都在教学语言中,自觉地融入自我,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何愁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而充分发挥每堂课的效率呢?老舍先生说得好:“我们是语言的运用者,要想办法把话说好,不光要注意…说什么‟,而且要注意怎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