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床论文

矿床论文

从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矿床实例对岩浆矿床的一些总结摘要:岩浆矿床是在地壳深处,由各类岩浆通过结晶作用与分异作用,使分散在其中的成矿物质得以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具有十分重要的工业意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铬、镍、铂族元素以及大部分铁、铜、钒、钛、磷、铌和稀土元素等矿产资源均来自岩浆矿床。

他们大多数在我国具有较富的储量,但有些比较稀缺。

我国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一个著名的镁铁、超镁铁杂岩中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镍矿床。

本文以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为例,对已学习的岩浆矿床做一总结。

关键词:金川矿床矿床成因地化分析找矿1 金川铜镍硫化矿床地质概况金川铜镍硫化矿床位于阿拉善地块的西南缘龙首山隆起带上, 北邻潮水盆地, 南接河西走廊坳陷, 由前长城系龙首山群一套深变质混合岩、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组成基底, 盖层为长城—蓟县系墩子沟群和震旦系韩母山群。

区内构造以NW向和EW向为主, SN向和NE、NNE向亦有显示, 并表现为多期活动的特点。

岩浆岩种类繁多, 侵入期次较频, 其中超基性岩沿龙首山两侧深断裂呈NW至EW向带状分布。

变质岩广为发育, 其中以区域变质岩为主( 包括变砂岩、板岩、千枚岩、片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类及混合岩) , 次为动力变质岩和接触变质岩。

金川硫化铜镍矿床几乎全部产于岩体内。

矿区内节理、断层发育,主要断层有F1、F8、F17、F23、F16和F16-1等(图1)。

图1 金川超基性岩体及矿体平面(a)及剖面(b、c)地质图(据汤中立等,1995)1-第四系 2-前寒武系 3-二辉橄榄岩 4-斜长二辉橄榄岩 5-橄榄二辉岩 6-二辉岩7-侵染状矿石8-海绵状富矿9-氧化矿石 10-交代状矿石 11-块状硫化矿石 12-悬挂式侵染状矿石 13-岩浆岩岩相接触界线 14-不同阶段岩相接触界限 15-断层2 金川铜镍硫化矿床地质特征汤中立等( 1995) 在前甘肃地质矿产局六队勘探资料基础上对金川含矿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金川岩体是同一含矿岩浆分异后分 4 期侵入形成的复式侵入体, 其第一期中细粒含二辉橄榄岩和橄榄二辉岩, 产有就地熔离形成的星点状、局部海绵状贫矿, 规模很小;第二期中粗粒含二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占金川岩体体积约67. 7% , 分布于整个矿区,产有规模较大的以星点浸染状矿石为主的透镜状、板状和似层状贫矿体; 第三期中粒硫化物纯橄岩相,产有海绵陨铁状矿石为主的富矿石;第四期是指晚期硫化物矿浆沿岩体原生构造裂隙和其他构造裂隙贯入形成的块状金属硫化物矿石。

其中,第二、三期侵入相中产出的浸染状贫矿、海绵陨铁状富矿构成了金川的主矿体。

铂族元素的研究证明金川矿床是二次熔离的硫化物聚集再次侵位的结果,致密块状矿石和稠密浸染状矿石还经历了硫化物熔浆的结晶分异(Song et al.,2006,2009)。

3 对金川铜镍硫化矿床成因模式的认识目前,对金川铜镍矿地质特征和成因模式方面主要的认识和结论包括以下几点: 1 ) 在大陆裂谷发展前期拉张环境中成岩成矿,并随龙首山推覆构造转移到现今位置;2)含矿母岩形成形成于长城纪(1508±31Ma),成矿作用主要在元古代及加里东期;3)深部熔离—贯入作用是主要成矿机制,含矿岩浆的有序侵位显示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停歇过程曾发生熔离分异,形成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分层结构(四层结构); 4)小岩体成大矿,剩余的含矿岩浆多次贯入同一空间成岩、成矿,区域存在其它超基性、基性岩体—岩群或岩流。

以金川矿床为代表的“小岩体成大矿”的观点相对于传统的铜镍硫化矿床成矿理论,在认识上取得突破。

3. 1 成矿温度成矿温度包括含矿岩浆中硅酸盐矿物结晶温度和金属硫化物的结晶温度, 由于硅酸盐矿物熔点较金属硫化物高, 先结晶的应是硅酸盐矿物。

汤中立等利用金川含矿超基性岩样品, 进行了高温高压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橄榄石初熔温度的高低与压力, 介质等有关, 当压力为300M Pa, 含混合挥发组分时, 橄榄石初熔温度为720左右。

采用均一法测得橄榄石的均一温度为1050度~ 1100度。

关于金属硫化物的结晶温度, 据贝特曼( 1982) 固溶体分解温度, 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固溶体分解温度为600 , 高于其他硫化物分解温度( 350 ~ 550 ) , 说明硫化物从开始熔离到结晶结束, 其温度区间要比造岩矿物大的多。

3. 2 成矿压力前人利用矿物地质压力计对造岩矿物的形成压力进行了估算, 认为成岩压力大约在500~ 1100M Pa。

如果按这一估算结果, 金川含矿岩体形成于深成环境, 若成岩压力为900M Pa, 在完全封闭系统条件下, 其压力数值相当于地壳30km 以上的深度,这个数值显然有些偏大, 这种估算主要适用于钙碱性中—酸性侵入体, 对铁镁质或超铁镁质岩, 因SiO 2 不饱和, 地质压力计得到的温度可能偏高, 误差范围达300M Pa。

汤中立等认为川铁镁质岩成岩压力在500M P a 左右, 成岩成矿深度在15km 左右。

3. 3 成矿酸碱度成矿时的酸碱度有两种含义: 一是成矿流体本身的酸碱度;另一种是成矿物质结晶沉淀时的酸碱度。

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原理, 两者的酸碱度是不同的。

本次研究对不同类型特富矿包体液相水的酸碱度进行了测试, 测试结果pH 值为5. 4~ 5. 6, 表明成矿是在弱酸性环境下进行。

3.5 成矿时代关于金川超镁铁岩体和矿床形成时代,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方法获得大量同位素年龄数据, 大致分为两个范围区间即1500~1000M a和1000~800M a,分别代表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尽管仍存在争议,但新元古代时期的成矿年龄(800M a左右)为后期构造—变质叠加事件年龄,中元古代时期的成岩、成矿年龄(1408~1508M a)更接近实际的成岩、成矿事件年龄,似乎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因为,对金川铜镍矿成岩成矿年龄的这种厘定、判断和重新认识,既说明华北古陆边缘中元古代成岩成矿事件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又反映出形成于深部环境的金川含矿超镁铁岩体,受加里东构造事件影响,经后期构造运动抬升至现在环境和位置,目前的含矿地质体实际是早加里东构造事件叠加影响的结果。

3.6 成矿及后期构造变形既然目前认为金川含矿超基性岩体及其外围龙首山镁铁—超镁铁岩体由于受加里东构造事件影响,作为构造岩片经后期构造运动抬升,至少于10km深处被推向地壳浅部,经风化剥蚀而出露于地表, 那么, 金川含矿岩体成岩成矿起始形态产状的判断和后期逆冲推覆构造作用过程重塑,就成为金川矿床深部找矿取得突破的重要基础工作。

金川铜镍矿岩矿地质特征充分反映“深部熔离一贯入成矿”是其主要成因模式和成矿机制,含矿岩浆有序侵位显示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停歇过程曾发生熔离分异, 形成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分层结构, 而金川侵入体更老的年龄意味着必须考虑到成矿后期的构造变形对矿化及分布所起的作用, 由此可见,金川岩体的形态产状可能已被改变,由最易于就位的层状或似层状岩体逆时针旋转而成向西南倾斜的板状或透镜状岩体。

4 找矿根据目前对金川铜镍矿“深部熔离一贯入成矿”成矿模式的认识,结合金川铜镍矿地质特征,重新审视金川矿床地处龙首山岩带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历程,对金川矿床成矿所依托的重要幔源岩浆事件及金属硫化物富集成矿过程与最终可能的就位方式进行探讨,特别是对金川铜镍矿非常重要的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矿化侵入体侵入时间和后期构造变形历史重新认识,对金川矿区深部、外围及区域找矿勘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1 矿区外围找矿金川镍矿含矿岩体为一复式侵入体,岩体至少分四期先后侵入成岩成矿,其中岩浆成矿作用第一期和第二、三期侵入岩浆形成的就地熔离矿体和深部熔离贯入矿体分别占岩体体积的25.13 % 和物液相大规模熔离,贫硫化物硅酸盐岩浆移离以后,剩余的富含金属硫化物液相的硅酸盐岩浆侵入的产物,是大规模岩浆事件后期侵入作用的结果。

龙首山岩带还应有金川同期次富金属硫化物的岩体分布。

金川地区陆内造山作用逆冲推覆以及含矿超基性侵入体成岩成矿后,经历漫长而复杂地质演化过程中明显的地壳隆起和剥蚀,是造成龙首山超基性岩带岩体分布不连续性的主要原因。

区域构造岩浆演化分析和岩浆岩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在更广的区域范围如藏布台( 1511±168 M a )、大口子等地的超基性侵入体与金川侵入体年龄相同。

超基性岩体的出现局限于早元古代到太古代。

这些超基性岩体沿龙首山隆起带南缘断裂侵位分布,分布范围走向长180 km ,岩体出露不连续。

4.2 区域勘探目标区优选确定基于所收集的铜镍硫化矿成矿地质背景及物化探资料,提出如下勘探原则,予以判别、预测和确定新的找矿靶区:1)太古宙地盾(太古代克拉通)边缘;2)地盾边缘轮廓线等线性构造交叉切割的交汇点;3)存在深部高密度体(重力异常区)和磁性体(磁异常区);4)有N i、Cu、Co、C r及PGE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异常。

基于上述原则,区域找矿的关键是根据超基性岩体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和地球物理组合特征, 对候选目标区物化探异常进行地质解译,并对含矿性进行排序评价,从而确定铜镍硫化矿床区域勘探靶区。

由于原进行过重大勘探的藏布台超基性岩体并不是优先排序的勘探目标区。

所以,目前,在金川地区超镁铁岩带确定的两个优先排序较高的勘探目标区是:1)金川东延靶区,为已探明金川矿床含矿超基性岩体(带)东段8km长的有明显矿化特征的磁异常地带。

带沿F1深大断裂东部延伸更远处长达30km的磁异常地带。

层厚度是不是太厚(小于300m)决定了目标区发现矿床的成功概率。

有必要利用航磁数据,将这些异常模块化,以评估磁异常体盖层厚度。

5 总结以上是对[参考文献][1]汤中立. 金川硫化铜一镍矿床成矿模式[J ]. 现代地质, 1990, 4[2]李文渊. 祁连山岩浆用有关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与找矿[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6: 1 ~208.[3]汤中立,杨杰东. 金川含矿超镁铁岩的Sm 2Np 法定年[ J ]. 科学通报, 1992, 37 (10 ) : 918 - 920[4]汤朝阳,姚华舟,段其发,等. 青海曲麻莱地区通天河构造混杂岩带找矿前景分析[ J ]. 地质与勘探, 2007 , 43 6 : 1 - 6.[5]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队. 白家咀子硫化铜镍矿床地质[M ].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4: 1 - 225.[6]田毓龙,把多恒,高志武,等.金川镍铜矿床数学模型对深部矿化变化趋势的指示[ J ]. 地质与勘探, 2008 , 44 ( 1) : 82 - 88.[7]闫海卿,苏尚国,焦建刚,等. 金川N i2Cu2 PGE 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时代研究[ J ]. 地学前缘, 2005, 12 ( 2) :[8]汤中立,杨杰东. 金川含矿超镁铁岩的Sm 2Np法定年[ J ]. 科学通报, 1992, 37 (10 ) : 918 - 920.[9]李文渊,汤中立,郭周平,等. 阿拉善地块南缘镁铁超镁铁岩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J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4 , 23[10]汤中立. 超大型Ni2Cu ( Pt ) 岩浆矿床的划分与找矿[ J ]. 地质与勘探, 2002, 38 (3) : 1 -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