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高州经济的发展1

浅析高州经济的发展1

浅析高州文化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也走过了30多载春秋。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高州人民踏上了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然而,相对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突飞猛进、振翅高飞,高州的经济发展长期在中低谷中徘徊,经济现状相对比较落后,如果现在还不发愤图强、急起直追,差距必然更大,落伍必然更远。

面对历史车轮滚滚而过,我们很有必要对过往历史和未来方向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规律,积极探索高州经济发展新轨迹,让鉴江平原盛开富饶美丽之花。

以下是本人对高州文化经济发展的一些粗浅思考,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高州历史文化长久深厚。

1、高州历史源远流长。

据研究,高州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已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

在祥山镇茶亭岭上,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牧猎石器——穿孔石球,它是原始人类用来套击野兽的工具。

在新垌镇的红珠岭和云潭镇的黄鳝坡上,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锛、砺石等磨制石器。

此外,在曹江、泗水、根子、谢鸡、环城等镇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存点共11处,出土一批石器工具。

这些出土文物,证明了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州的土著民族已生活在境内的大片土地上,创造了高州古代人类文明。

2、鉴江平原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高州山川钟灵毓秀,孕育和造就了大批著名人物。

西晋时期的潘茂名,一生习静修道,采药炼丹,为百姓解除疾苦,深受群众爱戴和朝廷重视,被誉为岭南第一道。

南朝时期,南越俚人女首领冼夫人,一生致力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岭南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被朝廷册封为石龙太夫人、宋康郡夫人和谯国夫人,官阶从一品。

唐代的高力士,在朝廷中任知内侍省事,为朝廷推荐了一批任职高官的人才,深受唐玄宗的宠信。

明代的李学曾,任大理寺少卿,与县内同出一门的进士李邦直、李一迪,被誉为“为官耿直三进士”,扬名朝野。

民国初期的张锦芳、杨永泰先后任职广东省长,对广东的建设和发展,卓有建树。

民国后期的梁华盛,曾任职吉林省主席,并在高州开办海珊中学,促进了高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们都为高州的地方建设作出过贡献。

3、民间艺术独特精湛。

高州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代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高州民间艺术。

高州山歌、高州木偶戏、八音班、采茶戏、舞春牛、粤剧、舞狮、舞龙等各项民间艺术,向为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1979年以后,高州群众文化事业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共办文化,同步发展的喜人景象,城乡文化设施日臻完善。

至1993年,文化设施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大戏院、电影院、工人文化宫、新华书店、体育场等。

遍布城乡的文化设施及各种文艺队伍,构成了具有高州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一个以市为指导,以镇为中心,以村为基础,以户为补充的四级文化网,有力地推动了高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高州经济的辉煌与落后的成因。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特别是1979年以来,高州全市(县)人民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全市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经济迅速增长。

1990年以后,高州的农业生产连续获得好收成,农、林、牧、渔业持续发展。

各级党政部门在加强对农业领导的同时,又根据市场需求,抓好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建立起一批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走出一条具有高州特色的“三高”农业路子。

高州发展“三高”农业的经验,得到了省领导及农业专家的肯定,他们认为高州的“三高”农业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991年,高州县被评为“第一届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

1993年,高州县被评为“全国明星县”。

回顾历史,“高州模式”的辉煌令人自豪,但相对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我们高州的经济又远远落后,要从落后的阴影走出来,就必须找出落后的原因,并加以改进,为什么高州的乡镇企业无法长大?为什么“高州模式”会慢慢落后?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有着不同看法,本人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原因:1、小农意识强烈,普遍存在“小富则安”观念。

“高州模式”是依靠大量农民洗脚上田,创办小企业滚动发展而形成的。

但早期创业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千万年来在农民中形成的“小农经济”、“小富则安”等观念根深蒂固,忧患意识不足,对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目光和战略思维,最终制约了高州经济向前发展。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全国经济蓬勃发展,各地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逐步占领全国市场并走出国门的时候,高州的民营经济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例如,高州的手套业一度领先全国,在80年代就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但至今仍然没有产生一个省级名牌,绝大数仍然是生产最低端产品的手工作坊,甚至因为缺乏技术含量、质量低下而被称为“星期手套”。

2、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高州早期的乡镇企业普遍是家庭式经营的手工作坊,企业经营者的文化层次比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运作规程,甚至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也没有品牌商标和银行帐号。

例如,高州的手套业,几乎是一家一厂,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家庭成员负责,帮工大多为邻居或亲戚朋友,正是所谓“亚姑喂奶,兄弟做工”、“丈夫生产,妻子管帐”的经营管理方式,“父子工厂”、“兄弟公司”比比皆是。

这就是“高州模式”企业的先天不足。

这些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资金、技术缺乏,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束缚了企业的升级换代,导致企业越办越小。

有些企业由于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同股东在资金管理、经营决策、盈利分红等方面容易发生矛盾,企业散伙或分拆的风险比较高,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错过了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

3、全国、全省的经济大气候不利于高州。

无论是整个中国,还是广东省,都有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多元、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特点。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每一轮的经济增长极都是由国家战略决定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腾飞都有着强烈的国家政策支撑。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州人抓住全国商品经济开始启动、国家鼓励举办乡镇企业的政策契机,经济发展较快。

但在九十年代前后,国家和广东的发展重点放在珠三角,经济体制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粤西的战略地位迅速下降,而高州既没有得到上级的政策照顾,又没有资本、技术、人才的支持,更缺乏珠三角的地域、侨乡等优势,逐渐与火箭式发展的珠三角拉开距离。

这也是高州资金和人才流向珠三角的客观原因,慢慢形成了资金、人才流失与高州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

三、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存在问题。

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4.48亿元,比1978年(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增长26.9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2亿元,增长20.2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656元,增长33.2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459元,增长33.3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5.04亿元,增长1174.2倍。

该市先后荣获“全国水果第一县(市)”、“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手套名城”、“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等30多项国家级殊荣。

200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亲临高州视察,在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作重要讲话,对该市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亲笔题词“搞好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实现“搞好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工业才是高州再次腾飞的必经之路。

高州最大的致命薄弱环节是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不理想。

工业立市,应该作为高州未来坚定不移的发展思路。

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高州是一个农业大市,但还不是一个农业强市,只有通过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才能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实践也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加快发展,在经过农业经济阶段后,必须加速向工业经济转移。

其二,工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化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工业还是万元GDP税费率最高、政府财政收入最重要的产业领域。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全面小康,更没有现代化。

我市工业以皮革制品、铁矿、医药保健、渔需品等传统产业为主,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

要建设幸福高州,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发展。

其三,高州有着加快工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进一步加速了产业转移。

高州有着的较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劳动力丰富,技术工人充足,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发展工业是高州的潜力所在,出路所在,希望所在。

因此,必须强化以工兴市、以工强市的意识,形成全市上下共促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速工业发展。

四、当前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近年来我们高州通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为主线,立足新起点,抢抓机遇,着力加快园区建设,搭建好招商引资平台,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高州已有华润集团、香港五丰行、日本丰达电机、广东明阳、华能新能源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到高州投资考察或已落户高州。

此外,高州还致力打造园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共有金山、普康、宝光、石鼓等四个工业园区建设。

其中高州金山工业园成为高州第一个获授1000万元政府激励引导资金的园区。

高州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加快园区建设速度,至目前止,该工业园已投入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完成征地1500多亩,拟入园企业有明阳风电、中凯风电、沥青厂、中石油添加剂、恒信达、果德福、乳胶制品等10多家企业,总投资超10亿元。

现在,高州面临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8年至2012年,省委、省政府共安排500亿资金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有步骤、分阶段地帮助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转移,明确对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进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园、加大扶持重点产业发展、有效引导产业转移等八个方面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实现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双转移”政策为我省欠发达地区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良好机遇,清远就是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仅用不到3的年时间就实现GDP翻了一番。

而我们高州具备了产业转移的基础和载体。

如果高州用足用好产业转移政策和产业转移工业园这一有效平台,全力争取省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就能较快地壮大经济总量,推动高州经济快速发展。

特别是茂名市在2012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复的日本丰达电机(高州)有限公司、茂名市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高州市盈丰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落户高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