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8期2011年8月医学与社会MedicineandSocietyVo1.24No.8Aug.2011・36・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经济分析李显文1,2张亮31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杭州,310053;2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71;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430030摘要回顾我国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情况,其建设模式可归纳为网络、重点和单项业务3种模式。
通过对各种模式的规模经济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医疗服务质量、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群众医疗经济负担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有助于不同区域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协调发展;有助于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和服务可及性的改善。
因此,我国应明确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目的与建设评定标准,并根据各地实际,合理选择建设模式和合理确定医疗中心的建设规模。
同时,各地还应注重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重视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疗中心的建设。
关键词医疗中心;资源配置效率;规模经济性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DOI.10.3870/YXYSH.2011.08.013Economic Analysis of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in ChinaLi Xianwen etal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view of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or medical group in China,three models which are the net and focal point and single shar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were summarized.After analyzed these model by scale economies,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qual-ity of service,accessibility and medical cost,it is considered that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could enhance the level of medical treatment,allocate medical resources rationally and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urpose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be made farther clear,model be selected ra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fact,scale be determined properly,resources be deposited by rational way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enter construction in rural and remote areas.Key words Regional medical center;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Scale economies自2009年7月卫生部公布《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国家医疗中心评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后,各地纷纷开展了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
本文拟对我国区域性医疗中心不同建设模式的比较,并从资源利用效率、服务质量、医疗成本,以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我国区域性医疗中心的设想与建议。
1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回顾2002年有学者提出制定区域医疗发展规划时应依托医学院校,建立区域医疗中心[1]。
卫生部在征求意见稿时将区域医疗中心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为居民提供代表该区域医疗服务先进水平,承担一定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教学,以及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技术支持等任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并设想将全国划分为7大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国家级综合性医疗中心和专科性医疗中心,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分别设立各自区域内的综合性医疗中心和专科性医疗中心。
从目前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级医疗中心的具体建设情况迄今未见报道,而地区性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则相对活跃。
根据文献检索和查询有关的信息,国内许多省、市及地区的医疗机构都在努力争创成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其具体建设模式按组织架构可以归为3类:即重点模式、网络模式和单项业务模式。
1.1重点模式重点建设模式是指通过择优选择,确定区域内少量医疗机构作为区域医疗中心,进行重点建设。
如北京市在10个远郊区县,分别设立1个区域性医疗中心。
上海市计划把上海建成亚洲地区医疗中心,自2001年起已选择33个三级医院作为临床医疗中心,进行重点建设。
海南省分别在琼海、三亚、儋州、海口、五指山市现有的综合医院中选定重点医疗机构,建设成为海南省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地区的医疗中心。
作者简介:李显文,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院管理。
・37・重点模式有助于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并使获建的医疗中心(医院)能够快速地提高医疗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国家级医疗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缩小全国不同区域医疗水平的差距,平衡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减少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的现象,从而提高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在国际间的竞争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和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地区性医疗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当地区域内的医疗水平,分散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的需求。
另外,对于在区域性医疗中心里获建的医院规模会扩大,医疗技术水平也将得到较好地提升。
如果医院的规模与所在区域医疗需求及其自身管理水平相适应,将获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成本,但重点建设模式必须防止扩张过度,导致规模不经济,甚至形成垄断,削弱竞争;其次,由于重点模式并未理顺医疗中心与下级医疗机构的关系,其人、财、物各不相干。
加之,重点建设模式在病人双向转诊方面没有签定相关协议,其医疗市场秩序也没有较大的改善,导致重点建设模式在降低医疗成本方面发挥作用有限。
同时,重点模式在经营投入方面只对少数医院加强建设,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影响了市场作用的发挥。
1.2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是指大医院与小医院(社区医疗机构)之间,或综合性医院与专科性医院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进行横向及纵向联合,建立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如安徽省省立医院组织省内28家医院建立的省级区域性医疗中心,形成“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的三级网络,网络成员可在需要时优先得到牵头医院在临床技能、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在牵头医院建设区域医疗远程会诊中心、转诊中心及远程专家门诊预约中心等区域医疗网络服务平台,实现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教育、医疗咨询等工作。
同时,区域医疗网络服务平台的搭建,能够及时便捷地满足网络成员多方面需求。
此外,一些医院联盟、医院集团及医疗联合体也属于该模式。
虽然这些医院不一定是政府组建,也未经有关行政部门和机构评定为区域医疗中心,但它们实际上属于所在区域的医疗中心。
如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四川省人民医院集团(由四川省人民医院牵头,市、区、县医院加入,有共同的120通道、应急网络、双向转诊平台和对下级医院的帮扶协议),上海2011年开展建设的医疗联合体(由1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组成)。
网络模式,由于有网络层级架构和帮扶、转诊的契约,将有利于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并优化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牵头医院的指导与帮扶,将有助于提高下级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同时,通过双向转诊,扩大了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和合作,有利于大、小医院功能互补、资源共享,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各网络成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紧密型医疗集团内,如果人员实行统一管理,自由流动,优化组合,将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使用同一套医院供应链系统,统一采购、库存、供货服务、后勤服务,形成内部市场交易,能够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和交易成本;统一服务规范、质量控制和流程,将发挥良好的品牌效应优势,减少患者的医疗成本。
同时,医疗集团将获得较强的规模经济效益,并可明显地降低医疗成本和病人医疗费用。
但网络建设模式如果管理水平和市场需求不能适应集团发展需求,则容易产生规模不经济,甚至垄断低效[2-3]。
1.3单项业务模式单项业务模式是指某个地区的医院将某项业务构建成为区域性诊疗中心,即将某个医院的某项业务服务范围由原来的一个医院内的单项业务扩大到了整个区域。
如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对可复用的医疗器械进行集中处理[4];区域性医学数据中心,收集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信息以共享使用。
目前浙江、上海等地建立的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均属于单项业务模式。
单项业务模式将某项业务的服务范围扩大,并用服务量来共同分摊固定成本,以提高医疗服务规模经济性。
同时,单项业务建设模式还可促进网络成员医院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如区域数据中心,除了共享诊疗信息外,还可以开展远程医疗、转接诊协作及医疗调度预约,这将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开展医学教育服务,可以提高基层人员的服务质量。
2建议长期以来,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不是按区域医疗市场的需求,而是按部门和地方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方式进行配置,这种配置方式无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导致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卫生资源配置呈现倒三角,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性低下。
这也是出现“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根源之一。
因此,划分区域设置医疗中心,对于改善我国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区域医疗水平,以及提高资源配置公平性和李显文等.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经济分析医学与社会2011年8月第24卷第8期・38・服务可及性具有重大意义。
为此,通过对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情况的比较和分析,对目前我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2.1进一步明确建设的目的和原则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高各区域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此外,还应强调医疗中心的社会责任,激发医疗机构内在活力,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以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2合理选择建设模式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服务需求、信息化程度、医疗行业基础等不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模式不能“一刀切”。
笔者提倡建立单项业务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如诊疗预约调度中心。
在财政投入能力较弱的市或县级、偏远地区,采取重点建设模式较为可行。
在省级层面和条件许可的市、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应当选取网络模式,且设立多个,使它们之间产生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