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

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

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我县医疗资源丰富,拥有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二级级甲等医院2家,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等二级专科医疗机构2家,政府主导建设的镇卫生院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卫生室685所。

医改工作启动实施以来,我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初步构建了“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康圈”,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镇、村”的为群众健康服务格局,为全县下一步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亮点1百姓看病不用愁全市首推“先住院后付费”模式逐步推广“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是国家医改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今年5月15日,永川区率先在全市实行了基层医疗机构“先住院,后付费”的诊疗服务模式。

据介绍,在开展“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病人在办理住院手续时只需与院方签订一份《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就可立即入院接受治疗,无须再缴纳住院押金。

待到病愈康复,病人向医院付清自付部分的费用便可出院。

若家庭困难,出院时不能结清费用的患者还可延期或分期付款。

“‘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永川区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该模式顺利推行,区里还出台了一些政策保障。

如区医保中心预拨一定数额的周转金,减轻实施单位的资金垫付压力,并进一步优化医疗费用结算程序、缩短结算时间;建立了医药欠费坏账准备金制度,医药欠费坏账准备金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医疗收入的1%提取,由区卫生局设立专户储存、统筹管理。

此外,对于城乡低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城乡孤儿、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城乡重度级残疾人员、民政部建档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众,可按照规定申请住院医疗救助。

先住院,后付费目前,已有3万余人享受到“先住院,后付费”服务,无一例恶意逃费。

亮点2人人都有“私人医生”全面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家人生病了,只需要拨打一个电话,医生就会立马赶到家里进行诊断治疗。

没病的时候,也可以随时提供保健指导、电话咨询。

这种场面以前我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想不到如今我们也可以享受这种待遇,而且还是免费的!”今年7月,永川区来苏镇水磨滩村白沙七社47岁的何兴兰与镇卫生院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

与何兴兰一样的是,来苏镇19151户居民家庭中,与镇卫生院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的达11784户。

截至6月,该镇61.5%的居民户有了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永川区开展医改工作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创举。

今年4月,为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网的作用,进一步探索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永川区启动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该签约服务实行“包户责任制”原则——由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服务团队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型服务关系;乡村医生则在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团队划片包村指导的基础上,与农村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型服务关系。

签约后,家庭医生将免费提供上门访视、电话咨询、健康体检、孕幼保健、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健康宣传、保健指导、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双向转诊10个项目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启动,不仅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基本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还使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观念由被动变为主动。

”永川区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共签约20万余户,累计签约人数63万余人,签约覆盖率56.4%。

在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全区新建居民健康档案9507份,更新居民健康档案23万余份,新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人755人。

此外,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数量也大幅上升——10月全区村卫生室就诊39839人次,较3月全区村卫生室就诊35754人次上升了4085人次。

亮点3看病就在家门口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按照《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2010年至2011年,永川区财政投入1782万元,新建村卫生室252个。

2011年底,永川区率先在全市实现所有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有力推动了基层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的顺利开展,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带来村卫生室的软硬件建设提档升级,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三级卫生“网底”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

2012年,永川区再投入187.4万元,为全区318个村卫生室配置了清创缝合包、诊查床、中(西)药品柜、健康宣传板、资料柜、担架、血糖仪、移动紫外线灯、票据打印机等基本设备设施,规范了村卫生室标识标牌、工作制度框。

亮点4提高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乡村医生上挂培训大学生也来当村医彭成亮是永川区南大街大南村的一名乡村医生。

细心的村民发现,最近一周,彭医生“不见了”。

“彭医生也生病了?”“他是不是走了哟!”……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其实,彭成亮既没离职也没生病,而是到南大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上挂培训去了。

永川区南大街街道拥有人口7万余,其中农村居民占了近一半。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村卫生室13个,有上岗乡村医生41人。

该辖区公共卫生管理点多、线长、面广,乡村医生是协助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得力助手。

但在实际工作中,村医们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熟练公共卫生工作的有3 人,基本熟练的有10人,不熟练的有28 人。

为了提高辖区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促进镇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发展,从2012年5月起,南大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辖区的乡村医生前来进行上挂学习。

中心制定了一套培训方案:一周为一期,每期4人-5人;操作上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培训;内容以实用、会用为主,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儿童系统管理、慢病管理、相关表册填写、年检随访记录、资料收集与装帧。

通过培训,乡村医生们的医疗诊治水平和公共卫生管理技能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与南大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的培训一样,目前,乡村医生上挂培训已在永川区“全面开花”,并持续常态化。

除了定期对村医进行上挂培训外,永川区卫生局还采取其他方式向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大输血”,建立大学生村医制度就是其中一项。

永川区卫生局努力探索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新的管理模式,于2012年4月建立了大学生村医制度的方案。

此项机制的建立为村卫生室注入了新生力量,有效解决基层卫生人员匮乏、医疗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让农村群众就近享受到方便、安全、价廉、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全区已招录大学生村医42名。

2017年前,将逐步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大学生村医。

亮点5乡村也留得住好医生独创“村卫生室医疗风险金”减风险永川区现有村卫生室318个、乡村医生708人,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深化医改基本原则,妥善处理好规范管理和保护村医合法权利的关系,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之间建立合作共赢、分工协作、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良性机制,永川区卫生局独创了“村卫生室医疗风险金”,出台了《永川区村卫生室医疗风险金管理办法(试行)》,以明确村卫生室医疗风险由全区所有村医共同承担,所属镇街卫生院同时承担一定管理风险责任。

据了解,该医疗风险金由区卫生经费核算中心统一收取、管理、核算,启动经费50万元,按现有乡村医生人数收取,封顶金额100万元。

在发生医疗纠纷赔偿后,根据上年赔偿医疗风险金总额,确定当年人均缴纳金额并一次性收齐,补足100万元的封顶金额。

收取的医疗风险金不予退还。

经第三方调解机构调解、人民法院判决、主管部门调解的医疗纠纷,达到一定金额并属于赔偿范围的,即可用医疗风险基金及时赔付。

其中,区卫生经费核算中心支付赔偿金额的60%,所属镇街卫生院负担5%,另外35%由发生医疗纠纷的村卫生室所有村医共同赔偿。

自2012年下半年实施风险金以来,全区村卫生室发生医疗纠纷1起,协议赔付11万元——所在地卫生院承担5500元,医疗风险金专户承担66000元,当事人承担19250元,另外两人共同承担19250元。

未实施风险金之前,这11万元赔偿金全部由责任乡村医生承担,很可能导致无力偿还被迫放弃乡村医生职业,同时激化医患关系矛盾。

实行医疗风险金大大降低了乡村医生的承受负担。

亮点6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天使在我身边”活动服务百姓健康为了在全区卫生系统打造一批群众满意的服务型党组织,近年来,永川区委卫生工委以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契机,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创新服务理念,开展了以“天使在我身边”为主题的各类医疗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

据悉,近年来,永川区卫生局先后组织131名城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高级职称专家到农村、社区免费为百姓提供医疗卫生技术服务和咨询,并组织200余名医务工作者与270名65岁以上贫困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为他们提供健康服务指导和帮助。

今年10月13日,“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活动在永川区渝西广场启动。

仅当月内,全区各单位开展义诊活动共计30余场,受益群众达3500余人。

为改善医疗系统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升群众满意度,全区卫生系统进一步深化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要求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同时,全区开展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最美白衣天使”等评选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创新提出永川卫生“七规范”、“十不准”,努力做到“医德好”;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