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语文吸引孩子让孩子爱上语文Word版

让语文吸引孩子让孩子爱上语文Word版

让语文吸引孩子让孩子爱上语文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课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叶圣陶强调“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

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喜爱上语文课,就一定要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只要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乐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相信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一、教师要爱上语文语文是集工具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它不仅是其他基础学科的基础,而且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对于提高个人乃至社会的素质都具有奠基意义。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学好了语文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老师就要把这种乐趣与享受带给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东西都能够让人感觉美,如:普通话美、中国汉字形体美,阅读课文里也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如文章思想内容富有教育意义,其思想性让人感觉美;文中的妙词佳句很多,其写作方法让人感觉美……一节好的语文课,学生就应该在这种美的氛围中度过。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的东西教师首先应该感受到,如:很多课文都有一些情景,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情景,进入角色,老师则首先要进入角色,老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讲解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一些课文内容很感人,老师受到感动后,要把你的感觉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这样一来,学生也会受到感动;要让学生反复读的重点段落或重点词句,老师可和学生一起读;还有一些课文,文中的妙词佳句不断,老师就要把这些妙词佳句精选出来,表现出自己对文中优美词句的喜爱,再让学生也找到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者用笔做上记号,或者把优美词句摘录下来……总之,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把你对语文的爱表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学生也会和你一样爱语文。

二、让孩子们爱语文爱上语文是个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让学生爱上语文,让我们注重我们语文课堂艺术性,再结合人文思想,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用我们的热诚来感动孩子纯真温柔的心。

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是充满情感与情趣。

要让学生能真正地潜入到语言文字的意境中,与优美的语言共振,深入地体会着优美的语境,课上老师就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语文实践。

在实践中自主地领悟语言规律,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和沉淀。

那么,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将是一个可望且可及的目标了。

每节课都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为他们展示一个世界,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未知世界。

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运用设置悬念或猜迷语等方法,在学生想知道而又无法知道,欲言而又不能的时候巧妙地引出新课及环节过渡,让学生带着求知、探索的兴趣主动地去寻找新知识。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我一板书完课题就用惊讶的语气发出疑问:“咦,我怎么觉得这个课题有点怪?这是怎么回事呀?”这么一问,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随之引发了一连串的提问:“老师,为什么题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加上双引号?”“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题目?”“我真想知道里面在讲些什么!”……此时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极浓,求知欲极高,我便抓住时机,开始教学新课。

另外在各环节中、各段落之间我还精心设计了过渡语言,使各部分内容紧密相扣,时时调起学生的兴趣。

三、亲密合作,课堂和谐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怎样才能建立师生间的亲密合作关系呢?1、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

2、教师要尊重个体,真诚交流,共建民主课堂,走合作道路。

和孩子一起走过一节和谐的课堂,让孩子身心舒畅地走进知识的殿堂,并感悟生活。

诚然,一堂课不能一味地泛滥开去,教师必须及时点拨、调控、归纳,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3、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冷静地对待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如学生睡觉、说话等等),做到既严肃又活泼,既庄重又亲切。

4、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要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期待。

我经常对学生说:“请来试一下回答这个问题,只要说出自己思考过的见解,说错了没关系”。

“谁来挑战一下自己,朗读这一段话”。

“他(她)讲得很有道理,望继续加油!”。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所以,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

它可有效地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

这样,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喜欢学习。

四、重视实践,活学活用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学校即生活”、“做中学”等观点,推行活动性教育方法,主张学习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活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参与社会工作。

教学要强调活动的运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知识,还要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

如开展读好书评比活动、成语接龙比赛、朗诵比赛,开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进行参观访问、上网检索、校外采风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活用知识。

特别需要探索的是怎样在活动中上复习课,扫除复习课的枯燥乏味,笔者曾作过尝试。

复习小说单元时,边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小说名及人名,边在黑板上写下。

然后让学生分成两组,轮流派出选手背对黑板,教师每指到黑板上的一个课题或一个人物,同组学生或做手势、或提示主题、或提示人物性格,哪组选手先猜出就记上一分,同时擦去这个课题或人名,当黑板被擦净时,比赛结束。

寓教于乐,不亦乐乎。

五、课堂民主,创造情意课堂教学是人的一种交往过程,不能只从认知的角度看师生交往,还应从情意的角度看师生的互动。

理想的课堂,在情意方面是畅所欲言,情意浓浓,风趣,幽默,其乐融融。

教师是畅达所言,学生是如沐春风。

在这种课堂中,你会感受到人情味道,在这种课堂中,你会享受到交往的快乐。

在学生的心中,你是教师,也是朋友,还是家长,你有时是令他佩服的知识的拥有者,有时又是令他喜爱的表演艺术家。

小孩子在你面前,既严肃认真,又无拘无束。

而在你的眼里,学生是天真的孩子,是喜欢你的一群天使。

在课堂上,教师贴近孩子,关心他们,春风化雨,悦纳学生。

如,读《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话时,一个学生打了嗑巴,我微笑着对全班说:“看来当时情况很紧张,要不这位同学怎么有点结巴呢?”学生都笑了。

我顺势对那名同学说:“来,你再当一次诸葛亮。

别紧张,读出他胸有成竹的样子来。

”在我的鼓励下,那名同学再次站起来,读得很通顺,很有语气,高高兴兴地坐下了。

这种幽默,是一种教学机智,是一名教师应努力炼就的本领,他会使学生喜欢你和你的课堂。

除去幽默,要创造一种情意的课堂,教师不少不了关怀鼓励的话语。

冷言冷语是小孩子最怕的——实际上,大人也不欢迎,而温暖人心的话语则是小孩子期待的,特别是在他回答错问题时。

因此,我们要修养自己的师德,让每一句话语都表露出你对面前的孩子的关心、爱护,就如我前边所讲的,让学生如沐春风。

这样教学,学生才会从心里觉得你是他的大朋友,你那么理解他。

现在,学生常常喊“理解万岁”,就表明了他的一种愿望:愿自己和老师是一种融洽的关系,而不是对立。

六、让孩子们表演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小故事等,其语言精炼。

孩子阅读一是要体会课文的情趣,享受阅读的乐趣,第二点就是内化语言。

这两点怎么结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表演。

小孩子的表现欲是很强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出现“自言自语”的表演情境。

以表演做为一种体会故事情趣的手段,以表演做为一种内化语言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试想,小孩子如果要表演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他必须完成以下几项工作:1、熟读课文,这样才能记忆情节和课文的语言,否则,表演时,他说不出其中关键性的语言。

2、练习复述课文中的关键性的语言。

3、与别的同学分角色,只有与人合作方能表演好这个节目。

4、将课文的故事转换成一个小剧本,这里而就需要学生进行改编、创造。

5、表演,则要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必要揣摩人物的心理,想像人物的声音、神态等。

可见,一个表演的设计将有利于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有利于学生创造、运用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

七、让孩子们探索生动的课堂离不开学习主体的充分的活动,特别是富有创造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我们利用课文,可以拓展想像,可以补白续写,可以创造性复述,可以争论问题,可以质疑问难。

这些学习活动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将相和》一课,在学习“渑池之会”这个故事时,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会上,是打了个平手还是有输有赢?这个问题很具有探索性,学生开始读书时没有深入思考,只认为秦王没占了便宜而己。

但,经过这个问题的引导,通过深入读课文,发现秦赵两国并非打了个平手。

赵王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为赵王击了缶,从这点看是没输没赢,打平手而己。

但是,秦王是被一个赵国的大臣——蔺相如——逼迫击缶的,这一点说明赵国占了上风。

再有,缶比起瑟来,前者是下里巴人,后者是阳春白雪,赵国之技高雅于秦王之技。

所以,总体来看,秦国败给了赵国。

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感到,蔺相如再次被提拔是的确立了大功的,并非像廉颇所说:“凭着一张嘴往上爬”。

当学生有了这种新的发现时,他是非常快乐的!从这个教例可见,我们的学生是很喜欢探索问题的。

一、老师要和蔼可亲,与学生达成一片二、老师要有幽默感三、多鼓励学生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我们历来都崇尚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法,认为学习是严肃得近乎苦“差事”的事。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采取的是“逼”的方法。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有的家长甚至用种种过激的惩罚式的方法来逼迫孩子学习,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有的甚至走入极端,毫无疑问,这样做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孩子喜欢学习,才有可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

学习语文更是如此,只有让孩子爱上语文,不排斥语文,才能学好语文。

要让孩子爱上语文,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