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我国现有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不同于传统的按劳分配.在同一社会制度下,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当实行相同的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

再分配应注重公平。

但目前还存在许多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按劳分配;制度;分配问题凸显;成因错综复杂一、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价值按资分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按劳分配;而在多种所有制并存或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则既不能完全按资分配,也不能完全按劳分配。

公有制为主体我国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

问题是我们应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以及在多种所有制并存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涵义。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曾经是公有制一统天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将出现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并存的现象。

这样,以公有制为前提的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

显然我们不可能还按马克思所提出的按劳分配理论指导今天的实践,而必须重新定义。

目前某些西方国家在协调劳资关系、激励劳动者积极性方面的一些举措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方面实行职工持股制度,另一方面实行利润分享制。

就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来说,主要的分配渠道是按劳分配,另一小部分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分配:就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同时也可通过其他的方式取得非劳动收入。

由此可见,连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尚且能让劳动者分享利润,更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总之,在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当实行相同的基本分配制度。

当然,劳资双方按什么比例分享剩余价值以及采取什么形式进行分配,这是分配制度如何执行或者说分配原则如何实现的问题。

二、现有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既要尽快行动、见到实效,又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

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不够,导致收入分配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伴生、交织;二是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叠加。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既要尽快行动、见到实效,又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

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

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

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机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工资外收入膨胀,助长国有单位职工收入的不规范;工资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绩效工资和年工资比重过低,不能体现合理的工资级差,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

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引发的对公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对分配不公的原因亦有多种解释。

随着改革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日渐深入,收入分配的相关制度性原因愈加显露。

三、社会上分配问题的成因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干部职工实行统一工资制,农民实行工分制,平均主义盛行,个人收入差别很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明确参与分配,社会上收入差距明显拉开。

由于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个私经济获得了发展,新的财产关系开始出现,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自2000年末起,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1998—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多处在七上八下的状态。

全国的经济结构不均衡不断突出,尤其是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呈现出哑铃结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997年,20%的高收入户占全国居民收入的34%,而20%的低收入户占全部收入的11%。

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扩大,199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282,1998—2000年分别是0.456、0.457、0.458。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动在财富分享方面的一种反映,我们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长过程和大格局中来研究和把握。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低、收入差距大。

从发展和改革的角度看,其成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竞争带来收入分配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存在差异,把握机会、利用资源的能力有所不同,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扩大。

如果缺乏法规制度的调整和制约,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企业利润侵蚀劳动工资的问题。

改革不到位导致收入分配问题。

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立刻就带来一个完美的体制,也不可能使所有人均等受益。

目前,不仅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尚未完成,直接制约了合理收入分配关系的形成,其他方面改革不平衡、不到位的情况也在深刻影响着收入分配。

此外,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曾不同程度存在的泛市场化问题,也对收入分配带来不良影响。

收入调节机制还不能有效缓解收入分配问题。

在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旧的收入分配制度被打破,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还不成熟、不健全。

在分配领域,税收制度“提低、扩中、调高”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公共财政体制需要继续完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

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还不够浓厚,企业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仍需加强。

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就难以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不合理不合法收入加剧收入分配问题。

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存在比较多的制度和法律漏洞,为少数人捞取不合理不合法收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对于这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堵塞制度漏洞,通过完善法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和打击。

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不够,导致收入分配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伴生、交织;二是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叠加。

四、改革是唯一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得到了长足地发展。

自1980年到2002年,我国的GDP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速度为9.5%。

然而,,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地区间的不平衡,,尤其反映在区域间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之间的反差相当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改革旧有的分配制度体系,也缓解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

温家宝总理曾2010年在“两会”召开前夕对网民说过“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

”因为分配不公,会招致民怨沸腾,“危及到社会稳定以致政权巩固”。

在接下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用了相当段落阐述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也在之前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2010年的工作中,政协将就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以及相关的政府报告中,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既然是进行改革,我们就必须让所牵扯利益的各方广泛参与,必须给予利益相关者更多的知情权和表决权。

例如,国有企业工资制度设计,应该有代表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工会组织介入其中。

在确定国民经济预算时,全国人大要切实担负起责任。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今年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些措施和办法个个一语中的,但要让它落地,则必须有法律的约束和严格的监督。

如果由财政部门自行切割,很难保证把钱用在刀刃上。

全国人大在立法监督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意。

至于哪些楼堂馆所、会议、庆典、论坛是慷纳税人之慨,行腐败之事,则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充分调动网络、媒体等社会力量,公开信息,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李太淼.中州学,2008[2]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与分配公平的认识.罗福群.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3]对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缺陷分析.李爽.人民网,2006[4] 科学认识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任理轩.人民日报 2011[5]谁来主导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柏晶伟.中国经济时报 2010[6]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刘国光[J] 2003[7] 宏观经济调控研究.李一鸣.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 体制转轨中的宏观经济调控研究.匡家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9] 关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陆百甫.财经研究.2002[10] 关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陆百甫.财经研究.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