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他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他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是直观的抽象艺术。

对它的创作虽有法,但没有定法;对它的欣赏虽有约定成俗的标准,但没有统一的鉴评标准。

因此,研究书法欣赏有一定难度,也可能出现个人爱好带来的偏见。

一、书法艺术美的鉴赏标准历史上虽然没有形成书法艺术统一的鉴评标准,但影响比较大且被认可的,大体有如下几种提法:(一)“天然”与“功夫”“天然”与“功夫”的品评标准,是南朝•齐王僧虔最早提出来的。

他说:“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

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

”从“时议者”用语分析,“天然”与“功夫”应是当时鉴评书品被认可的标准。

后来,南宋•梁庾肩吾在鉴评张芝、锺繇、王羲之书时,也用了“天然”和“功夫”的标准。

他说:“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

锺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

王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功夫过之。

”所谓“功夫”,主要是指书家驾驭书法艺术的技能,也包含其学养等文化底蕴。

“天然”如何界定?唐窦臮在《述书赋》中品评萧确书时表述为:“婆娑蹒跚,绰约文质。

禀庭训而微过,任天然而自逸。

”其兄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对“天然”诠释为:“鸳鸿出水,更好容仪。

”然而,这种解释犹如雾里看花,使人对其内涵仍模糊不清。

按《辞源》的诠释再加上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表述,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

《辞源》对“天然”的解读是“天赋、自然”,并说“天”的一层含义是“凡自然所成非人力所为。

”而孙过庭论述王羲之等先贤书法艺术的自然美时,最后两句话是“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

”唐代诗仙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一首诗中,也提到“天然”。

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可见,天然美,乃是毫无雕饰之痕的自然美。

(二)“神采”与“形质”。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还提到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鉴赏标准。

所谓“形质”,就是形体。

但王氏没有用“体”字,却用了个“质”字。

这个“质”用得颇有讲究。

“质”,既是指构成形体的点画,又包含点、画的质地。

“形质”是物质的、可见的;“神采”是精神的,诸如神韵、风采等,是从“形质”中脱化出来的,欣赏者虽触摸不到,但能够感悟到。

所以,这一组鉴赏标准,揭示了书法艺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之后,至今人们还在沿用这个标准。

形质虽是书法艺术展示美的基础,然而产生感染力使观赏者引起共鸣的却是神采。

这也是鉴赏中“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哲理所在。

(三)“韵”与“意”。

最先隐约地喻示以“韵”衡量书法艺术美的是初唐的李嗣真。

他在《书后品》中,对81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了鉴评,提出“逸品”和与诗“雅”、“颂”相比较的概念(诗《大序》说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雅”是周王朝王都的歌,“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

用诗和音乐比喻书法的超众脱俗,喻示的应该是作品的“韵”。

而明确提出把“韵”作为书法艺术鉴赏标准的则是北宋黄庭坚。

他说:“凡书画当观韵。

”“若有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

若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又说:“论人物要有韵胜,为尤难得。

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怎么理解“韵”?!其本义是指诗赋词曲及和谐的音律,或者形容标致、高雅、脱俗的气质和风度。

黄庭坚的弟子范温在其《潜溪诗眼》一书中对“韵”的诠释是:不俗、潇洒、有余意,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他认为“至于书之韵,二王独尊。

……天惟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自远。

”清刘熙载则认为脱尽俗气方是韵。

他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脱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

”韵能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润肺清心,余意无尽的美感。

“意”与“韵”的内涵有相融之处,但在审美概念上是不相同的。

把“意”作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始于晋代,盛于宋代。

苏轼是“尚意”书风坚定的倡导者。

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扬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黄庭坚称赞苏东坡书“无一点俗气,……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

”“意”是书者思想、性情的表露,也可引申为意味、意境等。

宋人尚意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唐代尚法,讲求法度森严。

法的过度运用,已对书法艺术美产生了负面影响,“尚意”可以说是对“尚法”的叛逆。

二是苏、黄、米、蔡四大家书、诗、画集于一身。

诗、画是最讲“意”的,何况诗、书、画又是相通的,把“意”引进书法艺术的创作与鉴赏,既在情理之中,也符合书法的艺术表现特点。

从历代诸贤对书法艺术鉴评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说法不一,但都是围绕形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表述的,而强调的是精神层面。

我认为,这样的品鉴原则,符合视觉艺术欣赏的通律。

视觉艺术,就其本体来讲是物质的,但传递的信息、追求的价值是非物质的。

如对雕塑的欣赏,是通过造型去感受它的美的内涵,而不是停留在作品所用的材质和造型本身;再如,现在从国内到国外,几乎年年都举办大型选美活动,参选者如云。

论相貌,个个五官端正,身材匀称,眉清目秀。

但最后必定是线条典雅、神采出众、气质超群者胜出。

气质和线条构成的美就是“韵”,通常叫风韵。

这些都揭示了“外美”与“内美”的关系。

只有娇好的外形而缺乏内涵的美,不是真正的、完全的美。

秉承传统,放眼现代,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应以具有生命力的形体作为基础,把神采、韵律、意境作为基本标准。

神采的主要特征是精神、气质、风采;韵律的主要特征是有舞蹈的节奏感和音乐的旋律感;意境的主要特征是自然天趣,内涵深邃,回味无穷。

正如著名美学理论家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因此,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二、书法艺术美的构成要素书法艺术美是以形体为基础的,其构成要素有四:线条、结体、水墨、章法。

(一)线条。

一幅书法艺术作品,是由众多的汉字组成的,而每个字则是由形态不同的点、画组合的。

因此,线条质地优劣对书法艺术品位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有人称书法艺术就是线条的艺术。

这种见解似乎不够全面,但就线条在书法艺术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讲,则无可非议。

优质的线条,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胜骨力、富灵动、有节奏。

骨力的特征是立体感、力量感强。

立体感,是书者中锋用笔和宣纸特有的渗化功能形成的一种线条形态,欣赏者能感到它在平面上是“站立”的,而不是“平躺”的,在二维空间出现了三维的视觉效果;线条的力感则是内含而不可外扬的,它是书者依靠自身的功力,通过笔墨运动赋予线条的。

力感表现的是线条的生命力和神采,是书法艺术创作中最难通过的一道关口。

历史上因线条力感强被赞美者不乏其人,然最突出的应为王羲之和颜真卿。

如称王书“力屈万夫,”喻颜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

”灵动的特征是活脱、空灵、变化多端,生机勃勃;节奏则是线条在运动中显示出的快慢徐疾、转折回旋、俯仰起伏、轻重曲直等形态交映变化,产生出的一种犹如伴随着音乐舞蹈的旋律感。

(二)结体。

如果说线条决定着书法艺术生命的活力,结体则决定其形态、风姿。

字的结体,属于形式美的范畴。

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是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对比照应。

因此,按常规,书法结体应当平正、匀称、参差、统一等。

然而,如果在创作中,固守这些条条框框,字的造型和章法“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便不是书,”更谈不上艺术了。

因此,必须按照形随势生的原则和对立统一规律进行变法,在平正中求险绝,在参差中求跌宕,在对称中求夸张,增强艺术含量和视觉效果。

正如明人项穆所说:“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

”(三)水墨。

清朱和羹说:“要知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

”笔与墨,是书法艺术成象显形的基石。

笔的运动,产生书法艺术的生灵,水墨的功用恰在于显露其艺术生灵的轨迹。

墨法贵在变化,美在生动。

“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千变万化,云腾雾罩,给书法艺术增添了诸多神秘、幽深的意境和韵律。

然而,现在有的书家不重视水墨的运用,一黑到底,没有变化,使作品丧失了韵味和情趣。

虽说自古以来就讲,墨分五色(浓、淡、枯、润、焦),但这“五色”毕竟是从黑色中派生出来的,而不像中国画中的红、兰、绿、黄、紫那种鲜明的色彩。

因此,在一色中显示出多种类、多层次的色调,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独有的,也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难点之一。

只有变化无穷的墨法,才能有神韵俱佳的书法艺术作品。

通常讲,淡墨伤神,浓墨滞笔。

然而明代的董其昌首开淡墨之先河,在用墨上被品评为“明洁隽朗,温敦淡荡,气韵深厚,自成一格。

”到清代,又出了“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

明代之前,湿墨是书家不愿涉猎的“禁区”。

但明末清初的王铎却破了这个“禁”,将湿墨运用得淋漓尽致,无不称道。

从视觉效果来讲,浓墨显示的是厚重、朴实之相;渴墨显示的是苍劲、刚阳之美;淡墨显示的则是明快、飘逸、隽秀之态;而湿墨给欣赏者一种雾中看花、空灵幽深的感觉。

水墨交融,润如初花含露,干如秋风扫叶,枯如百年老藤,给欣赏者带来的是诗一般的意境和情怀。

(四)章法。

也称分布,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势。

其内容包括正文、题跋、落款、钦印(也包括结字,称“小章法”)。

由于书体不同,分布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篆书一般横成列、竖成行,风格上重古雅、拙朴;隶书一般采用横向取势,且字距大于行距,风格上重疏朗、苍劲;楷书同篆、隶类似,但行距大于字距,风格上重端壮、肃穆、厚重;行、草书不但横不成列、且行的轴线可以错位,摆动,尤其是草书,追求参差跌宕,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效果。

清蒋驥说:“篇幅以章法为先。

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

”所以,无论那种书体,在分布美上追求的共同点是势、韵、意。

其要旨是根据作品的内容,构筑表达的取向和情调。

所谓势,指运动的态势、趋势、定势,无论是典雅、霸悍,均强调一气贯通;韵,在章法上主要指“知白守黑”,虚实相生,密疏错落,离合聚散等,谓之“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意,主要指寓意和境界。

在谋局布势上,最受推崇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其“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

再就是明末清初的王铎,其章法宏阔大气,运动感、节奏感强,具有感染力。

三、艺术欣赏是人生的精神需要人生有两大需要。

一是物质,一是精神。

正如著名艺术家丰子恺所说的:“人欲有五: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是也。

食欲二欲为物质的,为人生根本二大欲。

但人不能因此满足即止,必进而求其他精神的三大欲之满足。

此为人生的向上,向上不已。

食欲二欲中渐渐混入美欲,终于由美欲取代食色二欲,是为欲之升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