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2 肿瘤骨:呈云絮状、 斑片状、 针状高密度,可位于骨内或软组织肿块内
3 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瘤骨或瘤软骨钙化 4 骨膜增生,可被破坏中断,局部形成骨膜三角 5 瘤软骨钙化,呈斑片状,弧形或环形高密度,多位于肿瘤的外围
(二)骨肉瘤
• 分型:根据骨质破坏和肿瘤骨的多少分三个类 型 1 成骨型骨肉瘤:大量肿瘤骨形成,骨膜增生明 显,骨质破坏不明显 2 溶骨型骨肉瘤:骨质破坏明显,肿瘤骨与骨膜 增生不明显 3 混合型骨肉瘤:同时存在成骨性和溶骨性改变 鉴别诊断:骨髓炎
骨干旁骨肉瘤
• 发生于骨膜, 位于骨干, 向骨外生长 • 发病年龄高 • 手术后复发率高
软骨肉瘤、
是起源于软骨组织的恶性肿瘤,多有钙化 年龄:多见于成人和老年人,以疼痛为主要症状
影像学表现:常见于股骨、胫骨、肱骨、骨盆、肩胛 骨等,表现为骨质破坏及其内软骨钙化或骨化
(四)骨髓瘤
• 尤文氏肉瘤: • 典型表现位于骨干, 穿透样骨破坏 • 分层状 “葱皮样” 骨膜反应 • 软骨肉瘤 • 年龄>40 • 出现骨或软组织肿块, 合并不定形骨 膜反应、钙化
• 纤维肉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 二者表现似 • 溶骨性骨破坏 • 少有骨膜反应 • 发病年龄段广 • 骨髓瘤 • 年龄>40 • 穿透性骨破坏 • 可单发或多发 • 骨质疏松
(五)骨样骨瘤
影像学表现:位于长骨的皮质,多见于股骨、 胫骨骨干,也可见于不规则骨如脊柱的椎 弓根、距骨等。表现为小于1.5cm 的瘤巢 透亮区及周围明显的骨质硬化,可见巢内 钙化
第六节
• • • • • • 骨转移瘤 骨肉瘤 软骨肉瘤 骨髓瘤 特点
(二)骨肉瘤
病理:主要成分为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样骨
样组织、肿瘤骨,还可见到肿瘤样软骨组织
和纤维组织等
年龄:多见于青少年,半数以上20岁以前发病
好发部位:长骨干骺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 肱骨近端等 症状:主要是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
影像学表现:
包括骨质破坏、肿瘤骨形成、 软组织肿块、 骨膜三角形成等 1 骨质破坏:呈斑片状、 筛孔状或融合成大片状
• 骨质破坏: 虫蚀样、穿透性骨破坏 • 恶性骨膜反应: 葱皮样、日光样、无定型 状 • 肿瘤沿纵轴生长 • 宽移行带:指病变与正常骨组织之间的界 限,是良恶性鉴别的关键点 • 窄: 指边界清楚,可用铅笔勾出 • 宽: 边界模糊, 不能用铅笔勾出
恶性骨肿瘤
• 年龄<30 • 骨肉瘤 • 尤文氏肉瘤
溶骨性骨破坏
•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 无骨膜反应 • 好发于骨盆、股骨近端、肋骨、颅骨 • Mclone-Albright 三连征: 骨质改变, 合并性 早熟、色素沉着 • 内生性软骨瘤 • 多有钙化、无痛感
溶骨性骨破坏
• 嗜酸性肉芽肿 • 年龄:<30岁 • 边缘可清楚或模糊 • 可单发或多发 • 巨细胞瘤 • 位于骨骺端 • 紧邻关节面 • 境界清楚, 无硬化边 • 偏心性
恶性骨肿瘤
• >40岁 • 软骨肉瘤 • 转移瘤 • 骨髓瘤 • 骨干旁骨肉瘤 • 纤维肉瘤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骨肉瘤
• • • • • 是最常见原发性骨肿瘤 年龄<30岁 典型生长部位在干骺端 骨破坏明显,有肿瘤骨形成 软组织肿
骨干旁骨肉瘤
• 发生于骨膜, 位于骨干, 向骨外生长 • 发病年龄高 • 手术后复发率高
溶骨型:多表现为斑片状或融合大片状骨质破坏区,
常并发病理骨折;在脊柱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密
度减低,椎体可塌陷但椎间隙保持正常,椎弓根常 出现破坏 成骨型: 多来源于前列腺癌,表现为斑片状、结节 状骨密度增高
混合型:较少见,溶骨性破坏和成骨性破坏并存
(二)骨肉瘤
• • • • • 是最常见原发性骨肿瘤 年龄<30岁 典型生长部位在干骺端 骨破坏明显,有肿瘤骨形成 软组织肿
肩胛骨等。表现有局部肿块,较大者可有疼痛及关
节活动障碍、 局部畸形等
多发性者多有家族遗传性
恶变:突然增大,单发恶变 < 多发性
宽基底恶变率 > 窄基底
(一)骨软骨瘤
影像学表现 表现为骨性突起,其皮质与正常骨皮质相连, 背离关节方向生长,基底部可带蒂或宽基底,软 骨帽可见钙化。位于扁骨或不规则骨者多形态不 规则。 多发性者形态多不规则,干骺端可增粗变宽, 骨骼关节变形等。 恶变:软骨帽钙化溶解减少或消失,瘤体出现骨质 破坏,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
(四)软骨瘤
影像学表现
内生性:常见于短管状骨,中心性膨胀生长,椭圆
形或分叶状骨质破坏区,边缘正齐,有硬化边,内
部可见钙化,骨皮质膨胀变薄
外生性:少见,表现为骨干皮质旁由外向内的压迹或
缺损,边缘硬化,内部可见钙化点
(五)骨样骨瘤
病理 由成骨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形成,肿瘤由
瘤巢和周围骨质硬化区两部分组成。 临床:疼痛,典型为夜间疼痛明显,水杨酸类药物缓 解
骨质破坏:多骨、多发骨破坏区,边界锐利呈穿凿状,无硬化边 多累及中轴骨红骨髓分布区如颅骨、 脊柱、 肋骨、 骨盆等 常见软组织肿块和病理骨折 脊柱骨质破坏一般椎弓根不受累
鉴别:转移瘤,多无明显骨质疏松+原发灶+椎弓根受累
(五)脊索瘤
是与胚胎发育有关的肿瘤,术后易复发,在分类中 被列为恶性肿瘤,在骨内呈膨胀性结节状生长, 边界清楚 部位:多见于脊柱两端,即颅底和骶椎。 年龄:中老年 症状:疼痛+压迫症状 X线: 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内有残留 骨质或钙化
恶性骨肿瘤
• >40岁 • 软骨肉瘤 • 转移瘤 • 骨髓瘤 • 骨干旁骨肉瘤 • 纤维肉瘤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一)骨转移瘤
是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任何恶性肿瘤均可转 移至骨内,癌多见 年 龄:多见于中老年人 症 状:疼痛为转移瘤的主要临床症状 实验室:碱性磷酸酶可明显
(一)骨转移瘤
影像学表现
第七节 骨肿瘤样病变
• • • •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囊肿 骨嗜酸性肉芽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
(一)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fibrous dysplasia
病理:正常骨被纤维组织或纤维骨样组织取代
临床:多无症状;
Albright 综合症.: 合并性早熟+色素沉着
X线: 长骨、颅骨多见
依病灶骨化程度不同表现出不同密度,主要表现为
囊状骨质破坏区、磨玻璃样改变、广泛骨质硬化、骨
干增粗膨胀改变等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二)骨囊肿
病理:单发性椭圆形囊腔,内含浆液。皮质变薄 部位:易发于长骨,肱骨上端最多见
临床:常无症状,多因病理性骨折才发现
X 线:长骨干骺端或骨干的中央椭圆形透亮区; 囊肿长轴和骨干平行,边缘光整,常有硬化 边,骨皮质变薄,易合并病理骨折
(三)骨嗜酸性肉芽肿
病理:系以骨骼病变为主或局限于骨的含有大量嗜酸
(三)非骨化性纤维瘤
• 影像学表现 多发生于四肢长骨骨干,位于皮质 呈边界清楚、有薄层硬化边的膨胀性骨皮 质破坏区,可多个病灶相连呈串珠样, 病变的长轴与骨干平行
(四)软骨瘤
病理 大体:呈分叶状,有一层纤维包膜。骨皮质 膨胀、变薄;以短管状骨最为常见 镜下:主要为透明软骨,其次为软骨退化形 成胶状囊肿和软骨钙化或骨化。根据发生 部位分为内生软骨瘤和外生软骨瘤
良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 年龄:<30岁 • 嗜酸性肉芽肿 • 软骨母细胞瘤 • 非骨化性纤维瘤 • 单发性骨囊肿 • 动脉瘤样骨囊肿 • 巨细胞瘤
出现骨膜反应:除外以下病变
• • • •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非骨化性纤维瘤 内生性软骨瘤 巨细胞瘤
骨硬化改变可见于
• • • •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样骨瘤 巨大骨岛 一些溶骨性病变愈合后可出现硬化改变
远端
(二)骨巨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溶骨性横向偏心生长、边界清、无硬化边
膨胀性改变,骨皮质变薄
位于长骨骨端,直达关节面下是其典型特点
病灶内可见骨嵴,呈皂泡样表现 无骨膜反应,病理骨折除外
(三)非骨化性纤维瘤
病理: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无成骨活动,故称为非 骨化性纤维瘤
年龄:8-20岁 部位:长骨的一侧皮质区 临床: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成年后可自行消失
恶性骨肿瘤X线特点
• 骨质破坏: 虫蚀样、地图样骨破坏 • 恶性骨膜反应: 葱皮样、日光样、无定型 状 • 肿瘤沿纵轴生长 • 宽移行带:指病变与正常骨组织之间的界 限, 是良恶性鉴别的关键点 • 窄: 指边界清楚, 可用铅笔勾出 • 宽: 边界模糊, 不能用铅笔勾出
恶性骨肿瘤
• 年龄<30 • 骨肉瘤 • 尤文氏肉瘤
起源于骨髓网织细胞,按发病部位可分为单发
性或多发性骨髓瘤,以多发性者多见
部位:常侵犯中轴骨及四肢近侧长骨
年龄:50-70岁
症状:主要症状为骨骼疼痛,易出现病理骨折
化验检查:本周蛋白(+)占40-60%;骨髓 穿刺骨髓瘤细胞 > 20%
(四)骨髓瘤影像学表现
早期皮质未受侵犯或病灶过小可表现正常
弥漫性骨质疏松
骨与软组织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 发病率:良性骨肿瘤多于恶性骨肿瘤 • 良性骨肿瘤以骨软骨瘤最多见 • 原发恶性骨肿瘤以骨肉瘤最多见 • 年龄:原发恶性骨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 老年人多是转移瘤
骨破坏类型
• 地图样骨破坏 • 虫蚀样骨破坏 • 穿透样骨破坏
病变大小、形态、边缘
• 大小:恶性骨肿瘤发现时较大,良性小 • 形态:恶性骨肿瘤多沿纵轴生长 • 边缘:恶性骨肿瘤生长快,边缘模糊;良性生 长慢,边界清楚,合并周边硬化
肿瘤在横断面的位置
• • • • 中心性: 内生性软骨瘤、 单发性骨囊肿 偏心性: 巨细胞瘤、 骨肉瘤 皮质: 非骨化性纤维瘤、 骨样骨瘤 骨干旁: 骨软骨瘤、皮质旁软骨瘤、骨干 旁骨肉瘤
肿瘤在长轴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