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2004年第49卷第2期(总第193期)2004 V ol.49 N o.2(G eneral N o.193)中美员工持股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差异分析3①王来武,乔传福(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 美国的员工持股制度萌芽于19世纪后期。
1974年以后,员工持股制度在美国发展迅速。
进入90年代后,员工持股制度步入稳步发展时期。
中国的员工持股制度萌芽于19世纪上半叶。
1930年代宋 卿在其公司中积极提倡并实践他的“工人股东化”的设想。
19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了股份合作制。
1992年以后,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逐渐走向规范、成熟。
关键词: 中国;美国;工人所有制;员工持股制度中图分类号: K 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4)02-0098-033收稿日期:2003-11-24作者简介:王来武(1962— ),男,山东巨野人,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乔传福(1956— ),男,内蒙古包头人,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①山东省教育厅课题项目:中国股份合作制与西方职工股份制比较研究(项目编号:W01G 04)。
根据路易斯・凯尔索的设计,员工持股制企业由以往少数资本家持股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变为员工持股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
他认为财富是由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的。
“因此工人,而不仅仅是少数股东,应该分享生产资本的所有权,使劳动工人同时成为资本工人。
”[1]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克服了传统雇佣附属关系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使得员工持股制度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得到西方社会普遍的认同,并得以在全世界推广。
一、员工持股制度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大致概括为以下4个阶段:1.萌芽阶段(19世纪后期到1920年代末期)。
美国的员工持股制度萌芽于19世纪后期。
成立于1869年的美国第一个工会联盟———劳动骑士团主张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工人所有制”。
骑士团成员在1878到1886年期间建立了135个工人合作社。
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东北部的工业领袖们担心,因为贫富悬殊而带来的社会冲突和矛盾会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发展。
所以,一些公司开始尝试运用参股制、利润分享等政策来缓解劳资冲突。
而员工购买股票计划成为当时较为常见的一种所有制形式,被称之为“新资本主义”。
当时的做法是先由公司宣布一个计划,然后从每个员工的工资中(两周或一个月)扣除一小部分,用于购买本公司股票。
一般公司会折价向员工出售股票,而每个员工都有属于自己的股票账户,随着时间增长,个人拥有的股票会逐渐增加[2](P 143)。
然而,发生在1929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引发了美国股市的崩溃,许多员工因此失去了其股票帐户上的价值,从而使员工对企业的所有权参与也随之失败了。
2.重新探索阶段(195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初)。
1950年代前后,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诱发了物质资本所有权的弱化与经理阶层的崛起。
为了平衡企业经理与企业所有者之间因前者权力“膨胀”而引发的冲突,在1950年代,美国开始对企业经理实施股票奖励计划[3]。
企业经理层持股尽管离员工普遍持股相距甚远,但它毕竟突破了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
在此背景下,律师、投资银行家路易斯・凯尔索于1958年与著名哲学家阿德勒合作出版了《资本主义宣言》一书,提出了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并于1961年成立了“员工持股计划发展中心”。
凯尔索还创办了一家投资银行,专门支持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
按照凯尔索的双因素财富观,财富是由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基本因素共同创造的。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在生产和分配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日趋扩大,资本主义已陷入了贫困和危机的泥潭。
他认为如果所有工人,而不仅仅是少数股东,可以分享生产资本的所有权,使劳动工人同时成为资本工人,资本主义制度就会更加牢固[4]。
但是在1970年代以前只有极少数公司接受他的观点,因为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机构只能按照(美国财政部)的国内税收署的规定借钱为员工持股计划参与者购买股票,而没有明确的法律许可。
所以推行的范围很小,只限于人数极少的小企业。
893.迅速发展阶段(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后期)。
进入六七十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出现了滞涨局面。
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又使得财富急剧集中,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日益突出,使美国社会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凯尔索的理论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支持。
1973年,凯尔索说服了当时任参议院财经委员会主席的拉塞尔・朗(Russell Long),主张应该从税法上制定允许和鼓励员工持股计划的法律。
因此,在制定1974年的《员工退休收入保障法》的过程中,朗等人促使这部联邦法律成为实施员工持股最重要的法律框架和基础。
从那时起,国会已修订了许多部法律来规范和鼓励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
最主要的包括1984年和1986年的《税制改革法》。
这些立法极大地推动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行。
这一阶段是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而且形式日趋完善和多样化。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数量从1974年的200多个发展到1980年代末的1万多个。
4.稳步发展阶段(1990年代初以后)。
进入1990年代,美国员工持股制度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
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员工持股计划拥有的总资产已达5000亿美元。
目前大约有10000个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参与员工人数达800多万(占私人部门劳动力的8%)。
参加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总退休金的3%以上来自员工持股计划的收入。
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受联邦政府立法的影响很大,在1980年代中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增长迅速,而在1989年取消了某些税收优惠后则出现过一定程度的下降。
同时,美国有关员工持股制度的立法也在不断完善。
1996年制定了《小企业就业保护法》,1997年制定了《纳税人减赋法》,2001年又制定了《经济增长与减税调节法》等鼓励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
而美国各州中有一半以上的州制定了促进员工持股计划的法律。
员工持股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
二、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员工持股制度从产生到发展也经历了4个阶段:1.萌芽阶段(19世纪上半叶—1930年代)。
我国员工持股制度萌芽的时间要早于美国,其特点是自发性。
山西票号的“身股制”。
“票号”,又称为票庄或汇兑庄,是旧中国的一种信用机构。
“票”即用作凭证的票帖文书,是一种纸张凭证。
“号”即名称、称谓,国家之名、商行之名都可称“号”。
票号之名取意于经营汇票,因晋商创办经营,故亦称“山西票号”。
票号为山西平遥人雷履泰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首创(其票号名称为“日升昌”)[5]。
票号从其诞生至衰落的百余年间,分号遍及全国23个省70余个城镇。
票号对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其原因不仅在于票号掌握了当时中国的金融经济命脉,更在于其独特的产权结构及分配制度。
票号的股份分为银股和身股两部分,股东出资形成银股,高层管理者及伙友以劳动所占份额构成身股。
银股的作用在于吸收资金、扩大经营资本,在性质上与今天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相似。
身股又称顶身股。
获得顶身股的办法是,如果票号员工在票号工作多年,并对票号业务经营有功,就可以得到股份奖励,与财东的银股一起参与分红。
顶身股人员无年薪,只有“应支银”。
如无红利可分,则顶身股者只能享受“应支银”。
但顶身股不承担亏损责任。
享有顶身股的员工死后,按其生前所顶股数,还可以分2—8年的红利,称为“故身股”[6]。
从性质上看,顶身股是员工在入号后因为工作出色所获得的奖励,而不是一种出资形式,同现代公司的股票期权有相似之处,而在目的与范围上,与现代员工持股制度更为接近。
因此,身股制可以算作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的萌芽。
现代员工持股制度的雏形———1930年代“东亚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股东化”。
山东益都人宋 卿(1898-1956),于1931年创建“东亚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宋 卿一直积极提倡并认真推行他的“让员工都成为股东”的设想,除吸收员工股份外,还在年终时按“花红”分得量向员工们赠送记名股票,经年后可凭票获息。
“不怕股东小,就怕股东少”,要实行“工人股东化”。
宋 卿强调“劳资合作”,“劳资互惠”,“劳方即资方”。
这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有许多共同之处,可算作是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的雏形。
2.重新探索阶段(1980年代初—1991年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全面展开,这项制度安排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创办了“以资代劳,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的乡镇企业。
股份合作制企业就是在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由农民首创的一种“资合性”和“人合性”相结合的资产组织形式,80年代中期被运用于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
这种形式的员工持股,主要是企业员工投资和改制企业将部分资产经过合法程序转化为员工共同拥有的财产。
无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城市街道兴办的集体企业,其股权基本上属于本企业员工,管理上也主要由持股员工选举产生经营班子。
分配上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资———劳动收入,另一部分是资本收入———红利。
出资形式主要表现为现金、房屋、生产工具、劳动力、技术等。
党的“十三大”提出“改革中出现的股份制形式,包括国家控股和部门、地区、企业之间参股以及个人入股是社会主义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可以继续试行。
”此后各地股份制试点企业迅速增多,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也相应制定了发展企业股份制的相关办法。
各地在企业股份制改制中不断探索并创造各种形式的员工持股制度。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1年底,不包括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和国内联营企业,全国各类股份制试点企业3220家。
其中有2751家实行了员工持股制度,达85.4%。
在股权结构上,企业员工个人持股约3亿元,占总股金的20%左右[7]。
3.试点、铺开阶段(1992年初—1994年7月)。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充分肯定了股份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国家开始了全面性的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发布了《股份制试点办法》、《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1993年颁布了《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管理规定》,1994年2月,国家体改委、国务院证券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社会募集99股份有限公司向职工配售股份的补充规定》等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