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
机械工程学院
20130036
XXX
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
机械工程学院20130036 XXX
[摘要]传统新闻写作强调信息的准确性,有标准的新闻格式和统一的写法,在信息时代里,传播工具越来越多,信息纷繁复杂,受众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闻报道如何兼顾传播信息和增强艺术魅力,使报道深刻生动,吸引更多受众?本文结合自己从事新闻写作的实践,探讨怎样改进新闻报道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展现风格人情味
新闻学强调新闻报道事实准确,语言简洁,使用标准的新闻格式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但现实情况是,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社会环境日益喧嚣和网络文化娱乐的诱惑越来越多地夺走人们的注意力和时间。
如果新闻报道保持生硬的面孔则不会长期不变地受人欢迎。
新闻记者应该追求个性化的报道风格,努力创作吸引读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法,探索新的新闻笔调,实现准确传播、有效传播。
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新闻记者努力的方向:
一、着力展现故事
将新闻事件展现给读者看而并非讲述给读者听。
新闻记者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寻找与所见所感相吻合的词语,在自己积累的语言中选取最具表现力、能快速展现画面的那一个,实现最确切表达。
让事情在读者眼前发生,而不要讲述它是如何发生的,这个工作让被采访者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完成。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将描述、行动、对话自然结合在一起,展示一幕幕场景。
不是抽象讲述,不是
解释定义,而是形象地展现事件情景,让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替你说话。
整个报道是动态的、鲜活的,这样才能将读者拉到近前,关注你笔下的新闻故事。
方法之一:逼真的对话比其他表述更能吸引读者,能更快、更有效地表现新
闻事件中人物的特点。
《妄想者:为毁灭的表演》报道宜宾4项抢劫、4项故意杀人被判死案,嫌犯伍勇已经显露出巨大的精神痛苦,“我羡慕他,我也想成为一个疯子。
”伍勇对他的家人说。
(《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1期)让新闻事件的主角通过自己的话来推动情节,记者应时刻留意捕捉来自被采访者的这些生动鲜活的引语。
方法之二:使用细节来展现画面,告诉读者正在发生什么,让读者相信报道的真实性。
例如新闻事件中人物衣服某处的褶皱、一个细微的异常表情、一只小狗的生活习性……都有助于展现新闻事件,吸引读者。
方法之三:重视人物,重视人物的动作、对话。
多使用具体的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
此外,耐人寻味的评论、有见识的观点都有助于新闻事件的展现。
二、追求一种风格
新闻记者努力在其报道中反映的语调、结构和节奏被称之为“风格”。
报道风格建立在新闻事实的组织、结构、词语选择和写作技巧基础之上。
应选择契合该新闻事件气氛的写作风格,是感性描绘还是理性表达;根据新闻事件的性质决定报道推展的节奏,是突显冲突还是平和
推进。
语言风格应与新闻事件的情势吻合,新闻记者通常会选择与所报道事件或人物相符的节奏或风格,但有时也会追求一种反差。
比如,对于紧张狂乱的新闻事件却着力营造一种宁静的气氛,不动声色地展现,同样具有感染力。
《地震海啸核泄漏日本之痛》报道了一个巨大的灾难事件,作者选择了平实的理性表达。
“日本强震发生之后,想要尽快联系上灾区的人们,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与灾难相伴的日本人,对待生活克己尽责。
把自己的责任尽到最大,剩下的非人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后才交给上天,交给命运。
宫城大难面前,他们保持的从容与理性,让人们除了同情,还有更可贵的敬畏。
”(《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12期)
新闻记者要通过广泛的阅读,长时间的新闻实践积累,写作技巧才能不断发
展成熟,形成个人风格,这是一种才能,正是这种才能带来了新闻写作准确、雅致和传神的魅力。
三以人情味引人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
”
以有人情味的材料、引语、事件来吸引读者。
新闻记者应将新闻事件个人化,具体到个人,他、她、男孩、女孩……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习惯,以他们为新闻事件的中心,使用人们常用的词语讲述故事,这样的内容越多,报道就越有人情味。
人情味更多来自对人物的报道。
在一些救助类都市新闻的报道上人情味体现得更多一些。
《长春晚报》“地瓜爷爷”系列报道,人情味始终浓
郁。
“12年前,‘地瓜爷爷’和‘地瓜奶奶’就是东师校门前的一道风景;4个月前,‘地瓜奶奶’患病卧床,‘地瓜爷爷’孤独出摊儿赚医药费;1个多月来,直接捐助被拒,大学生们只能多买几个烤地瓜,默默地帮他。
”(2011年11月4日《长春晚报》)
在今日的传播领域,一个具有广泛阅历与新闻敏感的记者应积极思考写作技法,把抽象的内容变成直观展现,让读者获得深刻、鲜明、具体的真情实感,实现完美传播。
当个性化的新闻写作不断丰富新闻报道的风格,新闻报道写作会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
参考文献:
[1]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
[2]李法宝《新闻写作的艺术与技巧》
[3] 欧阳霞《新闻采访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