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常见症状及ppt课件
久病、慢性病,中气不足者治当补中益气,方用加 味补中益气汤: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0g 当归10g 陈皮10g 生麻5g 柴胡5g 川芎3g 桔梗10g 甘草6g)。 另有外感呃逆,乃肺气不宣,胃失和降。药用: 杏仁 枇杷叶 沙参 麦冬 竹茄 半夏 玉蝴蝶 旋覆花 山药 甘草
-
16
针灸:膻中穴、双侧公孙、双侧内关穴。
寒邪直中阳明者,呃逆,胃脘冷痛。治当温中散寒,方用吴茱 萸汤:
吴茱萸10g 党参30g 生姜30g 大枣10枚
-
13
肝气犯胃者,呃逆,脘腹胀满,两肋胀痛,有明确情志 因素。治当理气和胃降逆,方用加味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12g 代赭石6g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0g 丁香4g 柿蒂10g 党参12g 砂仁10g 沉香7g 白芍20g 甘草6g 情志不舒者加香附; 肾气不足者加补骨脂;泛酸者加左金丸。
舌之润燥,可测津之存亡。苔干者为津伤,苔润者为津存。 舌质有时也与脾胃有关。如舌淡为脾之生血不足;舌体胖大 ,为脾有湿痰;舌干而瘦为胃阴不足。
-
3
三、口烂、口糜、口腔溃疡
口烂、口糜、口腔溃疡,皆属脾胃有热,苔腻者夹 湿。
口腔溃疡属脾胃湿热者宜用加间减半夏泻心汤: 黄芩12g 胡黄连12g 干姜6g 党参12g 半夏8g 麦芽15g 苍术12g 陈皮10g 当归10g 白芍12g 板兰根20g 生甘草6g
-
8
六、能食、多食与善饥
能食为胃气充足表现。慢性病饮食如常者预后佳。若能食而食 后脘腹胀满者则属胃强脾弱。食量超过平时,多属胃中有热,或肝 火犯胃。如同时有口渴多饮,多为中消病。善饥亦属胃热,多食善 饥者亦为中消。治用瓜蒌瞿麦丸,药物组成:瓜蒌根、怀山药、茯 苓、瞿麦、附子。
饥而不能食为胃强脾弱,或胃中有邪气。 胃气和则能食而不饥,如胃气虚亦不能食而易饥,当调养胃气 ,治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内关用阿托品或维生素B6穴 位注射。
临床上危重症如心梗、中风、尿毒症等出现呃逆者乃 胃气衰败之象,预后不佳,慎之。
-
17
治呃八法
一、清胃泻火法 用于 胃火内燔,胃气上逆之呃逆,伴有口渴引 饮,口臭,大便干结,脉弦,苔黄燥。方药: 竹叶10g 生石膏15g 知母10g 陈皮6g 枇杷叶10g 沙参10g 麦冬10g 代赭石30g 枳实10g 厚朴10g 大黄10g 黄连6g 吴茱萸2g 玫瑰花6g 佛手6g
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 验
赤峰市中蒙医院肾病科 于革忠
-
1
一、口味异常
“脾开窍于口”。因此辨别口中味觉异常是脾胃 病辩证关键之一,在许多慢性病过程中,口味正常 ,食欲佳良者,预后佳;反之则预后差。即所谓“ 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口中特殊的味觉在临床上 亦有参考价值。如:脾热者口甘或臭;肝热者口酸 ;口咸味为肾虚或饮证;尿毒症期病人口中有尿素 味。口淡无味多属寒症,口苦多属热症。
-
4
口舌糜烂碎痛,口干不欲饮,面部升火,下肢 怕冷,心烦不寐,脉细无力属肾阴虚火旺者治用导 阳归肾汤:
生地10g 龟板10g 石斛10g 麦冬10g 元参10g 生蒲黄10g 黄柏3g 肉桂粉0.6g(冲) 川连0.9g 生甘草3g。 气虚者加太子参;
血虚者加当归、白芍;
肝阳上亢者加龙齿,珍珠母;
-
6
牙龈肿痛的西药治疗: 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罗红霉素) 甲硝唑(或替硝唑) 维生素B2 维生素B6
-
7
五、口渴与不渴
渴与不渴是临床上鉴别寒热的要点。口渴是胃热的特征, 然必须渴喜冷饮。大渴饮饮,为胃中热极;渴饮而不能止渴,为 津液已伤;口干而不欲饮,但欲漱水不欲咽,为胃中蓄血(瘀) ;口渴多饮而尿多为消渴;口渴而喜热,量不多,为饮留中焦, 津不上承。凡脾胃寒湿诸证,口均不渴。寒饮留中,口不渴,且 口中长流清涎。
-
11
八、过度肥胖
多由逸多劳少,过食肥甘厚味之品,脾阳不 足,聚湿生痰。所谓“肥人多痰”是也。治用减 肥方(山楂、决明子、泽泻、荷叶、何首乌、芦 荟)。
-
12
九、呃逆
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呃逆。呃逆的辨证有寒、热、虚、实之异 。胃中寒冷者呃声沉缓;胃火上逆者呃声洪亮;脾肾阳虚者呃声低 微;中气不足者呃声急促。
-
14
▪ 老年体衰,脾肾阳虚而出现呃逆者,用炙甘草汤加减
治之:
▪ 人参10g 炙甘草12g 桂心6g 制附子6g ▪ 麦冬15g 生地10g 麻仁6g 阿胶20g ▪ 大枣10枚 ▪ 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 ▪ 二便难,形瘦者加肉苁蓉、苏子; ▪ 遗尿乃肾不纳气,重用生地、阿胶,加白前、旋覆花。
-
15
挟湿热者加苍术、生薏米、白茅根。
-
5
四、牙龈肿痛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故牙齿属肾,牙龈则属 胃。牙龈肿痛乃胃中蕴积湿热,上浮于牙龈而致。方 用牙痛立效散。药物组成:
生地10g 生石膏10g 细辛3g 升麻6g 防风6g 龙胆草3g 夏枯草6g 冰片3g 生甘草5g。 上药共研极细末,分12包,每服1包,一日三次含 服。亦可水煎服。
-
9
胆胃不和者亦善饥而不能食,必有夜寐不安,口苦苔黄,
治用温胆汤。 慢性胆囊炎患者必有胃炎,二者相互影响,当兼治,单
治胃或单治胆皆不能愈病。佛手利胆汤,药物组成: 柴胡10g 白芍15g 枳壳10g 甘草6g 佛手13g 郁金10g 香附13g 麦芽15g 川楝子12g 元胡10g 木香6g 金钱草15g 红花10g。 脘痞而痛,苔黄腻者加黄连、半夏、瓜蒌。
-
2
二、舌苔
舌质多与心有关,而舌苔多与脾胃有关。因舌苔乃胃气所生 。辨舌苔在温热病中尤为重要,在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临 床上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苔之厚薄,可测邪之轻重。如外感风寒,苔多薄白,内有湿 痰重浊之邪,则苔多厚腻。
苔之色,可辨邪之寒热。如白色为寒,黄为热,黄竭为热甚 化燥,黑而燥为热极,黑而润为寒饮。
-
10
七、饮食不为肌肉(消瘦)
虽能食亦无胀满感,而肌肉消瘦,多属脾胃运化功能不足或胃 中有邪火。
脾生丸。
胃火者必口干,性情急躁,在小儿则有发干如穗,睡后磨牙等 。治当清胃火,方用清胃散(黄连、生麻、当归、生地、丹皮); 消疳积,方用烂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