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命题规律及能力要求

高考地理命题规律及能力要求

高考地理命题规律及能力要求(全国各地文综地理高考卷对高考复习的启示)一、考查内容分析比较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标卷没有考查地球运动知识,其实新课标卷近三年来都没有考查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

北京卷、天津卷虽考查了地球运动知识,但相对比较基础。

三套试卷对气候知识的考查所占分值相当大,命题形式多样,试题平稳。

另外本组试题还考查了洋流、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农业生产、河流水文及地貌、区位、产业转移、等值线、旅游、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地理主干知识。

纵观三套试题,可以看出其突出特点是试题不偏不怪,紧扣课标,立足基础,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因此在地理复习备考时不必去钻偏题、难题、怪题,应该研究课标、考纲,抓基础、重主干。

1、紧扣课标突出主干三套试题还注重2、联系实际聚焦发展联系实际考查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课改命题方向。

课标卷以综合题第37题为例:在目前红木家具价格飙升、市场活跃,南部沿海地区持续升温的背景下研究我国云南红木基地区位优势、加工企业在此聚集以及越南限制红木原材料出口原因。

试题设置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热点渗透其中。

北京卷考查了旅游服务设施选址、北大西洋暖流对航行的影响、绿化带的作用、数字地图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试题。

天津卷主要有城市铺设透水砖、2012年奥运会,西南大旱,山西CO2排放,天津新城自然资源分析等,均是联系当今社会与当地实际进行地理知识的考查。

试题同时关注环境,聚焦可持续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处处体现。

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理念。

因此在备考时,应注重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努力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

通过试题分析还可以看出新课标背景下地理试题3、清晰定位注重效度每一道地理试题都有明确的考查目标,定位清晰准确,注重效度。

一组试题的题目之间基本没有相互提示答案情况,前一道题的正确解答与否对后面题目影响减小。

同时考查方式灵活多样,题目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覆盖度广,减少学生因某一个知识点的认知欠缺而影响整组题的解答,出现失分过多现象。

如北京卷第36题共5小题,分别考查地形对城市和交通的影响、滦河三角洲成因、河道的变化及引起变化的人为原因、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制约华北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及应对措施,每个问题定位清晰,互不统属。

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该尽量避开那些层层嵌套的试题,选取问题设置相对独立的试题。

另外三套高考地理试卷4、凸显能力关注过程关注地理本质注重过程与方法,凸显能力立意是新课改高考命题重要原则。

有专家认为今年文综试卷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其实就是考查学生从图文“获信息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比如天津卷第2题以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

图中出现最多的信息是“林地”,因此仔细审图、审题,选林业加工显而易见。

当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还必须具备“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三套试卷处处体现四项能力的渗透。

三套文综地理试卷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关注过程,体现在开放性题目分值较大,课标卷、北京卷、天津卷开放性试题分值分别为为8分,10分,6分。

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突出能力立意,体现学以致用,对知识要求体系化,在检测学生思维水平方面具有客观题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如新课标第37题配以秘鲁沿海区域图,以生长期耗水量较大芦笋为背景,先问气候干旱原因,接着探讨芦笋水源,然后分析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三个问题设置步步深入,体现典型的主题式探究的过程。

正发挥高考导向作用:倡导过程性、研究性学习。

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应选取体现探究过程的试题让学生练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指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去解答,同时注重思辨性、逻辑性、层次性。

除了对试卷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还可选取试卷的某一项进行分析,我选取了对相同内容命题角度的分析比较二、相同内容命题角度比较比如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查,课标卷、北京卷、天津卷都考查了气候干旱相关的试题。

1、对同一个知识点考查以气候(干旱)为例例一:课标卷第37题第1小题【命题思路】以区域地图为载体,通过空间定位确定该区域为南美洲西海岸,结合图中等高线、时令河等信息及所学洋流、大气环流等知识判断气候干旱成因。

例二:北京卷第36题第5小题【命题思路】主要考查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及应对措施,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例三:天津卷第12题第2、3小题【命题思路】通过图中呈现相关林地等信息,判断云南干旱引发的次生灾害及农业应对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查角度往往不同,以干旱为例,有考查干旱原因、有考查应对措施,还有考查引发灾害,因此对地理知识、原理的复习不能单讲知识点,必须将知识、原理落实到具体的区域空间进行分析。

再将不同区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原理、灵活运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试题比较分析还可以研究同一类试题,我以开放性题目为例进行了分析。

2、同一类试题考查以开放性题目为例例一:课标卷第37题第3小题【命题思路】结合秘鲁气候特点,分析农业用水来源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

例二:北京卷第40题第3小题【命题思路】以数字地球截屏为背景,呈现搜索“北京图书馆”等信息,分析与普通地图相比,数字地图在功能方面的特点。

例三:天津卷第12题第4小题【命题思路】结合云南地形、地势及区域发展概况,分析水电站建设带来的影响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放性试题命题方式多样,答题方法也不同。

开放性试题常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选择一种观点赞成或反对,然后阐述理由。

比如课标卷关于秘鲁沿岸是否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第二种是更为开放,答案在教材、资料中找不出固定的模板,必须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思辨的过程,比较分析才能得出答案,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比如北京卷第40题第3小题“与纸质地图相比,概括数字地图功能方面的特点”。

第三种象天津卷中要求分析开发水电站的利弊,学生必须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既答出利也要说出弊,仅选择一种观点即使回答正确分数也不能得全。

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回答开发性试题时先要审清题目,再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试题研究的角度、方法还有很多种,由于时间关系,我仅限于对试题内容和试题命题角度的分析。

通过以上两方面分析,我谈谈试题分析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三、对教学启示1、把握课标研究考纲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课程标准》,试题的命制依据《考试大纲》。

在“一标多本”的现状下,采取做加法将各个版本教材叠加的方式绝对不可取,这就要求教师精准把握课标,仔细研究考纲。

可以说教材多,版本多,高考题千变万化,但是究其根源还是课标、考纲。

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不能舍本逐末游离课标、考纲之外,做到不超纲、不超标。

2、理清主干常悟原理新课标背景下地理高考试题对主干知识、基本原理的考查可以说是年年必考、卷卷必出。

复习时以基本地理要素为核心,带领学生理清主干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序的扩展探究,真正悟清基本原理。

下面以河流为例加以说明:知识框架:结合知识框架教师提出相关探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够全面、准确,教师要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突出关键词。

知识网络框架为学生提供了整合的思维模式,框架上的节点为学生思维的扩展建立相关的超链接,为学科内的知识整合搭建了平台。

学生的认知从整体→部分、从现象分析→结论应用,提高了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3、当好主导注重主体一轮复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说复习的内容以前都学过,但知识的遗忘率较高,我在一轮复习常采用:课标引领,学案导学方式。

学生先梳理教材上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师生修订;再做重难点透析,学生讲出基本定义、概念,绘制相关原理图,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具体案例,教师点评。

然后选取2-3道高考题,采取先由学生讲出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提炼自己对同一类问题感悟;教师补充容易出现的错误及容易疏忽的问题。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概念,突破相关难点,同时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以上复习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与高考复习方向吻合。

4、培养素养提升能力近年高考的宗旨:依托教材、立足基础,凸显能力。

高考地理考查四大能力,一轮复习强调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应用信息能力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如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培养,先要紧扣课本,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

这是学生运用学科语言、严谨地描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前提。

同时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

地理技能的培养在于平时,如描述地理位置,一般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入手。

引导学生常说常练,熟能生巧。

另外还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高考试题在立足基础、呈现素材、突出对主干知识考查同时,强调多种知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体验,结合课程知识,紧扣时代脉搏,将学科热点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

这就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辩证地、全面的、综合的描述与阐释。

一轮中多训练学生分析试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探讨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方法,总结答题模板。

5、研究试题归纳总结其实我今天所做的就是对试题的初步研究与归纳总结,通过研究试题从中受益,了解高考动向、命题方式,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复习。

希望我所做的能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启示。

附件;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地理(新课标I)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1,完成1~3题。

1.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

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形较平B.降水较丰沛C.气温较高D.土壤较肥沃2.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航空运输D.海洋运输3.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A.运费低B.热量足C.技术高D.品种全图2为45º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澳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5.该区域位于()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 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 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