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巴西命题方向1 巴西地理特征巴西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由众多白色的沙丘和深蓝色的咸水湖共同组成。
在干旱期间,咸水湖蒸发变小或者完全干涸,在每年1~6月,雨水填满沙丘间的山谷,7~9月,这片沙漠会营造出数以千计的“湖泊”。
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延伸50千米构成了如同洁白的床单一般的风景,每年向陆地推进20厘米。
读图完成(1)~(3)题。
(1)该沙漠的气候特点是( )A.终年炎热少雨B.全年高温,降水季节变化大C.终年高温多雨D.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答案 B解析读材料可知,该沙漠在干旱期间,咸水湖蒸发变小或者完全干涸,在每年1~6月,雨水填满沙丘间的山谷,7~9月,这片沙漠会营造出数以千计的“湖泊”,故该沙漠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季节变化大。
(2)该沙漠中“咸水湖”水源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A.海水补给B.地下水补给C.雨水补给D.冰雪融水补给答案 C解析读材料可知,每年1~6月,雨水填满沙丘间的山谷,7~9月,这片沙漠会营造出数以千计的“湖泊”,说明该沙漠中“咸水湖”水源的主要补给类型是雨水补给。
(3)关于该沙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沙漠主要沿海岸线狭长分布B.洋流加剧沙漠向陆地的推进C.沙丘形态主要由西风吹拂而成D.沙漠中的沙源主要来自海沙答案 D解析读材料可知,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延伸50千米构成了如同洁白的床单一般的风景,每年向陆地推进20厘米,说明该沙漠的沙源主要来自海沙。
同步训练读南美地区局部图,回答1—2题。
1.近年来,对A所在区域的热带雨林进行大规模开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是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③地下水位上升④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增大⑤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2.下列关于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A.亚马孙平原面积大,地势低平,水热充足,是巴西主要的农业区B.巴西是世界上咖啡、可可、大豆、蔗糖、小麦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国C.巴西的钢铁、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石油等工业均居南美洲首位D.亚马孙河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答案】1.C 2.D【解析】1.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大规模开发热带雨林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当地降水丰沛,因此③⑤说法错误。
热带雨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大气成分,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大规模开发热带雨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
故选C。
2.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森林茂密,有少量的迁移农业分布,不是巴西主要的农业区;巴西出口的农产品为咖啡、可可、大豆、蔗糖、烟草、玉米等,但没有小麦;巴西石油资源缺乏。
故选D。
“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伸50千米,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
读图回答3~5题。
3.关于“千湖沙漠”中沙丘的形成原因,其解释可信的是( )A.雨林大量被砍伐,信风长期吹蚀裸露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炎热干旱天气C.地表河流携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D.沿岸地区寒流的减湿作用导致气候干旱解析:“千湖沙漠”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是地表河流携带的泥沙到河口堆积下来,又被海风吹向陆地形成的;信风使沙丘堆积在沿海,而不是信风吹蚀;巴西沿岸是巴西暖流;沙漠地处赤道附近,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无关。
答案:C4.图中众多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雨水B.海水C.河流水D.地下水解析:众多湖泊是雨水在沙丘间低洼处积水形成的;雨水多,水位高,雨水少,水位低,季节变化明显。
答案:A5.图中新月形沙丘( )A.1~4月移动速度快B.缓坡大致朝向东方C.陡坡风力大于缓坡D.缓坡降水多于陡坡解析:新月形沙丘,风是由缓坡吹向陡坡,陡坡是背风坡,风力小于缓坡;雨季是赤道低压控制带来的,缓坡的降水不会多于陡坡;沙漠在赤道以南,受东南信风影响,缓坡朝向东;1~4月赤道低气压带在南半球,是沙漠区的雨季,风的影响较小。
答案:B6.图A、图B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区略图,图C、图D分别为图A、图B 中M、N两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M、N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1)M地处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N地处南美洲东部大西洋沿岸;降水量M 地小于N地,M地是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分干、湿两季,湿季多雨;N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是热带雨林气候,N地降水量多,且年内分配均匀。
(2)雨林破坏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减少,蒸发量减少,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植被减少,降水变率增大,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植被的制氧量减少,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刚果盆地,盆地周围多山地,四周地形崎岖,陆路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切穿高原形成峡谷,河流流速快,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木材需求量小。
答案:(1)差异:降水量M地小于N地,M地分干、湿两季(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N地降水年内分配均匀(或M地年降水量大于1 500毫米,分干、湿两季;N地年降水量大于2 000毫米,降水年内分配均匀)。
原因:M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N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径流量变率增大(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四周地形崎岖(或盆地周围多山地),陆路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
7.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和中国农业状况对比表表一耕地面积(万公顷)注:巴西粮食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60%,中国约占70%。
表二粮食产量(万吨)某中学地理小组查阅了巴西和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相关资料,结合对巴西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认为巴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1)结合材料从农业生产条件角度,分析巴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的原因。
(2)据图二、图三说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巴西于2016年8月举办第31届夏季奥运会,有大量游客来到巴西,这会给巴西的社会和文化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思维探究][答案] (1)后备耕地数量大(可开垦土地面积广);单产较低,农业技术发展潜力大。
(2)差异:1月降水量多,7月降水量少。
原因:1月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7月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3)有利:促进文化交流(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不利: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给当地居民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瑙斯多雨期一般是从11月至次年5月,而里约热内卢多雨期在12月至次年4月。
巴西政府于1960年4月21日正式把首都从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迁至新建的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市起初人口不足20万,随后大量外州移民涌入,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全国较大城市之一。
巴西幅员辽阔,可耕地面积有3亿多公顷,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有1亿多公顷,巴西农业增产潜力极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巴西将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
近几年,玉米和大豆连续丰收,使得国际粮食市场供应过剩、价格下降,严重削弱了巴西品牌农业的“王者”地位,加之巴西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抬升,引起粮食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巴西农业面临危机。
下图为巴西等高线地形略图。
(1)与马瑙斯相比,分析12月至次年4月里约热内卢多雨成因的不同之处。
(6分)(2)说明巴西利亚迁都后吸引大量外州移民涌入的理由。
(6分)(3)分析巴西粮食增产潜力极大的自然原因。
(8分)(4)针对巴西农业面临的危机,试为巴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8分) 答案(1)里约热内卢地处巴西高原边缘,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位于沿海地区,东南信风从海洋带来大量的暖湿水汽,受地形抬升,易形成地形雨;沿海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2)文化教育发达,社会人文环境趋好;作为巴西首都,就业机会增多,经济收入较高;新兴城市,发展空间大。
(3)幅员辽阔,可耕地面积广大,尚未开发的土地多;该国耕地大多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适中,水热丰富;地势平坦开阔,便于机械化耕作;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便于大规模生产。
(4)科学规划,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发展多元化农业,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第(1)题,马瑙斯的纬度大约为3°S,里约热内卢的纬度大约为23°S。
马瑙斯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里约热内卢主要受东南信风控制,位于迎风坡,且受暖流影响。
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
巴西利亚迁都后,就业机会增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具有文化教育的优势,因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第(3)题,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土地资源等方面考虑。
第(4)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从农业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开拓市场、农业多元化等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