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试题
答案:
病案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案病位在足,与骨质有很大关系,当强筋骨,又因肾主骨,故治疗补 肾强筋骨。
病案二
本案患者主诉于舌,有睡眠不足等诸多症状,可知心气通于舌,心开窍 于舌,故当开心窍,清痰扰心神之症。
病案一
内有阳气衰竭,外有卑湿所犯,故诸疾俱作,景岳云:“多虚者,气在 正气,培之不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方中“破故纸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 困,骨髓充实,涩以治脱也。胡桃属木,润燥养血,血属阴,恶燥,故油 以润之。佐破故纸有木大相生之妙, (《本草纲目》)更以好蜜补气、润燥、 培补后天,以增强补益之效。
病案分析习题
阴阳病案分析 病案一
李某,女,53岁,家庭妇女,1969年9月18日初诊 主诉:头痛、头晕、失眠9年。 病情:九年前因夫妻不和,情志不遂而发病。病起时头痛剧烈,面红目赤,烦燥 易怒, 时与人争吵,夜不安眠,口苦,大便干结,尿黄灼热。到医院测量血压 为170/120mmHg,•诊 断为“高血压病”,用西药治疗症状缓解,但未坚持服 药。近二年来,头晕头痛时作,痛势 绵绵,头重脚轻,耳鸣健忘,五心烦热, 口干咽燥,心悸,夜寐多梦。血压160/116mmHg。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而干。 脉象:脉弦细而数。
病案二
韩某,女,53岁,1987年4月29日诊。主诉舌体麻木发胀2年,自觉活动欠 灵活。睡眠不实,多梦,食欲欠佳,大便干。望其舌色略暗,苔薄黄,听其 语言尚属流畅,切其脉象略弦而滑数。病在于舌,当属心经之病;语言尚流 畅,知其病位未深;苔黄,脉数而滑,睡眠不安,是痰热内扰之象。治法当 用清痰热,开心窍,佐以活血通络。青蒿8克 薄荷4克(后下) 丝瓜络8克 茯 神12克 竹茹8克 清半夏10克 桂枝8克 炒枳壳10克 净地龙10克 石菖蒲12克 生 甘草6克 5剂,每日1剂,水煎分温2次服之。 5月6日再诊;诸症悉减,舌体 麻木感已十去其八。原方3剂,病愈。
思考讨论题: 1、运用事物的阴阳属性理论,判断本例患者属阴证还属阳证,并列举症状或体 征加以 说明。 2、患者发病初期与目前的病证有何不同?试用阴阳消长理论进行分析阐明。 (摘自江西省中医药学校《中医教学病案》)
病案二
张某,男,29岁,工人,1983年5月11日初诊。 主诉:咳嗽咳痰5年,腹胀、腹泻二个月。 病情:患“浸润性肺结核”五年。平素咳嗽时作,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口燥, 午后低 热(37.8℃左右),颧红,手足心热,心烦,夜间时有盗汗,经抗痨治疗 效果不佳。近二个 月以来,脘腹胀痞,不思饮食,腹泻日4-5次,低热而又 怕冷,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 困倦乏力而卧床不起。 舌象:舌质红而少津,舌边有齿痕。 脉象:脉沉细数而无力。
病案二
久漏不愈,正气已虚。腰痛,佝偻,肾不主骨。 《内经》云:“形不足 者,温之以气”“衰则补之”,张景岳亦云:“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 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故用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 炮附子朴火 助阳,以消阴翳,用盐花者,取其味成入肾,坚肌骨。
藏象病案分析
病案一
景某,男,4岁,1973年诊治,一年来发现患者左下肢行动不便,呈跛行状 ,易跌跤,经查该下肢肌肉段健侧瘦削,下肢伸直所见,左侧足跟较右侧短 1.5厘米,询问发病原因,家长亦谓不知。证属骨痿,当强筋骨,益肾气治之 。予加味金刚丸,每次服一丸,日服3次,一个月后检查,两下肢发育基本相 同,行路不跛,上学读书后一切体育活动均能正常参加,未见任何下肢不利 表现。
思考讨论题: 1、患者二月前是阴证还是阳证?是虚热还是实热?试用阴阳学说解释其发生机 理。 2、患者近二月来病情发生了什么转变?请试用阴阳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其变 化的机理。 (摘自《李元馨医集》)
答案:病案一
1.阳症。 面红目赤----有热,阳。 烦燥易怒,时与人争吵---肝火旺盛,是非曲直,肝为风,风为曲直,阳。 尿黄灼热----有热。阳。 不眠----夜眠为阴,不眠,身体一直处于阳的状态,不入阴。 头痛------头为阳位,阳位病,邪向上攻,往上为阳。 口苦,便干,阴阳都有可能导致。 2.不同之处: 头痛剧烈---------头晕头痛时作,痛势绵绵。 烦燥易怒,与人争吵----------耳鸣健忘,五心烦热。 夜不安眠------夜寐多梦,心悸。 口苦-----口干咽燥。 病发之初,为阳症,肝阳上亢,而发病。二年间,因治疗不及时,除肝阳上亢的阳性 表征仍在外,还导致五心烦热,心悸,夜寐多梦的症状,此属于心火过旺,再加上脉 弦细而数的体征,又导致阴虚火旺的症状。 病人的疾病由当初的肝阳上亢的阳症逐渐转化为肝阳亢、心火旺兼阴虚的症状。
答案:病案二
1.患者二月前是阴证,虚热。患者由于病邪侵肺,引发经常性的吐痰、午 后低热、盗汗而逐渐遗失阴液,从而导致并加重阴虚症状,并由于正邪相 交而导致虚热。
2.患者近二月来由于脘腹胀痞,不思饮食,腹泻日4-5次,不欲饮,脉 沉细数而无力等症状,而进一步导致阴液流失,水液生化失常,不化精而 化水饮,同时因腹泻而泻正气,进而导致气阴两虚,五脏气血不足、邪胜、 厥逆的体征。
病案二
时康祖大夫,病心胸一漏,数窍流汁,已二十年。又苦腰痛,行则 佝偻,形神憔悴,医不能治。通判韩子温为检惠方,得此方:鹿茸、 炮附子各二两,盐花三分,为未,枣肉和丸为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空心温酒下令服。旬余,腰痛减。久服遂瘥,心漏亦瘥。精力倍常, 步履轻捷 (《本草纲目•第十七卷•附子》
答案:
病案一
精气血津液神病案分析
予为南洋节度,年七十有五,越地卑湿,伤于内外,众疾俱作,阳气 衰绝,服乳石补药,百端不应。 元和七年,有诃陵国舶主李摩诃,知 予病状,遂传此方并药。予初疑而未服未服,摩诃稽首固请,遂服之。 经七八日而觉应验。自尔常服,其功神效。十年二月,罢郡归京,录 方传之。用破故纸十两,净则去皮,洗过曝,捣筛令细,胡核瓤二十 两,汤浸去皮,细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密和,令如饴糖,瓷器 盛之。旦日以暖酒二合,调药一匙服之,便以饭压。如不饮酒人,以 暖熟水调之。(《本草纲目•草部十四卷•补骨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