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昌大学食品化学第九章色素与着色剂

南昌大学食品化学第九章色素与着色剂

在加热中,由于酸的作用,叶绿素会发生脱 镁反应生成脱镁叶绿素,并进一步生成焦脱镁叶 绿素(甲酯基也被脱除,同时该环的酮基也转变 为烯醇式),食品的绿色显著向橄榄绿到褐色转 变。
pH值是决定脱镁反应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碱性条件下( pH9.0)时,叶绿素对热稳定, 而在pH3.0的条件下,叶绿素不稳定。
到的提取物,如辣椒红、甜菜红、 红花黄、玉米黄等; 合成食品着色剂:指人工合成的产物, 如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等。
三、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一)血红素化合物
血红素是肌肉和血液中的主要色素。在血 液中血红素主要以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在肌 肉中主要是以肌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在活体动 物内分别发挥着氧气转运和储备的功能,同时 也影响着肉的色泽,特别是刺杀放血后,肌红 蛋白的含量与存在形式对肉的颜色有着很大的 影响。
1.血红素的结构
血红素是一种卟啉 类化合物,卟啉中心 有一铁离子与4个氮 原子配位结合。通过 中心铁离子与肌红蛋 白或血红蛋白的蛋白 质结合为一体。
肌红蛋白: 由153个氨基酸组成的1分子球蛋白与1
分子血红素络合而成。 血红蛋白:
可粗略看作肌红蛋白的四聚体。
2.肉在贮藏和加工中颜色的变化
(1)氧化反应
另外,有人发现,用氯化钠、氯化镁或氯 化钙处理烟叶并于90℃加热,其脱镁反应分别 减少47%、70%和77%。盐的作用可能是作为静 电屏蔽剂,限制了质子扩散进入叶绿体,从而 减缓了脱镁作用。
(3)光解
叶绿素受光辐照时会发生光敏氧化, 光可使卟啉环在次甲基处断裂,四吡咯 大环打开,在有氧的条件下能生成单线 态氧合羟基游离基。这些活性物质进一 步使开环的四吡咯氧化,生成过氧化物 与更多的游离基,使叶绿素变色为无色。
(5)金属离子的影响
花色苷的相邻羟基可以螯合多价的金属离 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因此,花青素和花色苷 的分子结构中若含有邻羟基,则遇到铝离子、 铁离子、钙离子、锡离子等金属离子时就会发 生络合变色,产物可能为深红、蓝、绿和褐色 等。
桃、梨、荔枝、蔓越橘和红甘蓝的加工中 常出现金属络合引起花色苷变色的问题。这种 络合物的稳定性高于花色苷,一旦生成就不易 逆转,但柠檬酸等有络合金属能力的成分可减 少它们的生成,并可使它们部分逆转为花色苷。
异戊二烯衍生物:如类胡萝卜素; 多酚类衍生物:如花青素、花黄素等; 酮类衍生物:如红曲色素、姜黄素等; 醌类衍生物:如虫胶色素、胭脂虫红素等; 其他类:如甜菜红、焦糖色等;
(二)按来源不同分类
天然色素:植物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等;
动物色素:如血红素、卵黄及虾壳中的类胡 萝卜素;
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 食品着色剂 天然食品着色剂:指从天然生物原料中得
直接以叶绿素为底物的只有叶绿素酶, 它是酯酶的一种,可使植醇从叶绿素和脱 镁叶绿素上脱落,对于其他类型的叶绿素 衍生物此酶的活力变化很大。这种酶的最 适温度在60~82.2℃范围,80℃以上活性 下降, 100℃时就完全失活。
(2)酸和热引起的变化
绿色蔬菜初经烹调或热烫后表观绿色似乎有 所加强并更加明快,这可能是由于原存于细胞间 隙的气体被加热逐出,另外叶绿体中不同成分的 分布情况这时也会有所变动,这些物理变化造成 光线的折射与反射的情况变化而引起色感变化。
2、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1)酶促反应
引起叶绿素破坏的酶促变化有两类:一类 是间接作用,一类是直接作用。
起间接作用的酶如脂酶、蛋白酶、果胶酯 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等。脂酶和蛋白酶 的作用是破坏叶绿素-脂蛋白复合体,使叶绿素 失去脂蛋白的保护而更易遭受破坏。果胶酯酶 的作用是将果胶水解为果胶酸,从而提高质子 浓度而使叶绿素脱镁。脂氧合酶和过氧化物酶 的作用是催化它们的底物氧化,其间产生的一 些物质会引起叶绿素的氧化分解
(四)花青素类
花青素是多酚类化合物中一个最富色彩的 子类,多以糖苷(称为花色苷)的形式存在于植 物细胞液中,是植物最主要的水溶性色素之一, 构成花、果实、茎和叶五彩缤纷的美丽色彩,包 括蓝、紫、紫罗兰、洋红、红和橙色等。
1.结构
具有特征的C6C3C6 碳的骨架结构,所有花色 苷都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阳离子结构。
(6)二氧化硫的影响
使用二氧化硫漂白时会造成水果和 蔬菜的花色苷可逆或不可逆地褪色或变 色。原因为二氧化硫作用于花色苷的C4 上生成了一种无色的物质。
(五)类黄酮化合物
1、结构
和花青素一样,类黄酮的碳架结构也是6C3C6, 区别于花青素的显著特征是4-位皆为酮基。
2.化学性质
(1)可与多种糖形成糖苷。
水溶液中花色苷在不同pH时可能有4种结构:
醌型碱
2-苯基苯并
醇型假碱 查尔酮
(蓝色)
吡喃阳离子
(无色) (无色)
(红色)
很多研究表明,花色苷在酸性溶液中呈色
效果最好。
(2)氧气与抗坏血酸的影响 花色素的不饱和性使它们对空气中的氧比
较敏感。 抗坏血酸氧化时产生的过氧化氢可诱导花
色苷的降解。
(3)光照 光照通常会加速花色苷的降解。
(4)糖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
高浓度糖存在下,由于水分活度降低,花色 苷生成醇型假碱的速度减慢,所以花色苷的颜 色得到了保护。低浓度糖存在下(如果汁), 花色苷的降解或变色却加速,果糖、阿拉伯糖、 乳糖和山梨糖的这种作用比葡萄糖、蔗糖和麦 芽糖更强。这些糖自身先降解(非酶褐变)成 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然后再与花色苷类缩合而 生成褐色物质。升高温度和有氧气存在将使反 应加快,反应的机理尚未探明。
(二)合成食品着色剂
根据我国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
卫生标准》规定,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 有苋菜红、胭脂红、新红、赤藓红、柠檬黄、 日落黄、靛蓝、亮蓝、铝色淀、合成β-胡萝 卜色素和叶绿素铜钠盐等。
高铁肌红蛋白(棕褐色) 肌红蛋白(紫红色) 氧合肌红蛋白 (鲜红色)
分割肉中色素的变化
氧气分压对3种“肌红蛋白”相互转化的影响
(2)变色反应
肉贮存时,肌红蛋白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 绿色物质,直接的效应物已知有两种;
①过氧化氢
可与血红素中的Fe2+或Fe3+反应生成绿色的 胆绿蛋白;
②硫化氢
在有氧存在时能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绿色的 硫代肌红蛋白;
食品中重要的花色苷:
天竺葵色素 矢车菊色素 飞燕草色素 芍药色素 牵牛花色素 锦葵色素
2.花色苷的颜色与稳定性
花青素和花色苷的化学稳定性不高,它 们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经常因化学作用而变 色。影响因素主要有pH、温度、氧气浓度、 酶、抗坏血酸、二氧化硫、金属离子与糖等。
(1)pH对花色素结构变化的影响
(2)类黄酮化合物中,有许多物质呈黄色,但 由于颜色较淡,因此浓度低时对食品的颜色贡献 不大。
(3)类黄酮化合物在遇碱时会变成明显的黄色。
(4)类黄酮类物质也可与多价金属离子形成配 合物,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5)类黄酮类物质也可形成缩合物,而且缩合 后的颜色和呈色强度都会有一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四、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着色剂(GB2760-1996)
高等植物中叶绿素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叶绿 素a(青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它们的含 量约为3:1,它们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分布 和颜色变化等极相似,除少数情况外,可以不加 区分。
叶绿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通常与 类胡萝卜素、类脂物质及脂蛋白复合在一起,分 布在叶绿体内的碟形体的片层膜上。
1.叶绿素的结构
(一)天然食品着色剂
1.焦糖色素:糖质原料在加热缩水中缩合而成 的复杂的红褐色或黑褐色混合物。
2.红曲色素:来源于红曲米,是一组由红曲霉 菌丝所分泌的微生物色素
3.姜黄素:是从生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的地下 根茎中提取的黄色素。
4.甜菜红素:是从红甜菜块茎中提取的一组水 溶性色素。
5.其他:红花黄、虫胶红、越橘红、辣椒红等。
动物被屠宰放血后,由于对肌肉组织的供氧 停止,新鲜肉中的肌红蛋白保持其还原状态,肌 肉的颜色呈稍暗的紫红色(肌红蛋白的颜色)。 当胴体被分割后,随着肉与空气的接触,还原态 的肌红蛋白向两种不同的方向转变,一部分肌红 蛋白与氧气发生氧合反应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 蛋白,产生人们熟悉的鲜肉色,同时,一部分肌 红蛋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棕褐色的高铁 肌红蛋白。随着分割肉在空气中放置时间的延长, 肉色就越来越转向褐红色,说明后一种反应逐渐 占了上风。
2.食品着色剂
食品着色剂为外加的,以食品着色为目的的 一类食品添加剂。食品着色剂需要获得某些官方 机构的批准方可使用,在美国由食品与药物管理 局(FDA)负责审核和批准,在我国目前则由中国 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最后由卫生 部批准。
二、食品色素的分类
(一)按化学结构分类
四吡咯衍生物 (或卟啉类衍生物):如叶绿素和血红素;
第六章 色素与着色剂
一、食品色素的定义及种类
食品的色泽是通过它们对可见光的选择吸收 及反射而产生的。
食品色素:食品中能够吸收和反射可见光进 而使食品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统称为食品色素。
食品色素包括两部分:
1.天然色素
是食品原料中固有的,或是食品加工中由原 料成分转化产生的有色物质,被称为食品固有色 素或天然色素;
这些效应物在肉中出现被认为是微生物生长 的结果。
3.腌制肉的色泽
腌肉颜色的变化是由于在腌制过程中,在 发色剂的作用下,肌红蛋白发生一系列变化最 后生成稳定的亚硝酰基血色原(紫红色)。
(二)叶绿素类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的主要色素,指高等植 物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绿色色素。广义上指所有 起光合作用的卟啉色素。
(三)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又称多烯色素,它是在天然食品原 料中分布最广泛的色素。红色、黄色和橙色水果 及根用作物和蔬菜是富含类胡萝素的食品,卵黄、 虾壳等动物材料中也富含类胡萝卜素。一般来说, 富含叶绿素的植物组织也富含类胡萝卜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