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工程
改变该区的能源结构,促进荒漠化地区的产业开发。 4、合理开发荒漠化地区的矿产资源。 5、开发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6、利用地理优势、开展双边经贸合作。 7、大力发展荒漠化地区的旅游业。
五、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
1、组织多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重点解决荒漠 化防治工程中的关键技术。
防治荒漠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⑴ 荒漠化防治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⑵ 荒漠化地区流域水资源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技术。 ⑶ 荒漠化不同类型区综合防治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三、荒漠化防治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融合了“治沙造林 学”“治沙原理与技术”“风沙物理学”“荒漠 化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学”“农业生态学” 以及3S(RS、GIS、GP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以流体力学、风沙物理学、风沙地貌学、沙漠学、 土壤侵蚀原理、造林学、生态学、草场经营学等 为专业基础,与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防治 工程学、环境保护与评价、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等 学科密切相关。
第一章 绪论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防治荒漠化列为 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1994年签署的《联合国防 治荒漠化公约》,是国际社会履行《21世纪议程》的重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之一, 防治荒漠化不仅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是影响全球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关于荒漠化概念的理解
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 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 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条 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前述《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签署后,我国对 于荒漠化概念的认识,已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及其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荒漠化防治工程概念及其意义
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 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 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全球陆地面积的1/4受到荒漠化的危害,以每年5万7万km2的速度扩大,经济损失每年为423亿美元。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及其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荒漠化防治工程的任务
1、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 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长远大计。
2、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 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的重 中之重。
3、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实施扶贫攻坚计 划,实现全国农村奔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
4、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充分发挥荒漠化地 区自然资源优势,前面开创21世纪中国沙产业 的必然选择。
荒漠化防治工程
目 第1章 绪论
录
第2章 荒漠化概况 第3章 荒漠化防治原理
第4章 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
第5章 荒漠化工程防治技术
第6章 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
第7章 荒漠化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
第8章 荒漠化地区可替代能源开发技术
第9章 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
第10章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第11章 荒漠化防治工程的效益评价
第一节 关于荒漠化概念的认识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第一节 关于荒漠化概念的认识
一、国际上对荒漠化概念认识的演变
1994年签定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 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解 释道:“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 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 化”。
⑷ 荒漠化地区优良植物种引种选繁及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 ⑸ 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和多样性的保护和重建技术研究。 ⑹ 荒漠化地区退化草场保护、恢复和改良技术的研究。 ⑺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2、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3、加大科技投入。
第三节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一、充分利用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因地制宜, 组装配套
二、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推广队伍
三、提高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 转化率 四、依靠科技,建立荒漠化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可 持续发展体系
1、合理开发荒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2、提高荒漠化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充分利用荒漠化地区丰富的光能、风能资源、彻底
一、荒漠化防治工程概念及其意义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 27.3%,每年扩大2460 km2 ,每年减少粮食产量达30亿kg。
意义: 做好防治荒漠化工作,对于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 济、人口的协调发展,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和生存条件具 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积极开展荒漠化治理也是我国履行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重大行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