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ppt课件
3、找出作者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 性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有:“母亲是 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 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母亲同情贫苦的 人”“她能自己很节省的”“宽厚仁慈”“母亲对 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她期 待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 生不这曾些脱语离句过像劳一动根”绒。线贯穿在各个段落中,从一 个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品质,与文章中具体的事件共 同塑了母亲的完整形象。
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 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至爱深情,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细读下列句子,用心体会这一特点: 1、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 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2、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 生活。 3、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 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4、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 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②第二层(9—13段)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 革命;
③ 第三层(14—15 ) 夹叙夹议,概述母亲对自己的 教育和深刻影响。
2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本段点明主旨和交待写作缘由的句子: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 命的同情和支持?
总共写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 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 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 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 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 思想”。8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 “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 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8。
由此可见,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以时间为 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母亲一生的 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
3、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 一个整体的?
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来写
中心内容: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一生的经历,歌颂了母亲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4、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母亲具
三、方法指导:(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
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
钥匙。 (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
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 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 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
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 不时还插入议论。)
迹,歌第颂二她部的分美(德第,2感—谢15她段的)养回育忆之母恩亲。述一其生主功要事分叙
颂其德
❖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
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总叙
第二部分分层,以“在家—离家—感 谢母亲” 作为分界点
①第一层(2—8段) 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 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 送子读书。9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 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 “慰勉”。10
4、学生齐读14、15段,文章哪三个方面抒写 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一是“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
第二课时
时 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作者小时候(2-7)
1885-1900前 后(8) 1905年(9)
1908年(10) 1919年(10-11) 1924-1927年 (12) 1937年(12)
1944年(12)
表现母亲的美德
时 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母亲的美德
作者小时候(2-7)
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养蚕,挑 水,有桐子榨油点灯,亲手纺线织布,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 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 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 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 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 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一、作者 介绍:
朱德(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
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 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朱德同志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 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 对袁世凯称帝复辟的起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 动。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 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岗山,与毛泽 东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 四军,任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 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当选为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 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 副主席。二届人大后,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 委员长。 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体验真情 感受伟大
4、文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谈谈你 “的创理造由了。”是指已经创造的历史,说的是过去;“创造 着”是指正在创造的历史,说的是现在,两者有时间 上的先后,故不能互换。
5尽、忠作于者民将族如、何人报民答、自中己国的共母产亲党?
6、第16段的末尾,加了“一定能做到的”一句,有什 么好突处出?作者坚定的信心
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不许“我们”
吸烟喝酒等事
1885-1900前 遭遇退佃、搬家、天灾 后(8)
1905年(9)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 读书。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 聪明能干、宽厚仁慈
没有灰心、坚强不屈、 爱憎分明 有远见、摆脱贫困和 压迫的愿望
1908年(10)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1919年(10-11) 离开家乡
⑥支撑门户(zhī 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 谈)
合作探究:
1、本文可分为几部分?
❖ 本文可分三大部分。
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或“总---分---总”)把文章划 ❖分为三个段落
出回忆第的一内部容分。(第寄1段其)哀,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总叙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刘学龙工作室制作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目的 一、了解回忆录的概念。 二、学习以时间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来写人的
方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的方法。
三、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5
“我”少年时
做多种饮食,纺线
期
6
第一个起床,任劳任怨,
周济亲戚
7
不许我们吸烟喝酒
1895年 不久
面对悲惨的遭遇不灰心
8
节衣缩食送我读书
9
1915年
慰勉我参加革命
10
时间
与母亲相关的事件
段落
1919年
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
11
1927年后
独立支持全家生活
抗战后
12
在家过着勤苦生活
不辍劳作,尤喜纺绵
13
7、反复诵读,体悟感情。 66
概括文章主题:
1、本文围绕哪几个特点写母亲的? 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 坚强不屈的性格。 2、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有哪些影响? 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强健的身体,勤 劳的习惯;
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 道路。 3、表现我怎样的感情和决心? 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勤劳一生
1924-1927年 (12)
1937年(12)
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理解党的困难、期望 革命成功
1944年(12)
86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时间
与母亲相关的事件
段落
一生
养育八个孩子
3
“我”能记忆起 做各种农活、家务
4
“我”四五岁到八
九岁
整日劳碌、汗流满面
解析第三部分:放声朗读第十六、十七节。
1、开头一句有何表达作用?回忆结束,回到现实
2、作者是如何评价母亲的?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 体会。
(这段热烈慷慨、明朗坚决,掷地有声,感人肺腑, 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 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 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文章的主题。)
惯” 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实际上 也是从侧面来刻画母亲的形象。
(1)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2)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3)有什么作用?
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 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 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