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实用主义之詹姆斯实用主义的起源、特征与命运(一)实用主义与传统的经验论1.实用主义与传统经验论的共同点:重经验和实践(1)实用主义和经验论都表现出对希腊智慧的偏离和批判。
培根:希腊智慧能够谈说,却不能生产;富于争辩,却没有实际效果。
结果:知识大多停留于语词之争,鲜有造福于人类的实用之效。
知识和力量陷于分离状态。
(2)杜威:希腊哲学的传统:寻求确定性。
人类寻求安全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感情和观念上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理论态度);另一种是通过发明各种艺术即通过行动改变世界(实践态度)。
自古希腊以来,受到人们推崇的就是理论活动,而实践则受到忽视甚至诅咒。
从哲学上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绝对不变的确定性的寻求。
“完全确定性的寻求只能在认知活动中才得实现,这就是我们最悠久的哲学传统的意见。
”2.实用主义与传统经验论的区别(1)传统经验论多局限于狭隘的感觉经验,实用主义经验的范围则十分宽泛,它尤其强调科学实验。
杜威:区分经验性的经验(experience as empirical)和实验性的经验(experience as experimental),用素材代替对象。
对象总是最后的东西,是完备的和已完成的,而素材则是还需要进一步解释的题材,它们是征兆、证据、标志,某些尚未达到的事物的线索;它们是中间的而不是最后的;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的事物。
(2)传统经验论往往根据当下的感觉经验理解某个概念的意义,而实用主义则着眼于将来的经验,即根据一种经验在将来产生的可能的后果来理解这个概念。
(3)传统经验论往往关注于分离的心灵实体或物质实体,实用主义则强调过程实在论,认为过程或关系是实在的根本方面。
“经验在它自身里面含有结合和组织的原理”,“生命所固有的组织无须一个超自然的和超经验的综合。
它作为经验内的一个组织因素,供给智慧的积极进化的基础和资料。
”“习惯可以完成人们认为康德的范畴所能做的一切。
”(杜威)实用主义强调经验的连续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与现象学是同盟。
(4)传统经验论往往局限于二元分立(主体与客体、身与心、自然与经验等等),实用主义则试图超越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
杜威:非经验的哲学往往把反省的结果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而反省就已经把经验的对象和经验的活动分裂为二了,这样,客体和主体、心和物乃是分开的和独立的。
实际上,反省经验并不是我们最原初的经验。
在此问题上,实用主义最接近现象学。
(5)传统经验论把经验看作被动的接受,看作镜式的反映,而实用主义则把经验视为行为和活动,视为人与环境的互动。
有机体向着环境动作,环境所产生的变化又反应到这个有机体和它的活动上去。
它经历和感受它自己的行动的结果。
这个动作和感受(或经历)的密切关系就形成我们所谓经验。
(杜威)(6)传统经验论仍然属于基础主义的传统,实用主义不承认人类知识中有任何安全可靠的基础。
皮尔士:认识就像在沼泽中行走,尽管在此过程中没有一点是绝对安全可靠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转换我们的位置使自己不下沉。
蒯因:认识就像在水中放木排:如果木排的不同部分相继出现毛病,我们可以依次置换其中的木板,而整个木排仍能安全地在水中漂流。
(二)古典实用主义(classic pragmatism)1.剑桥的“形而上学俱乐部”。
该俱乐部于1871年在波士顿的剑桥市成立,1879年解散,皮尔士、詹姆斯、霍尔姆兹和赖特等为主要发起人和成员。
“实用主义”一词和基本思想即酝酿于该俱乐部的活动中。
2.古典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
皮尔士、詹姆斯、杜威、路易斯和米德是古典实用主义的五大代表。
皮尔士最早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原则,詹姆斯使实用主义得以流行,杜威则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将其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
皮尔士的实效主义(pragmaticism)、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radical empiricism)和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empirical naturalism)。
(三)实用主义的复兴1.古典实用主义的衰落。
实用主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一直居于美国哲学的核心,被称为美国的“国家哲学”,是“美国精神”的内核。
50年代以后,分析哲学逐渐成为美国的主导哲学,实用主义的影响减弱。
2.实用主义的复兴。
60年代开始,在分析哲学的背景下,出现了古典实用主义的复兴。
总的说,这种复兴是古典实用主义和其他哲学思潮相结合的产物。
其基本路径有两个:一条是把古典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结合起来,出现了所谓“逻辑实用主义”;一条是把古典实用主义和欧洲大陆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等结合起来。
3.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
蒯因把逻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结合起来,开创了逻辑的实用主义。
4.罗蒂的后哲学。
罗蒂把古典实用主义和大陆存在哲学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哲学的解构。
5.罗森塔尔的思辨实用主义。
她把古典实用主义和大陆存在哲学、现象学结合起来,关注形而上学,关注系统的综合哲学,提出了思辨的实用主义。
6.对“新实用主义”的反对之声。
彼得•黑尔:罗蒂的新实用主义乃庸俗的实用主义。
罗森塔尔:新实用主义从分析哲学传统出发理解实用主义,其总体框架与古典实用主义完全不同,没有把握实用主义的真谛。
一、实用主义:调和的哲学(一)哲学中的两军对垒(二)实用主义:中间道路与经验主义实质1.实用主义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可以把很多哲学倾向调和起来。
“我提出这个名称古怪的实用主义作为可以满足两种要求的哲学。
它既能象理性主义一样,含有宗教性,但同时又象经验主义一样,能保持和事实最密切的关系。
2.实用主义绝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间路线”,它的血管里流淌的还是经验主义的血液。
“实用主义代表一种在哲学上人们非常熟悉的态度,即经验主义的态度,在我看来它所代表的经验主义的态度,不但比素来所采取的形式更彻底,而且也更少可以反对的地方。
”二、实用主义: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一)很多形而上学争论纯属文字游戏传统哲学往往陷于空谈,于是,产生了很多二元对立,比如,有神论与无神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等,这些争论从理论上是根本无法得到解决的。
(二)实用主义用效果和事实化解形而上学争论实用主义首先是一种方法,一种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
“实用主义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别的结果,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
这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
”例如:面对有神论和唯物论之争,实用主义的策略是:看看相信这个世界由上帝创造还是由物质演化而来对我们会有什么差别。
三、真理观(一)有用即真理1.传统真理观关心的是:观念是否与对象相符合。
实用主义关心的则是:“假定一个观念或信念是真的,它的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引起什么具体的差别呢?”2.真理是有用的。
“‘真理’这名词几乎代表了我们生活中一切可贵事物的缩影。
所谓真的事物,就是和一切不安定的、一切实际上令人失望的、一切没有用的、一切虚伪和不可信的、一切不可证实和得不到证实的、一切矛盾和不一致的、一切不自然和不正常的、一切不实在或实际上不关重要的事物相反的事物。
这些就是我们所以要投向而且拼命要投向真理的实用主义的理由——真理能把我们从那种情况的世界中拯救出来。
”(二)实用主义与实在论1.一般说来,“有用性”和“满意”并不与实在论发生冲突,因为相信别人的心智、相信独立的物理现实、相信过去的事情、相信永恒的逻辑关系、相信一致性,这往往都是令人满意的,当然也是有用的。
2.虽然实用主义认为满意对于建构真理是不可或缺的,但“除非伴随着导向现实,否则满意是不充分的。
”(三)直接证实与间接证实从最终的意义上说,只有最终得到证实的观念才是真理。
但对于许多观念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一一进行直接证实,指导我们生活的绝大多数真理都是未经直接证实的,所以,“间接证实和直接证实是同样地有效。
”(四)引申:杜威的真理观1.观念和真理都是操作性的和工具性的。
和所有的工具一样,其价值不在于它们自身,不在于对已经存在之物进行反映或再现,而在于它们的功效,在于是否把我们引导到有利于我们的结果。
2.“真的”、“真理”与“真地”。
“副词‘真实地’要比形容词‘真的’或名词‘真理’更为根本。
副词所表达的是一种途径,一种行动的方式。
一个观念或概念就是一项要求、一道命令或一个方案,要求我们按照一定的途径去行动”。
3.真理不是满足个人私利的工具。
当人们把真理定义为功效的时候,这种功效“包含着公共的、客观的条件”。
“把真理当作满足私人野心和权势的工具的概念是非常可厌的”。
相比较而言,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和彻底经验主义更偏重个人的经验,而杜威的实用主义则更关注经验的公共的、社会的维度。
“衡量一条路的用处的标准,并不是这条路便于拦路贼打劫的程度。
标准在于它实际上是否起了一条路的作用,是否起了便利公众交通运输的作用。
一个观念或假设的效用之为衡量它的真理性的标准,情形就是如此。
”四、彻底经验论(一)经验论哲学它首先诉诸的是事实或殊相,而不是原则或共相;它愿意从部分走向整体,而不是从整体走向部分。
(二)彻底地经验论1.关系实在论。
在彻底的经验主义眼中,实在不仅指分离的事物,也包括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说,关系和事物一样具有实在性;这种关系就存在于事物和经验中,而不是从外面强加给事物的。
2.突出虚词的重要性。
过去的经验论主要关注实词,彻底的经验论则把虚词也纳入哲学研究的视野之中,比如“一起”、“附近”、“象”、“从”、“向”等等表示关系的词。
这样,经验和实在的范围都得到了扩大。
3.纯粹经验。
经验在其直接性中是一个完整的流,詹姆斯把这种直接的生活之流叫做“纯粹经验”,这是一个混沌未分的状态。
由于反思的理智的工作,纯粹经验的各个部分和元素被区分出来,并被赋予不同的名称。
正是这种操作习惯,使人们倾向于关注分离的事物,而忽略其间的关系。
4.多种关联(1)意识自身的关联即“共同意识的过渡”,这种过渡使属于同一自我的两个经验之中的一个过渡到另一个。
这种过渡是我们的感觉或“直接体验”可以直接“证实”的一种连接性的关系。
“在我的经验的后一个环节接续前一个环节时我所真正感觉到的是,虽然它们是两个环节,但是从这一个环节到那一个环节的过渡却是连续的。
连续性在这里是一个确定类别的经验,正如那种非连续性经验一样是确定的”。
(2)意识和意识对象的关联:“内”与“外”并不是经验所固有的两个特征,它们是后来我们为了特殊需要而加以归类的结果。
“思维和现实是用同一的材料做成的,这种材料就是一般经验的材料。
”所谓“主观的”即是“主观的经验”;所谓“客观的”即是“客观的经验”。
这样看来,困扰历代哲学家的主体、客体问题实际上只是经验内部的一种关系。
(3)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的关联:在传统哲学中,不同的心灵也是不连续的,这些不同的心灵永远也不能汇合在同一个东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