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2017-12-20 岐黄民间传承『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第579 期作者: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编辑/ 许红⊙ 校对/ 刘刚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
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
概述葛根黄芩黄连汤别名葛根芩连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处方葛根15克,甘草6克(炙),黄芩9克,黄连9克。
功能主治表里两解,清热止利。
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重用葛根,既能发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又能升清陌,止泻利,使表解里和。
因里热已炽,故用黄芩、黄连以清里热,甘草协调诸药。
共奏表里两解,清热止利之功。
摘录《伤寒论》黄芩汤处方黄芩三两(今9克),甘草(炙)二两(今6克),芍药二两(今6克),大枣十二枚。
功能主治泄泻或痢疾。
身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
用法用量水一斗(今2000毫升),煮取三升今(600毫升),去滓,温服。
备注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摘录《伤寒论》白头翁汤处方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
备注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
摘录《伤寒论》《伤寒论》里有三个清大肠热治疗泄泻、痢疾的方剂,分别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率很高,这是因为大肠热比较多见的缘故。
大肠有热可致大便不调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指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
大肠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糟粕中的水分再吸收,使之变成粪便,并排出体外。
如大肠有热,就会出现大便的异常,表现为两类现象:一是热注大肠后,迅速地损伤大肠的阴津,而由热化燥,表现为大便秘结;一是热在大肠,由于热性急速,使大肠蠕动加快,并迫使大肠内的津液外出,表现为大便泄泻,多见于各种肠炎。
中医治疗前者要通腑泻热,即用泻药通下大便,用《伤寒论》里的承气汤(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而后者的中医治疗要采用清肠止泻的方法,可以分别用葛根芩连汤、黄芩汤或白头翁汤等。
葛根芩连汤主治热性腹泻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热性泻利的良方,包括各种急、慢性肠炎,只要是大肠有热的,用之即效。
肠炎有寒有热,如果拉出的大便松松散散不成形状,气味腥而不臭,甚至是吃什么拉什么,俗称为“直肠子”,多是寒证,《伤寒论》用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四逆汤等治疗。
如果拉出的大便是糊状,黏黏稠稠,粘在便盆上冲不下去,或拉出的虽为清水,但臭秽异常者,都是属于大肠有热,用葛根芩连汤治就最好。
葛根芩连汤治热性泄泻,效果非常直截了当。
有一30多岁男性病人,本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日因饮食不调突然腹泻,当天达9次,恶心呕吐,腹痛,肛门处很热,像抹上辣椒的感觉,拉出的粪便很黏,舌苔厚腻。
此为急性肠胃炎的表现,多因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而发病,夏季多见,中医认为多由热邪下注大肠所导致。
此病案即如此,用葛根芩连汤,1剂腹泻即止。
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4味药物组成,方中最关键的药物是葛根、黄连两味。
葛根的妙用葛根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是肠道、消化系统的常用药;葛根既入太阳经,又入阳明经,所以身体前后的疾病都可以治,如治头痛,既可以治前脑门痛,也可以治后脑勺痛。
葛根通过升阳气的作用,可以治疗重症肌无力症,轻的如眼睑松弛下垂,可以配合健脾胃的黄芪、山药、白术等。
葛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够生发阳气,又可以舒经解痉。
眼睑松弛眼睛睁不开用葛根,眼肌紧张眼睛闭不上也可以用葛根,有些孩子夜晚睡觉眼睛半闭,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可以使用葛根,可加一些钩藤、秦艽等祛风解痉的药物一起使用。
葛花可解酒,对不胜酒力,或酒后头痛、头重不爽,可用葛花10克(没有葛花可以用葛根15克)煮水饮用。
黄连是上等的“消炎”中药黄连是清热燥湿药,善于清除肠胃中的湿热,且能保护大肠的传导功能,中医称为“厚肠”,所以黄芩、黄连是上等的“消炎”中药,能够有效清除肠内炎性物质而不损害肠胃。
葛根芩连汤治疗的其他病症1、酒泄(肠激惹综合征):葛根芩连汤还可治喝酒或过食辣椒引起的泄泻,属于“肠激惹综合征”类,中医称为“酒泄”。
这类泄泻临床很是多见,现在的人们酒量都见长,爱吃辣物,这些东西刺激性强,肠黏膜细胞受到刺激后分泌增加,肠蠕动就加快,于是就会拉肚子,从中医角度而言,属于大肠湿热的较多。
一患者,男,50多岁,腹泻几十年,每于饮酒后大便即泻,所泻时为糊状,时为清水,被诊为“慢性结肠炎”,舌苔白腻。
我给他用葛根芩连汤,合上平胃散,并嘱咐一定戒酒,不食辛辣之物。
14剂后来复诊,腹泻基本未发。
该病人后又因饮酒复发一次,还是用本方得到控制。
经常喝酒拉肚子的人,可自行服用葛根芩连汤加马齿苋: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炙甘草6克,马齿苋30克。
2、牙龈肿痛:大肠与胃同属于阳明经,所以大肠热是阳明经热的一部分,大肠有热可以影响到胃,热可以到阳明经的任何一个地方,比如牙龈,上牙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下牙属于足阳明胃经,肠胃有热常是牙龈肿痛的一个原因,偏于胃热的用白虎汤,或清胃散,偏于肠热的就用葛根芩连汤。
3、鼻疾: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所以阳明大肠经有热可致鼻疾,鼻炎、鼻窦炎等。
属于大肠热者,都可用葛根芩连汤治疗。
有些鼻窦炎经常流鼻涕不止,因热而致的,使用葛根芩连汤非常有效。
有人用葛根芩连汤治酒糟鼻,也是这个道理。
4、泌乳素增高症:妇科泌乳素增高症,属内分泌失调病,该病或见乳汁自溢,甚至没有结婚、生孩子就分泌乳汁,严重的伴有闭经。
因乳头属于阳明经所过,若阳明有热,逼迫津液外泄,在外为汗出,在下为大便泄泻,在乳就表现为乳汁自溢,泌乳素升高。
故像《伤寒论》的白虎汤、葛根芩连汤等清阳明热的方剂,都可治这些疾病,我曾用葛根芩连汤或白虎汤,或二方合用治泌乳素增高症,有确定疗效,伴闭经可加一些补肾、通经活血的药。
5、下利(表里同病)此证多因外感表证失治、误治而成,其表证未罢又现里证。
临床上可以见到既有表证之发热、苔白、脉浮数,又可见纳呆、下利等里证。
此时单用解表法则里证不除,单清里则表邪难去,故用本方表里双解,大都是一、二剂即愈。
典型病例:患儿张xx,女,10岁。
发烧咳嗽一周,每日体温维持在39~40℃之间,曾肌注青、链霉素治疗四天,并累用西药退烧剂等,有时体温稍降,但隔数小时以后又复升高,终未降到38.5℃以下。
近二、三日来又伴有纳呆、腹泻,苔薄白微黄,脉数,属于表里同病。
投以葛根芩连汤加杏仁、苏叶、前胡、麦冬。
一剂以后微汗出,体温下降到37.5℃,咳嗽减去大半;二剂后热退身凉,咳嗽停止,胃纳开,大便正常。
又给清热调补之品二剂,以巩固疗效。
6、婴幼儿消化不良腹泻婴幼儿消化不良腹泻是小儿科常见病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分成实热泻和脾虚泻两大类型。
实热证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为发病急、病程短、变化快。
主要原因为外感湿热,内伤饮食,湿热之邪停滞于胃肠影响脾胃之消化功能,而出现发热,暴注下迫、腹部热痛、泻下之物发黄臭秽、口干欲饮等证,舌质红,苔黄,脉数。
临床上选用本方加减化裁,解表清里,效果良好,常常是一、二剂即可治愈。
至于脾虚泻,则另当别论,不属此方治疗范围。
典型病例:董XX,男,1岁。
发烧,呕吐、腹泻四天,日泻十余次,稀水并挟有奶瓣,味腥臭,量多,尿量减少,伴有呕吐口干欲饮,体温38℃,脉搏每分钟120次,精神委靡,眼窝凹陷,舌质红,脉数,指纹紫。
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中度脱水,故先按每公斤体重80毫升静脉补液。
中医辨证为实热泻,以葛根芩连汤加苡仁、乌梅、白术、泽泻等药,清泻湿热,健脾止泻。
一剂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每日仅有2-3次,稍稀,未吐,精神好转,食欲增加。
再服一剂,大便转正常,诸证消失而痊愈。
黄芩汤治热性腹痛泄泻黄芩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组成。
黄芩汤也是治疗大肠热利的,本方的适应症也与葛根芩连汤一样有大便黏泻,肛门灼热,所不同是黄芩汤治热利腹痛一症比较明显,这是因大肠热是从肝胆而来,气机壅滞较明显,所以内用芍药与甘草相配,是缓解平滑肌及神经痉挛的有效方剂,黄芩汤一边用黄芩清除胆热、大肠热,一边用芍药甘草汤缓解大肠痉挛,故大便前腹痛明显的热性泄泻用黄芩汤较好,如泄泻严重的,也可用葛根芩连汤加芍药变通。
黄芩是“天然的消炎药” 黄芩被奉为“天然的消炎药”,主要在于它的清热作用,当然只有炎症属于热时才能使用它。
黄芩汤中用黄芩,主要是清除胆热,以斩断热痢的来源,兼清肺热、肠热。
黄芩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清肺热,作用于呼吸系统,用于痰热咳嗽、气喘及一切由肺热引起的病症。
黄芩也是妇科常用的药物,可以治疗月经病、倒经、带下病。
明朝有个医家叫武之望,编一本书叫《济阴纲目》,里面有许多方子用到黄芩,其中还有个“一味黄芩汤”,治疗妇女倒经。
金元时代的李东垣认为黄芩与白术配伍还有安胎的作用,很多大夫在安胎的方子中喜欢用,但前提是因热导致的胎动不安较为适合。
中药“三黄” 黄芩与黄连、黄柏并称为“三黄”,可以清两种热,一种是火热,一种是湿热,但三者的作用有所不同。
治火热时,黄芩偏于清肺热、胆热,黄连偏于清心热、胃热,黄柏善于清肾中虚热;治湿热时,黄芩偏于清上焦湿热,黄连偏于清中焦湿热,而黄柏偏于清下焦湿热。
白头翁汤治热性痢疾《伤寒论》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热利,就是热性的下利,在这里主要指因大肠湿热导致的痢疾,在《伤寒论》里,腹泻、痢疾统称为“下利”,现代临床区分为泄泻、痢疾两种,二者表现不同。
泄泻时大便一泻如注,没有脓血;而痢疾表现为大便泻下不爽,脓血夹杂,腹痛下坠,专业术语称作“里急后重”,《伤寒论》这一条所说的“下重”,就是指的里急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