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组成: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葛根芩连汤是Ⅰ类方。
葛根芩连汤这个方出在《伤寒论》,这个《伤寒论》上葛根芩连汤本来是用在治疗协热下利。
也就是说外邪由太阳进阳明,由表入里的时候化热,化热进入阳明了,当然如果阳明本身那个胃肠有积滞这些它就可以形成腑实了,而胃肠热郁在气分,阳明涉及胃肠,没有这些明显的积滞,一般地邪迫津液下泄可以形成一种协热下利这种类型。
但是表邪还在,原来是治疗表邪还在,热邪入里化热造成协热下利。
那表证还有一定的寒热,内在又形成协热下利,比如大便热痢,热泻,那肛门灼热,臭秽。
由于是里热,所以里
热迫津液外泄可以出汗,里热迫肺可以气喘。
所以这个是表里同病。
从《伤寒论》的时候针对病机,表证还在,里热已成,以协热下利为主,是这样的。
所以它叫热陷阳明。
热是外邪入里郁而化热,表邪没有尽,产生了热泻、热痢。
因为仲景时代下利那个利很多和痢疾那个痢不分了。
所以这个方过去用是热泻、热痢都可以,但兼有表证,表邪入里化热内陷阳明这样产生的。
所以发热,它有整体发热,下利。
由内热可以造成胸脘烦热,特别口干作渴,喘而汗出。
是反映出什么?内热形成以后,内热伤津液,内热迫肺,热迫津液外泄。
同时热邪逼迫津液下泄,就形成邪迫津液,协热下利。
往往伴随有像肛门灼热这一热象,下利有一种热气臭秽,有这种特点,热证。
针对这个要解表清里相结合。
胃肠有热要清里,外有表邪要解表。
尽管现在这个方运用,有没有表证都用,大多在使用的时候表证不明显。
这个方君药是葛根,用葛根量比较大,重用葛根。
用它两方面,一个方面解肌透邪,它可以解肌透表,它偏凉性。
对内,既能够清内热,解肌透热达外。
有一点表邪,葛根还可以散邪。
它有升脾胃清阳的作用,升阳有助于止泻。
这样它表里兼顾,对解表清里、止泻上都有作用。
作为君药,用量也重用,较大。
黄芩、黄连两个药作臣药,那是清热燥湿,在这种方里是一种清热燥湿。
说它厚肠止利,清热燥湿。
厚肠胃,止泻痢。
经常说到黄连、黄芩的苦寒燥湿,作为湿邪,
不是通过芳化、淡渗,那就是苦燥了。
能够增强脾胃除湿的作用。
不管湿热、寒湿,都是泄泻、痢疾产生的一个物质基础了。
所以从黄连经常说它厚肠胃,实际上从燥湿的角度来考虑的,黄连又成为治痢之最,泄泻、痢疾常用的首选药物,叫它治痢之最。
和葛根相配止痢,厚肠胃,止泻痢。
用甘草那既能够养胃气,防止苦寒药物伤胃,也能调和表里两组药,调和药性,那是一个佐使药。
这个实际上是个基础方。
总的功用解表清里。
临床运用的时候要随着热泻、热痢的具体情况加减使用。
后世在这个基础上变化的方不少。
因为仲景用芩、连止泄泻方还是很多,黄芩或者黄连或者同用。
除葛根芩连汤之外,包括像白头翁汤、黄芩汤这个方面针对热邪,针对湿热的方很多。
这是其中一张体现表里同治的一张方。
我们现在用这个方一般来说,兼不兼表证都用,大多数实际上已经不兼表证。
所以用它不一定根据有表证,临床使用这个方辨证的要点,以发热,下利,这最就是基本的。
发热,下利,不一定有表证了。
内热,苔黄,脉数这是基本的一个依据。
所以这个方对热泻、热痢,无论有无表证,都可以运用,现在是这样的。
在临床运用方面,应该要结合后世的一些治疗热泻、热痢的一些发展。
在仲景时代,像治疗痢疾一类或者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治法上相对单一一点。
到后来,治痢,热泻、热痢这一类的手段、治法相对多一些,有个发展过
程。
所以结合后世的用药特点,这个方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像腹痛、热泻,往往热迫津液下泄里面如果有一定积滞可以造成腹痛。
或者气机阻滞可以导致里急后重,特别在热痢可以里急后重。
胃气不和可以呕吐,如果这个积滞以夹食滞为主,那我们还是要消食。
这里一些参考,腹痛加芍药;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像这些都是在金元时代运用的一些方法。
呕吐加半夏和胃;饮食积滞加山楂。
这一个是作为参考,一个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经方在后世运用当中,也应该而且人们也这样做了,结合后世的一些用药特点对它进行一些补充。
这个不应该就是说把那个完全隔开,你比如说到热痢、热泻,人们就把像芍药汤、白头翁汤说到完全对立隔开,有些经方派的。
虽然临床上芍药汤一类的,它有它很大的一个优点。
但主证是热痢,热痢不一样,因为这个方里可以讲它是热痢。
黄芩、黄连清热,一般仍然说它是湿热,协热下利,下利泄泻那个热泻,热痢跟湿热有关,从这个葛根芩连汤来讲。
但是湿热会阻滞气机。
芍药汤也是湿热痢,白头翁汤是热毒痢,有的叫疫毒痢,那人们把它截然分开。
一是白头翁汤里为什么没用调气活血之品呢?那就是仲景时代,它就是治疗那个特点,一定要问他为什么没用刘河间调气活血的方法呢?那是因为仲景认为白头翁汤涉及血分,不主要是在气分。
血分实际上是气分的深一层,你既然有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
有里急后重怎么不涉及到气机阻滞呢?湿
热能阻滞,热毒也能阻滞,都能搏结气血。
所以像这类后世运用,里急后重要调气,用木香、槟榔。
腹痛用芍药,这类汲取了后世(经验)的和运用经方当中的一个结合,这个可以作为参考。